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在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百草枯中毒组(APP),参麦注射液治疗组(SM1,SM2,SM3)。HE染色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组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肺组织中TGF—β1、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百草枯中毒组肺组织充血水肿明显,肺泡破坏严重,治疗组有所减轻;各治疗组与百草枯中毒组之间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较治疗组明显降低,各治疗组随剂量的增加,TGF-β1,IL-1β水平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在百草枯所致中毒大鼠肺损伤中能使TGF—β1,IL-1β表达水平下调,减轻肺泡炎症和充血程度,减轻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损伤,延缓和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和炎症等指标的影响及对各器官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将81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6只)、低温对照组(DC,15只)、生理盐水注射组6 h(YW6,15只)、参附注射液组6h(SF6,15只)、生理盐水注射组12h(YW12,15只)、参附注射液组12 h(SF12,15只)。NC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DC组是低温海水浸泡组,浸泡完毕即刻采样;SF和YW组是实验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前3 d每天连续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剂量为15 mL/kg。各实验组大鼠在15℃低温海水中浸泡5 h后再次注射,被动复温6 h和12 h后取材,记录为SF6/12和YW6/12。记录各组大鼠的死亡率,体温的降温、升温时间及速率,生理状态(呼吸、心律、肌颤、腹温),血液生化指标(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及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SF组大鼠死亡率17%,YW组死亡率40%,P<0.05。SF组降温时间长于YW组,降温速度较YW短,P<0.05;相同观察时间点,SF组相比YW组的血液中炎症指标、生化指标都明显恢复更快,组织病理分析伤情较轻。结论参附注射液处理后能够降低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大鼠的死亡率,改善低温大鼠生理指标、血液生化及炎症指标和脏器组织的损伤,对致伤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消痈散结汤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附睾炎患者的效果及对精浆中性α-葡糖苷酶和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航天中心医院诊治的130例附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干预,其后,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痈散结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附睾形态、临床疗效,检测精浆中性α-葡糖苷酶和精液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尾厚、头厚、体厚显著低于治疗前患者(P0.05),且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1.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级精子、精子活动率、精子密度、a+b级精子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精浆中性α-葡糖苷酶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患者(P0.05),且治疗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消痈散结汤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附睾炎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附睾炎患者精浆中性α-葡糖苷酶和精液质量。  相似文献   

4.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复兴医院急诊科5年中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132例院内CPR患者(男9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9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29.55%)。CPR的成功与年龄、既往病史、复苏开始时间和早期电除颤有明显关系。结论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停止的高危因素,CPR开始时间和早期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保护接受心肺复苏患者的重要脏器中的作用。方法131例CP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1),在开始心肺复苏同时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8次);B组(n=46),心搏恢复后立即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9次);C组(n=44),在心肺复苏时和以后均不用乌司他丁。观察各组的存活率,住院时间,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发生率。存活≥24h的患者于24h抽取外周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酐(Cr)。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血液内的上述因子水平。结果3组患者外周血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组患者IL-6、TNF-α的水平,以及CK、AST、AIJrr、和Cr值均明显低于B,C组(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C组(均P〈0.05)。A组的SIRS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B和C组(47%和68%,均P〈0.05),A组的住院时间为(10.60±6.67)d,显著短于B和C组f(15.62±9.47)d和(2t.33±9.77)d,均P〈0.05),A组患者的24h后死亡率为12%,显著低于B和C组(28%和47%,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24h内死亡率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CPR时机体炎症反应并保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时同时应用乌司他丁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在COPD急性发作期降低肺动脉压进而改善肺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雾化吸入长托宁,对照组雾化吸入喘定。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不同时期最大呼气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动脉血气的变化及超声心动测定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肺动脉压下降20%,对照组肺动脉压下降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FEV1和PEF改善,均P<0.000。动脉血气在用药后明显改善,PaO2上升16mmHg(P<0.000);PaCO2下降8mmHg,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呼吸频率用药30min后明显减慢(P<0.01)。咳嗽、咳痰量、肺部音评分在用药后出现改善,第三天评分值最低(P<0.01)。结论长托宁在改善AE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肺动脉压从而改善肺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价值。方法将192例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原发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相配的两组,Thumper组(n=91)运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对照组(n=101)采用徒手标准心肺复苏。