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36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心钠素(ANP),醛固酮(ALD)及腹水中ANP、ALD含量,并设ANP正常人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浆AN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其中肝硬化无腹水组明显高于腹水组(P均<0.01)。肝硬化腹水组血浆ANP、ALD含量均明显高于腹水中ANP、ALD含量(P均<0.01)。本文结果提示:肝硬化腹水形成与ANP、ALD有一定关系,推测ANP可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根据腹水中测到一定浓度ANP、ALD推测:肝性腹水,不仅口服抗醛固酮药物,应注意静脉及腹腔内抗醛固酮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探讨血清、腹水sTNFR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单抗夹心酶免疫吸附法检测25例肝癌、2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中和30例正常人血清sTNFR Ⅱ水平.结果 肝癌病人血清sTNFR Ⅱ浓度[(9.39±4.10)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P<0.01),同时肝硬化患者血清sTNFR Ⅱ浓度[(0.58±0.18)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0.31±0.16)ng/ml,P<0.01].肝癌病人腹水sTNFRⅡ浓度[(9.13±5.26)ng/ml]亦显著高于肝硬化腹水sTNFR Ⅱ水平[(0.52±0.15)ng/ml,P<0.01].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sTNFR Ⅱ水平显著相关(r=1.00,P=0.00).肝癌血清sTNFRⅡ水平与外周血AFP和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r=0.432,P=0.05和r=0.513,P=0.03).结论 sTNFRⅡ的检测对反映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对肿瘤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日立835氨基酸分析仪对46例肝硬化患者和44例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进行测定。方法用日立835氨基酸分析仪对46例肝硬化患者和44例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时血浆谷氨酸、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显著升高(P〈0.01),苏氨酸、苯丙氨酸明显升高(P〈0.05);肝癌时血浆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显著升高(P〈0.01),丝氨酸明显升高(P〈0.05);两组中BCAA/AAA(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缬氨酸、亮氨酸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以上血浆氨基酸分析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氨基酸分析对肝硬化与肝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建芳  谈国蕾  张红梅  赵磊 《肝脏》2012,17(11):790-79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血清LDH、GLU、SAAG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7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两组对照:肝癌腹水组60例,结核性腹膜炎组48例,分别对3组腹水中的LDH、GLU、SAAG及其对应血清中的LDH、GLU、SAAG进行测定,对其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组SAAG与肝癌腹水组的SA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腹水组SAAG与结核性腹膜炎组SAAG比较,以及肝癌性腹水SAAG与结核性腹膜炎组SAAG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腹水组LDH、肝癌腹水组LDH与结核性腹膜炎组三组中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腹水组GLU与肝癌腹水组GL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腹水组GLU与结核性腹膜炎组GLU比较以及肝癌腹水组GLU与结核性腹膜炎组GLU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中的LDH、GLU、SAAG及其对应血清中LDH、GLU、SAAG指标联合检测并计算其比值,对临床肝硬化腹水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实验性肝硬化各阶段3种内源性阿片肽(EOP)血浆浓度变化,探讨其与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及腹水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四氯化碳(CCl_4)诱发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血浆3种EOP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肝硬化腹水组及肝硬化无腹水组血浆亮啡肽(L-ENK)、强啡肽(Dyn Al-1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而且升高的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但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含量在3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肝脏灭活功能受损导致大鼠血浆小分子阿片肽含量升高,后者又是引起实验性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及腹水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关系。方法选择98例肝硬化患者,并设健康对照。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DM,同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系统进行动态观察,以综合判断门静脉高压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ADM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且随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ADM明显高于肝硬化无腹水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随血浆ADM升高,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增加,门静脉血流速度(PVV)、脾静脉血流速度(SVV)降低,门静脉血流量(PVFV)、脾静脉血流量(SVFV)增加(P均〈0.05)。随着Child-Pugh分级增加,PVD、SVD增加,PVV、SVV降低,PVFV、SVFV增加(P均〈0.05)。结论血浆ADM与肝脏病变程度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密切相关,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l99)检测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12月临床确诊为32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并以12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两组进行CA125和CAl99检测,对比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肝硬化血清CA125及CA199均高于对照组,P0.01;Child-Pugh分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高于B级,P0.01;B级高于A级,P0.05;Child-Pugh分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高于B级,P0.05;B级高于A级,但P0.05。