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谈《素问》和《灵枢》的成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贺卫国 《国医论坛》2006,21(1):37-41
1 <素问>与<灵枢>的成书时间 <素问>与<灵枢>是医经医学的总结性著作,<素问>与<灵枢>的成书,应该是在前人丰富的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由专人在某一个时期内编纂完成的,在成书以后,后人进行了增删修订,而成为现在的面貌.我们所讨论的成书时间,是某个学者在某时期将前人的著述编纂成书而且取书名为<素问>及<灵枢>的时间,而不是其以前文献形成的时间,也不是其后增删修订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方员学说是《灵枢》与《素问》中提出的对于中医补虚泻实原则的阐释。以《官能》和《八正神明论篇》两篇为基点,从主旨立意、针刺补泻方法、施行主体及针刺操作具体手法等角度,解释说明《官能》“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八正神明论篇》“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之间的差异,认为《灵枢》为“编”、《素问》为“撰”是导致《官能》与《八正神明论篇》之中方员含义区别的原因。通过学习研究,可总结为:“方”“员”在《官能》中的含义是方柄针和圆柄针,目的是防止捻转误操作,在《八正神明论篇》中则表示为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时机,体现了针刺治疗的时空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对《素问》一书命名涵义的认识,诸家阐述虽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其一解“素”为平素,解“问”为学问。如张介宾云:“平素所讲学问,是谓素问。”吴崑说:“平日讲求,谓之素问”。其二解“素”为原始本质,解“问”为问对。如全元起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歧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林亿等根据《乾凿度》载:“太素者,质之始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素问》简名《素问》,为《黄帝内经》(共18卷)的组成部分之一。《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经典医学名著。是奠定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代表性著作。此书的主体内容,据多数学者考证,约撰成于战国时期,自秦汉迄隋唐又不断有所补订。而《素问》的书名,初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原为九卷,共八十一篇。迄隋·全元起注解《素问》时仅存八卷(缺第七卷);嗣后,  相似文献   

5.
依据《素问》的内容来看,"素"字主要包含"纯净的""质朴的""日常的"以及"最小的组成单位"等几种含义.依据古代医家的注解来看,"素问"主要包含"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等含义,现代学者的观点基本与此相似.结合上述认识,本研究认为"素问"包含了"解答疑点,使繁杂的思路变得有条理和逻辑""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探讨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涵义,认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命名都明显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的命名与形成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有关,《素问》的命名则受到了汉代确立的宇宙生成论的影响,而《灵枢》的书名更具有道家意味,体现了《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并且与汉代盛行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的学术特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诸书的命名显著表明了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素问》一书的形成与完善,上自春秋战国,下及唐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年代,自然《素问》篇题的形成,也不例外。笔者仅对其篇题二则谈些体会,求正于医界。如《离合真邪论》,关于“离合”的解释。高士宗说:“离合真邪者,真气邪气,彼此相离,勿使合也。”张志聪云:“真气与邪气,有离有合,故以名篇。”《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本篇内容,讨论真气与邪气离合。”  相似文献   

8.
《灵枢·师传篇》:“夫热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这段文字,讲的是胃肠寒热辨证。起首两句,以  相似文献   

9.
<灵枢·经筋>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篇系统论述人体筋部的专著.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它隶属于人体筋的概念,并且是以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对其进行分部归属的.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有2类,一类是按照手足三阴三阳的相关顺序,另一类是十二经筋病对应的十二月痹的顺序.十二经筋在人体的走行呈向心性,大多发出分支抵止于关节部位,并基本符合<黄帝内经>人体三阴三阳的分部规律.经筋病候的表现,可分为感觉上的、运动功能上的,以及某些重症.经筋之病主要指的是寒邪为痹,通常的治疗方法均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同时<灵枢·经筋>也指出了治疗经筋病时需要识别寒热急缓的辨证论治思想.完善地整理和继承该篇的医学理论精华,并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是当今中医骨伤科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 《素问》这部著作,内容丰富多采,为古人积累学验的结晶,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之瑰宝。经《伤寒论》撰用后,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较著者有:晋·皇甫谧纂为《甲乙经》,唐·杨上善集为《太素》、王冰撰为《次注》,明·张介宾辑为《类经》,清·黄元御论为《悬解》等。而今继承这部宝贵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主症、病位、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素问》冲疝与《灵枢》奔豚的实质,认为二者是异名同病,而前者概括,后者具体,前者可以包括后者。  相似文献   

12.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基本精神是将气候、物候、病候置于时间和空间的整体上加以考察和研究,三者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规律,并强调审察病机、制定治则均必须与气候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对当今临床仍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列举古代医学典籍《素问》和《灵枢》中的例子,指出《汉语大词典》在书证溯源方面有问题的条目数十条.以期引起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的解读,浅析该篇主要学术思想:建立了热病系统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确立了热病治疗原则,阐述了热病的针刺禁忌及预后等。这些成果对后世医家对热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寿夭刚柔篇是《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篇章。从“立形定气而视寿夭”、“审知阴阳,刺之有方”、“治疗应把握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性”、“治疗的共性与特性”几个方面入手,对针灸与人之寿夭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寿夭刚柔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人之寿夭与疾病、疾病阴阳表里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治疗与时相应和因人而异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素问》缺第七一卷的问题,唐·王冰撰《素问·序》中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  相似文献   

17.
《灵枢·官针》篇强调指出: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临床意义。如果掌握不好,不但不能愈病,反而会发生不良反应。现就文献所载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略述于后。一、针灸处方取穴法所谓“输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即取四肢末端的荥、俞穴及五脏在背部相应的俞穴。  相似文献   

18.
《灵枢·官针》中所阐述的刺法有适应九种不同病变的9种刺法,适应十二经病变的12种刺法;适应五脏疾病的5种刺法,以上各种刺法皆有具体名称,共26种。这些方法中有的是偏重于介绍取穴方法的,有的是介绍针刺操作方法的,不可一概而论。针刺操作方法中,又可分类比...  相似文献   

19.
现在学者将经筋看做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研读《内经》后提出,《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比,在经脉的起始、循行走向、命名以及文体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经筋篇》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经脉篇》的子体系。  相似文献   

20.
《灵枢》、《素问》是否同出,唐·王冰首先提出了看法,宋臣林亿等与王冰持同,并有所凿进。近人龙伯坚与任应秋先生一执王、林之见,一致认为《素问》一而再地引用《灵枢》之文。经考析,《素问》较《灵枢》晚出,基本上代表了唐宋以来的医界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