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深圳市社区人群各亚型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深圳市社区人群各亚型脑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5年对深圳市全市所有自然社区人群的脑卒中新发病例进行登记监测,采用分组、分类比较方法对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2003-2005年间深圳市社区人群脑卒中新发病例共15474例,其中脑梗死为10396例(占67.2%),脑出血为4297例(占27.8%),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32例(占4%)。结论中年人特别是50岁以下人群应重视出血性卒中的危害,50岁以上的人群的预防重点应放在缺血性卒中,严密关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洪震  曾军  黄茂盛 《上海医学》2000,23(11):662-665
目的 分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静安区约10万人群的社区进行连续3年的心脑血管病监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在8个年龄段中有7个年龄段两者的发病率差别有显著性(P〈0.01)。两类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指数曲线与直线回归均有一定代表性,相关关系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及相关指数R^2均在0.9以上。依据方程可对40岁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发病率即不同年龄者患两类脑卒中的危险性作出预测。结论 40岁以后,年龄每增长5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平均增加一倍,出血性脑卒中平均增加50%,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速度约为出血性的两倍。  相似文献   

3.
对长沙市居民中社区人群连续5年死亡资料进行前瞻性观察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81.95/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08.81/10万。在死亡的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占61%,缺血性占31%。在实施干预措施后的第四、五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比干预前分别下降了47%和76%,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加强对社区人群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宣教能有效地降低本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长沙市社区连续五年脑血管病死亡危险因素干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沙市居民中社区人群连续5年死亡资料进行前瞻性观察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81.95/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08.81/10万,在死亡的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占61%,缺血性占31%,在实施干预措施后的第四、五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比干胆的分别下降了47%和76%,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了干预和加强对社区人群脑卒中防治的宣教能有效地降低本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在我国农村社区人群中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从1991年开始,在北京房山农村社区的5个乡12万人口中,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健康教育和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要手段。开展农村社区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研究。结果:1992-1999年房山农村社区脑卒中平均发病率,干预区为235.23/10万,一般干预区为289.22/10万,平均死亡率干预区为80.63/10万,一般干预区为98.01/10万,干预区脑卒中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一般干预区低18.67%(P<0.01)和17.73%(P<0.01);与一般干预区相比,干预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净下降126.13/10万(P<0.01)。1999年与1992年相比,干预区和一般干预区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上升11.63%和75.27%,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下降46.80%和22.82%。结论:房山农村社区心血管病综合防治对控制人群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有明显作用,但脑卒中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可以使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5倍,占美国所有原因卒中的15%,80~89岁人群中该比例甚至达到24%。国内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房颤的卒中发生率为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率高达32.9%。  相似文献   

7.
识别脑卒中     
沈燕 《开卷有益》2023,(10):22-23
<正>一、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二、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20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新发卒中患者340万例。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脑卒中也越来越年轻化,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且以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早期干预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首钢社区高血压患者实行早期干预的研究,探讨高血压早期干预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联性。方法:对1974~2001年间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及死亡病历,按国际规定采用MONICA方案进行登记。在首钢社区进行全人群疾病监测,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管理。结果:血压值与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长期、综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进而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结论:社区高血压早期干预对脑卒中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根据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研究结果,脑卒中是目前中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20%,农村19%。存活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和影响。脑卒中按病理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后者约占3/4。因此,不断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适合国情的社区人群降低脑卒中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预防措施。选择脑卒中高发的北京、上海、长沙三个城市约30万人群中开展社会综合性干预研究。对其中约14万人口进行以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和控烟为主的特殊干预,另外半数人口设为对照人群。结果:4年后,干预社区人群中几种主要危险因素水平下降,男性脑卒中发病下降了41.4%,女性下降了46.3%,干预前相比,脑卒中死亡率男女各下降31.8%和19.0%;用5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两社区人群之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人群中开经常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同时采用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南汇区卒中高危人群筛检与重点干预同期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同期对照研究,评价卒中高危人群筛选与重点干预策略实施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南汇区作为干预区,从35岁及以上人群中根据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筛选出易感人群,实施一般干预措施,再以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检测筛选出高危人群,实施脑安胶囊重点干预措施.选择与南汇区毗邻的奉贤区6个镇作为对照区.干预3年期间同期随访监测干预区与对照区的卒中发生和死亡情况.