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中的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中毒的识别、防控能力。方法 S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统计中毒事件具体发生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有4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有9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有4起。共224例患者,其中119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180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185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68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17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节为主,发生季节以4~9月份为高发季节;其中9起副溶血性弧菌近半数均发生在9月份。17起食物中毒分布地点依次为食堂9起(52.94%)、餐饮服务单位7起(41.18%)、家庭餐桌1起(5.88%)。结论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具体特征,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爱萍  汪皓秋  郑伟  张蔚  郑丽芳  王晓燕  李琳  俞骅 《疾病监测》2013,28(12):1027-1029
目的 了解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性,确定传染源及传播路径。方法 对采集的215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将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27株肠炎沙门菌,其中4株分离自留样食品,3株分离自厨师,20株分离自患者。PFGE图谱显示27株菌中有26株条带完全一致,1株菌与其他26株菌有1个条带的差异,两者相似性为96.3%。结论 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是冷菜制作过程中受到携带肠炎沙门菌厨师的污染。PFGE技术适用于食物中毒事件中传染源的追踪及传播路径的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2007年7月19和22日发生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析,判断暴发原因。方法 对患者和食物样品进行常规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比较。结果 自海南定安县食物中毒中采集的患者和食物51份标本分离出14株奇异变形杆菌,澄迈县食物中毒调查中采集的5份患者标本分离出3株奇异变形杆菌。这些菌株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8种带型,相似性百分比在28.1%~100.0%之间。定安县分离的14株菌株中有9株菌带型一致,澄迈县暴发分离株中有2株菌带型一致。结论 这两起食物中毒中分别分离的具有相同带型特征的奇异变形杆菌应是引起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 4 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 中毒识别、防控能力。 方法:收集 2016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据,运用 EXCEL 表 格统计中毒事件发生具体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 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 有 4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9 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 起。 共 224 例患者,其中 119 例出现呕吐症状, 180 例出现腹痛症状, 185 例出现腹泻症状, 68 例出现发热症状。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在 4 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度为主,以 4~9 月 份为高发季节, 其中 9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 5 起发生在 9 月份。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依次为食堂 9 起 ( 52.94% )、餐饮服务单位 7 起( 41.18% )、家庭餐桌 1 起( 5.88% )。结论: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 4 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具体特征, 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28人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防止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共采集样品16份,其中剩余食物5份,物表涂抹样品4份,患者肛拭子4份,厨师肛拭子3份。所采集样品参照 GB 4789.4.10-2010、GB 4789.5-2012、GB/T 4789.6.11-2003、GB/T 4789.7-2008、WS/T 9-1996进行检测。结果从1份剩余食物和2份患者肛拭样品中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一致,神奈川试验均阳性。其余标本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经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连梅  李群 《疾病监测》2009,24(6):459-461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2007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287起,中毒66 758例,死亡1037例,病死率为1.55%。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652起,植物性544起,动物性为383起,化学性为86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毒蘑菇(298例)、农药/鼠药(247例)和河豚鱼(35例)。结论中国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蘑菇中毒和农药/鼠药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的分析,探讨其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便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方法对2018年第二季度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18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0起,中毒2 058例,死亡33例,其中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44起,中毒1 661例,死亡33例。 山东省、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事件数居前5位。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居报告首位,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65.91%和68.08%;植物性食物中毒报告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人数的45.45%。 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40.00%和72.73%,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人数占中毒总人数的53.98%。结论建议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督指导,指导其采取正确的烹饪、加工和储存方法,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同时,针对家庭,以真菌性、植物性和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应通过网络、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开展健康教育,掌握常见有毒植物和毒蕈的识别方法和自救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变化,提出当前防控重点。 方法 对2006-2011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1992-2004年浙江省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结果 2006-2011年浙江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06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67.92%),其中又以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占33.33%)。误食河豚鱼、毒蘑菇、亚硝酸盐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食物中毒。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占71.70%),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高峰更为明显。学校、厂矿企业是食物中毒的常见发生场所(分别占54.72%和14.15%),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是常见责任单位(分别占48.11%和17.92%)。 结论 近年浙江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模及严重程度均呈现明显下降,当前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重点类型为副溶血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9.