肝硬化有腹水组血清CAl25明显高于无腹水组,P0.01;中量腹水组血清中CAl25水平高于少量腹水组,P0.05;大量腹水组高于中量腹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有腹水组血清CAl99含量高于无腹水组,P0.05;大量腹水CAl99含量高于少量腹水,P0.05;中量腹水与少量腹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125、CAl99的检测有助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分级,CA125可以用作协助诊断腹水,监测肝硬化疾病进展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3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TIPS术前及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脉主干压、内径、血流速度及脾静脉内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血管内皮素(ET)浓度。[结果]30例患者术后的门脉压(24.8±3.6)cmH2O(1 cmH2O=0.098 kPa)与术前的(44.6±5.8)cmH2O比较;门脉内径(1.28±0.06)cm与术前的(1.65±0.09)cm比较;门脉血流速度(43.5±13.2)cm/s与术前的(11.6±3.8)cm/s比较;脾静脉内径(0.92±0.06)cm与术前的(1.24±0.04)cm比较,均P<0.01。血浆ET、PRA、ATⅡ浓度分别为(84.52±28.15)、(89.92±35.46)、(159.65±62.42)ng/L,与术前的(126.25±40.36)(、186.32±68.74)、(253.48±106.57)ng/L比较,均P<0.01。术后腹水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TIPS能有效降低门脉压,降低血浆ET、PRA及ATⅡ的浓度,改善患者门脉系统及全身的血循环。  相似文献   

10.
王晓园  黄玉蓉 《山东医药》2012,52(37):61-62
目的探讨血浆Intermedin(IMD)、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65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动脉压(PAP),根据是否存在PH将患者分为PH组30例和无PH组35例;另择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IMD、UⅡ含量,分析血浆IMD、UⅡ含量与PAP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相关性。结果 PH组和无PH组的血浆IMD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血浆UⅡ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PH组IMD含量明显低于无PH组(P<0.05),血浆UⅡ含量明显高于无PH组(P<0.05);PH组PAP与血浆IM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5),与血浆U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P<0.05)。结论 IMD、UⅡ在PH形成和血管收缩及舒张中起重要作用,其失衡及血管重塑可能是COPD发展为PH的基础,血浆IMD及UⅡ含量可作为判断PH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以来,我们检测了22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peritonitis,SBP)患者腹水的总蛋白、补体C3、IL-6及TNF-α水平,旨在探讨其对SBP诊断预测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2例SBP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8岁。SBP按1988年我国腹水会议制定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诊断标准诊断。同时期选择了22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无SBP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7岁。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进入研究第2天抽取腹水,检验腹水中总蛋白、补体C3浓度及IL-6、TNF-α水平。IL-6和TNF-α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药盒购自美国Genzyme公司,标本由专人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2 结 果2.1 两组患者腹水中总蛋白、补体C3浓度测定结果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组腹水总蛋白、补体C3浓度均显著低于肝硬化腹水无SBP组(P<0.05)(见附表)。2.2 两组患者腹水IL-6和TNF-α水平测定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组腹水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腹水无SBP组(P<0.05)(见附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0例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按腹水程度分成无腹水组、轻度腹水组、中度腹水组和大量腹水组4组,每组20例,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分别行腹部超声检查,同时以ECLIA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间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腹水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提示NT-proBNP在肝硬化腹水的病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放免方法测定8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血浆心钠素水平变化,并对心钠素水平与尿钠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组(RA)血浆心钠素水平(99±48pg/ml)与正常对照组(102±40pg/ml)比较虽无明显差异(q=0.2,P>0.05),但较肝硬化非顽固性腹水组(NRA,176±32pg/ml)已有显著降低(q=5.1,P<0.01)。②NRA组尿钠与血浆心钠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7,P<0.05),但于RA组则否,二者无明显相关(r=-0.11,P>0.05)。提示,肝硬化晚期血浆心钠素水平降低及利钠效应衰败可能系顽固性腹水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后的意义。[方法]将140例肝硬化患者分治疗组(n=87,62.1%)和非治疗组(n=53,37.9%),检测及比较2组间BNP、Child-Pugh分级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年龄、性别、病程、Child-Pugh分级、总胆红素、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腹水、门脉血栓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BNP为89.80(41.70~151.80)pg/ml,非治疗组为130.4(86.4~185.15)p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有良好效果评价,并有助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初发脑梗死(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初发CI患者180例(CI组),TIA患者24例(TIA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80例(对照组)。