结果:干预区和对照区的卒中发病率分别为82.30/10万和150.57/10万,死亡率分别为63.39/10万和129.72/10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区的发病率下降45.3%,死亡率下降51.2%.结论:高危人群筛选与重点干预策略能使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75-7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100)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血管介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50,实施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n=50,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6.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4.52±1.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21±1.45分),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既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尼莫通保护脑细胞及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测定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3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1例(52.5%)高于干预组12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望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云南玉溪市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玉溪市居民脑卒中危害程度,为降低脑卒中的发病提供一定防治科学依据。方法按坝区、半山区及山区分层,对2006~2007年发生脑卒中的居民进行个案调查。结果玉溪市居民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195.42/10万,死亡率62.36/10万。男女发病率与死亡率比例为1.27:1和1.29:1。出血型脑卒中占35.93%,缺血型脑卒中占60.55%。坝区、回族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山区、蒙古族和彝族死亡率较高。发病率以75岁以上年龄组较高。结论玉溪市出血型脑卒中高于全国城乡水平,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青年卒中和中老年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住院青年卒中(18~45岁)患者100例的病历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岁及以上)患者100例,进行入院时一般情况统计(年龄、性别、出血性/缺血性、瘫痪部位)及既往病史、个人史。结果:两组的主要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分别为31例,30.7%; 51例,50.5%),青年组其它原因卒中(5例,5%)及不明原因卒中(2例,2%)均高于中老年组(0例,0%;0例,0%)。而青年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1例,1%)及心源性卒中(2例,2%)均低于中老年组(3例,3%;6例,5.9%)。结论:青年组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酒、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青年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高于中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病率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干预对高血压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80-681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抽取2000年全镇老年人(≥60岁)体检中发现高血压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性防治,随访3年,并监测3年内两组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结果综合性干预使高血压老人脑卒中发病率下降25%。结论综合性防治能降低高血压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脑卒中防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统钛网修补颅骨与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颅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颅骨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对照组采用传统钛网修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创面修复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00.3±13.5)min、住院时间平均为(14.5±1.5) d、平均住院费用为(2.1±0.6)万元,明显小于对照组(120.7±12.3)min、(20.5±2.4)d以及(2.8±0.7)万元,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明显少于对照组(7.1% vs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钛网修补颅骨术相比,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术效果显著,手术及住院时间短,费用较少,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E康复模式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护理与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5E康复模式干预,两组均干预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与干预2个月后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5E康复模式干预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规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影响。 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7月—2016年6月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入ICU<8 h谵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入ICU 8~48 h、48 h~出ICU谵妄的发生率(8.9%、2.2%)均低于对照组(25.6%、14.4%)(P<0.05),干预组ICU总谵妄率(20.0%)低于对照组(50.0%)(P<0.05);干预组谵妄活动减少型、活动增多型、混合型比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谵妄患者中活动减少型4例,活动增多型37例,混合型22例;干预组谵妄发生时间[(2.32±1.46) d]和对照组[(2.41±1.5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谵妄持续时间[(1.87±1.25) d]短于对照组[(3.06±1.69) d](P<0.05);干预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91.23±43.26) h、(1.58±0.87)万元、(6.32±4.31) d]均低于对照组[(122.25±51.27) h、(2.12±1.24)万元、(8.67±4.65) d](P<0.05)。 结论 常规护理联合早期活动能够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率,缩短谵妄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对谵妄的分型和通气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测的特征,评价其用于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20年8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均进行头颅MRI检测,观察脑组织梗死病灶大小,测定大脑白质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  结果  全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6.50%;研究组脑组织存在大梗死和中梗死病灶的患者比例(50.94%和56.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76%和23.81%),χ2=15.943、19.097;均P < 0.001;研究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和大脑左右径检测数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研究组颞叶钩回间距检测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 0.001);研究组额叶前部、额叶后部、侧脑室前角区、侧脑室后角区、半卵圆中心和海马区等区域脑白质ADC检测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01)。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梗死病灶面积大和脑白质稀疏的特征,头颅MRI检测可有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的相关临床特征,对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