2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结果Thumpe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25.27%,与徒手组(26.73%)无差异(P〉0.05)。Thumper组的30min内ROSC成功率为15.38%,与徒手组(24.75%)亦无显著差异义(P〉0.05);但Thumper组超过30rain的ROSC成功率为9.89%,显著高于徒手组(1.98%,P〈0.05);Thumper组复苏所需时间为(53.23±40.7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33.05±28.77)min,P〈0.0110结论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优于人工胸外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6例体外循环术后并发ARF的患者进行床边CRRT,经股静脉采用单针双腔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使用瑞典制造的PRISMACRRT机,滤过方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72h。肾功能(BUN、C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TiO2)等指标。结果CRRT期间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股静脉置管受体位影响较大,翻身时防止管道扭曲。静脉插管后每日更换敷料。上机后每6~8h监测凝血功能。实施CVVH期间每6~8h监测血生化、血气分析的变化。CRRT患者往往存在紧张、恐惧的心理,需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5例患者经CRRT治疗3~132d(平均28d)后血液动力学逐渐稳定,肾功能恢复,1例于治疗18d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CRRT治疗前后MAP、BUN、Cr、PaO2/FiO2及pH均有明显改善(P〈0.05),HR及CV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对体外循环术后伴ARF患者病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正确的护理措施和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其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CPR)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对ICU急性心肌梗死CPR后的5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干预组(25例)和综合治疗对照组(25例),对两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CPR后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57.81±97.65)h,显著短于对照组[(425.33±81.57)h,P=0.000];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干预组6/25(24%)例,对照组15/25(6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第1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185.13±13.36)U/L,与对照组(183.12±12.57)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3);干预组治疗第3和第5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110.56±12.14)U/L和(39.73±10.37)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35±11.49)U/L和(73.52±10.18)U/L.P〈0.05);治疗前后MODS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干预组明显降低,治疗第5天干预组MODS评分为(1.59±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96±0.23,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改善其心肌酶学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CPR后多脏器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PQ)肺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抗氧化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使用呼吸机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20mg·kg^-1·d^-1静脉滴注q12h,3-5d.观察两组动脉血气、呼吸参数,X线胸片变化(第1、3、5天),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个脏器)及多器官衰竭(MOF)病例,病死率与死亡病例存活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氧分压、氧合指数以及自主呼吸频率与潮气量、呼气末正压、X线胸片改变等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间MODS(≥3)与MOF、病死率与死亡病例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虽未能逆转患者的整个病程,但可以显著改善动脉血气、呼吸参数,对急性PO中毒肺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部分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部分社会公众在心肺复苏(CPR)技能培训前后相关知识的普及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个单位的407人进行3h CPR技能的培训,用问卷调查培训前后有关知识的水平。被调查者男286人、女121人,年龄(31.0±5.0)(20~52)岁,高中学历占4%,大专占40%,本科以上占56%,职业构成:公安干警占13%,小学教师占43%,非医学科研人员占45%。结果培训前被调查人群中15.6%缺乏CPR知识;40.7%主要从电视、报刊获取信息,仅7.2%直接从科普书籍或专业人士处获取信息。许多人甚至自身没有学习的必要。被调查人员在培训前后对急救知识的六个关键问题知晓率均显著提高至80%以上(均P〈0.01)。结论社会公众对CPR的知晓率不高,培训后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信息化心脏康复教育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名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进行信息化心脏康复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用药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用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信息化的心脏康复教育运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可以使患者更加配合康复指导,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身心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的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组织微循环变化特点及抗凝溶栓药物对其影响。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交流电诱发CA后,对照组只进行BL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干预。分别于诱发CA前(0min)和CA后每隔3min测定兔耳的微循环血流量,在复苏30min时取心肌和肾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急剧下降(P〈0.05),在BLS阶段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P〈0.05)。实验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也急剧下降(P〈0.05),在BLS复苏9min后下降速度趋缓。两组相比微循环血流量变化明显不同(P〈0.05),两条变化曲线约在9min时相交,其后实验组的变化曲线趋于平坦,而对照组仍继续下降。对照组心肌和。肾脏组织的微循环内可观察到红细胞聚集,而实验组无此现象。结论CA后在CPR的BLS阶段微循环血流量下降,有血细胞聚集现象,给予溶栓、抗凝药物的干预可以改善BLS阶段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防止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