抽取各组空腹静脉血,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血浆Hcy均升高,血清维生素B12均降低,P均<0.01;CI组与TIA组比较,P均>0.05。各组血清叶酸比较,P均>0.05。CI组和TIA组血浆Hcy与血清维生素B12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44、-0.155,P<0.01、0.05),Hcy、维生素B12是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50、1.003,95%CI分别为1.019~1.082、1.001~1.004,P均<0.01)。结论初发CI与TIA患者血浆Hcy均升高、血清维生素B12均降低、叶酸无明显变化,Hcy和维生素B12均为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抗原125(CA 125)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腹水量的关系。方法选肝硬化患者103例(Child-pugh A级36例,B级39例,C级28例;腹水阳性者55例,腹水阴性者48例),正常对照42例,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A 125的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CA 125水平为Child-pugh C级B级A级,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呈现进行性升高(P0.01);肝硬化腹水组及少量腹水组血清CA 125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无腹水组(P0.01),中量腹水组血清CA 125水平显著高于少量腹水组(P0.01),大量腹水组与中量腹水组的血清CA 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 125水平与肝功能损害及腹水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被认为是反映肝硬化程度及监测腹水情况的一项敏感指标,对肝硬化腹水的早期诊断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比较各阶段自然杀伤细胞及T、B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者,按照疾病不同阶段分4组:肝炎组、肝衰竭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每组各20例;另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组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BMC中NF-κB、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中NO、IL-6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炎组、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与肝炎组比较,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CD3+明显下降,分别与对照组、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与肝炎组CD4+比较明显下降(P<0.05);肝衰竭组与肝癌组、肝硬化组、对照组CD8+比较明显升高(P值均<0.05);肝衰竭组较对照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CD4+/CD8+明显降低(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硬化组CD3-CD19+明显升高,分别与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组、肝癌组CD16+CD56+明显下降,分别与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硬化组、肝衰竭组、肝癌组NF-κB、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分别与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肝衰竭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的NO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不同阶段HBV感染者免疫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性,NF-κB-iNOS-NO可能参与HBV相关疾病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径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99例,其中36例采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TLH组),32例采用阴式子宫全切术(TVH组),31例采用经腹子宫全切术(TAH组)。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24 h抽静脉血检测血浆vWF、TM和D-D。结果三组术前血浆vWF、TM、D-D比较,P均>0.05。术毕血浆vWF、TM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TLH组升高幅度高于TVH、TAH组(P均<0.05),TVH与TAH组相近。术后6 h时,TLH组血浆TM水平仍高于TVH、TAH组(P均<0.05),TVH与TAH组相近;而vWF水平三组相近。三组血浆D-D术毕时较术前升高(P均<0.05),且TLH组高于TVH、TAH组(P均<0.05),TVH组与TAH组相近(P>0.05);TLH组术后6 h血浆D-D继续升高,与术毕相比,P<0.05;术后6 h血浆D-D水平TLH组>TAH组>TVH组(P均<0.05);TLH组术后24 h血浆D-D较术后6 h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TVH、TAH组(P均<0.05);TVH、TAH组相近(P>0.05)。结论 TLH术后血浆vWF、TM升高较TVH及TAH更明显,行TLH者血管内皮损伤、机体高凝状态更为严重,但术后恢复较快,持续时间短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LVH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l7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反映这3种细胞的功能状态.方法 ELISA测定34例慢性乙型肝炎、31例肝硬化、26例原发性肝癌、2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m清中的1FN-γ、IL-4和IL-17水平,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IFN-γ/IL-4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8±0.66)比健康对照者(2.60±0.60)降低(P<0.01),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4.81±0.87)比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IFN-γ/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1.13±0.85,P<0.01)、肝硬化(1.69±0.92,P=0.010)、肝癌(1.76±0.84,P=0.011)患者比健康对照者(2.66±0.70)降低,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68±0.42)比健康对照者升高(P=0.004);IL-4/IL-17在肝硬化(0.72±0.38,P=0.026)、肝癌(0.63±0.19,P<0.01)患者比健康对照者(1.04±0.23)降低.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4的表达占优势;肝硬化、肝癌患者IL-17的表达占优势;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IFN-γ的表达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