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气理论指导临床之体会运气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因而对临床的临证论治、遣方用药无疑具有指导作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助则灾至矣”;《六节藏象论》篇又曰:“不知年之...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升降之枢”虽早已熟记,但在临证中对其真谛尚未领悟.笔者近期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特别是《临证指南医案》后,方知前贤立“脾胃为升降之枢”之论,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决非臆创.叶天士等历代中医名家师宗经典,对其阐发和运用更是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实乃吾辈“读经典、做临床”之典范.现就研读《临症指南医案》胸痹案后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内经》提出的治病原则。笔者在卅余年之临证中发现:不少热病越“寒之”而热愈盛,后以“从者反治”、“火郁发之”之经旨酌投温热之品于主方中,则豁然收效,且屡用屡验。试述拙见,请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4.
正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近代中医学孟河医派领军人物。丁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中医四大经典,他经常于医案中引用《内经》重点条文使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医疗经验,著有《医经辑要》一书。《医经辑要》是丁氏对《内经》理论应用、发挥的宏篇专著,对后学颇有启发。笔者结合丁氏临证医案及后世研究,重点对《医经辑要》内容、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初步探讨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灵枢·淫邪发梦》篇较早的阐述了“梦证”的机理,同时《内经》也从各个方面论述了“梦证”的病因.“正邪”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旴江清初名医喻嘉言临床诊疗重视五运六气的辨识,临证诊察先明岁气、辨治遵从标本从化。喻氏传承了《内经》运气七篇大义,对五运六气的独特见解主要体现在《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的二律:治病不先岁气之律和治病不明标本之律。喻氏对五运六气的临证辨识,至今对临证辨证施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旴江清初名医喻嘉言临床诊疗重视五运六气的辨识,临证诊察先明岁气、辨治遵从标本从化.喻氏传承了《内经》运气七篇大义,对五运六气的独特见解主要体现在《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的二律:治病不先岁气之律和治病不明标本之律.喻氏对五运六气的临证辨识,至今对临证辨证施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旴江清初名医喻嘉言临床诊疗重视五运六气的辨识,临证诊察先明岁气、辨治遵从标本从化.喻氏传承了《内经》运气七篇大义,对五运六气的独特见解主要体现在《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的二律:治病不先岁气之律和治病不明标本之律.喻氏对五运六气的临证辨识,至今对临证辨证施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支饮证治浅识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饮证/分类,饮证/中医药疗法“支饮”之名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属于四饮之一。考《内经》有饮积之说,而无痰证之名,仲景所论痰饮实属《内经》“饮”的范畴,与后世所论之“痰证”有利...  相似文献   

10.
<正>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治则。虽火郁发之在《内经》中早已提出,但未引起医家的重视。唯刘完素提出:“火热内甚,可致郁结”。并指出“平日目无所见者……皆热甚郁结之所致  相似文献   

11.
《内经》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体会举例介绍如下。1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王冰注云:“郁谓郁抑”,“发谓汗之,令其疏散”。张介宾更为具体地解释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扬之,如开  相似文献   

12.
吾师段光周教授,师承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彭展样教授,精研(内经》、《金匾》等经典并勤于临床,誉满全国。段师认为治咳必求于本,临证务当审明病因、病位、病性而因人制宜,随证立法,故于寻常止咳法外屡获奇中。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求因吾师谓咳嗽一症,首当辨明外感内伤。《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外感必有受病之因与可凭之症。盖六气皆令人咳而有伤寒、温病之异;温病又有温热、湿热、燥热不同。段师据前贤“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及“见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少阴”等…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燥”邪致病,多发于秋。提示了燥证之成,与外环境(季节)之变化有关。从临证实际看,又不可拘于燥证仅发于秋之说。以痔瘘病之发病学意义看,燥邪发痔瘘,天干而燥之季均可发生;外环境之“燥”,易引起或加剧内燥,诱发或加重痔瘘病;燥多由外入内,易伤肺经,累及相表之腑大肠,遂发痔瘘;燥邪所致痔瘘病,有多种变证,形成多种证型。临证分阴虚血燥、气虚血燥、血虚肠燥、血热而燥四型辨治。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心得崔东祥,阳易自《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以后,凡因胃腑不和而致不寐者,医者均依《内经》之旨,多采用从胃论治的方法。然观今人所治,却单从食滞中阻而论,虽有临床现实意义,但似有偏颇之见。笔者不揣冒昧,兹就前贤见解,并结合...  相似文献   

15.
李洁生为我市名老中医,从事临床60余年,学验俱丰,选方遣药颇具特色。现介绍李师治疗齿龈病经验如下。一、辨证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药李师认为,齿龈病缠绵反复,临证如能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诸药,有助于提高疗效。早在《内经》中即有“夫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名医张锡纯临证五十余载,博览群书,“祖《内经》而师仲景”。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集毕生所学及经验之精华,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医学巨著。本文仅就其临证配对用药的论述作初步探讨,以期对临床医生处方用药有所启迪。一、相使配对所谓相使,是指两种以上药物...  相似文献   

17.
从"五脏相关"论治疑难病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华 《中医杂志》2007,48(4):335-335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曾说过:“研古渐深方悟细,临证愈久始知难。”的确,临床疾病众多,证候错综复杂。笔者依据《内经》“五脏相关,移皆有次”之旨,辨治疑难病,略有体会,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飨同道,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8.
殷克敬教授善于运用经络诊察辨病位之所在;熟谙经典,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提出"筋急则痛",且关刺效佳;从《内经》延伸总结出"经络别通"法,取穴少而精,疗效肯定,为临证取穴、选方拓宽了思路。以此治疗痛证,可使机体气血调和、经脉顺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喻嘉言,江西新建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著作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等。其中,《医门法律》为学医者确立了最基本的医学规范,书中分别疑似,深明毫厘、千里之谬,使临证者不敢贸然轻尝;确立了医学是非标准,指导临证,可谓泾渭分明。喻氏之学承袭《内经》、《难经》之理,推崇仲景之方,在临证中博极群书,广采众议,强调临床实践,对后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灵枢·终始》,扩展探讨《内经》时期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通过研读《灵枢·终始》,参考《黄帝内经》其余篇章及后世名医著作,探讨《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临床思维。结果:该篇虽篇幅较短,但引出了《内经》的基本思想,记载了非常经典的中医临证思维,包括天人思维、脉诊和针刺思维、用药思维等,结合《内经》其余篇章及后世名医著作,更加深刻的体现这些思维对中医临床之重要性。结论:《黄帝内经》记载的天人思维、脉诊和针刺思维及用药思维,对现代中医临床,将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