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南京市雨花台区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变形杆菌检测分析的流程,为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的检测分析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南京市雨花台区1993~2002年间的8起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结果引起食物中毒的3起病原菌为普通变形杆菌,5起病原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初步确定了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的检验流程及判定标准。结论变形杆菌为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条件致病菌,确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必须有完整的实验室的检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8年全国第三季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23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报告事件119起,中毒3 488例,死亡27例,其中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64起,中毒2 643例,死亡27例。 第三季度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最多,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42.02%和69.29%;真菌性食物中毒报告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人数的55.56%。 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32.77%和92.59%,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51.46%。结论2018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降,中毒人数有所增加。 建议加强对饮食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特别是在学校开学季,做好集体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和加工等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的识别能力;普及正确的食物加工方法和自救互救方法,是预防和控制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珠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判定、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两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分别于2004-01-01和2010-06-01实施)中的方法对2011-2015年珠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珠海市共发生3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共430份标本),检出22起(共检出致病菌124株),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查明率为59.46%.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检出97株,占菌株总数78.2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2株,占菌株总数9.68%).采集标本检出率是以肛拭标本最高(检出77株,占菌株总数62.10%),其次是粪便标本(检出17株,占菌株总数13.71%).致病菌检出的季节性分布表明:明显集中在第3季度(检出致病菌99株,占检出菌株总数的79.84%),其次是第二季度(检出致病菌16株,占检出菌株总数12.90%).结论 2011-2015年珠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以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致病菌检出的季节性分布集中在第2、3季度.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过程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程春荣  周鹏  戴蕾  张晓甍 《疾病监测》2022,37(8):1124-1127
目的 通过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检测分析,为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检验方法快速筛查识别病原菌,根据初筛结果进行常规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采用BioNumerics 8.0软件对菌株的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提示4份粪便标本中均有产气荚膜梭菌和基因芯片检验方法提示1份鸡肝食品中有产气荚膜梭菌,并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从2份剩余鸡肝和4份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其中只有3份粪便标本中产气荚膜梭菌计数>1.0×106 CFU/g,但通过PFGE聚类分析从6份标本中检出的菌株图谱完全一致。结论 通过从食物和腹泻标本中检出PFGE图谱相似度100%的产气荚膜梭菌,说明此次食物中毒可能是由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鸡肝导致的,今后要提高由厌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认识水平,防止漏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起由副溶血弧菌(VP)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China PIN)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8月北京市顺义区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可疑食品、环境和病例样本48份,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VP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获得的指纹图谱通过致病菌识别网进行比对分析。结果3起暴发事件中,共从12份病例样本和3份可疑食品样本中分离出15株O3:K6血清型VP,其种特异性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toxR+/tdh+/trh-,根据PFGE指纹图谱可以将15株VP分成2个簇,每个簇中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 2个指纹图谱簇之间的相似度为93.94%;且与2014 — 2017年本地区China PIN分子分型数据库中分离自腹泻病例的VP菌株带型不成簇。结论VP引起的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共同的传染源导致,China PIN在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溯源和关联性分析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 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国建 《疾病监测》2008,23(10):663-664
目的 查明本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在10例患者、3名厨工肛拭样品、菜墩涂抹样品及8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检出生物学性状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6.
对3起聚集性腹泻、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采集部分病例及从业人员生物标本、涉事单位食品和加工场所环境样品共19份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和基因分型。10份样品检出斯坦利沙门菌, 4株食品样品分离株和5株病例粪便、1株从业人员肛拭分离株的PFGE带型完全一致,由此证实本起事件为一起由斯坦利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某市一起三家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参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手册对采集的留样食品、粪便和环境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与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开展分离菌的分子溯源。结果从采集的43份样品中检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病人生物标本4份,草莓卷食品7份,环境样本5份,4份病人样本中共检出3份SEA肠毒素和1份SED肠毒素,7份食品样本和5份环境样本的分离株共检出肠毒素11份SEA肠毒素和1份SED肠毒素,10株PFGE成功分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为来源于2种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株。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SEA、SED型的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草莓卷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查明内蒙古某市某村发生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规模,调查可疑危险因素及其污染来源,控制疫情蔓延.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采集患者肛拭子及粪便样品、可疑食品及环境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分离菌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检测. 结果 共出现43例感染病例,均参加了2014年5月6日的婚宴聚餐.19份检测样品中从7份患者肛拭子分离到肠炎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蜡样芽孢杆菌检测阴性.7株肠炎沙门菌XbaⅠ酶切后的PFGE谱型完全相同,说明感染菌株来自同一个克隆,即有共同的感染源头.PulseNet China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本次疫情菌株的PFGE图谱与我国肠炎沙门菌分离株中常见的PFGE带型JEGX01.CN0002 完全相同. 结果 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感染菌株具有国内优势的PFGE带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8年第一季度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16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8起,中毒1 035例,死亡19例。农村地区报告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78.95%。云南、广西和四川省(自治区)报告事件数居全国前3位。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44.74%、22.32%和52.63%;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28.95%、56.33%和0。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31.58%和36.62%;饮食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15.79%和39.90%。结论 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管,提高公众对有毒植物的识别能力和在农药使用中的防护意识,是预防和控制第一季度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以发病急、人数多为其特点。近10年本地区1所中学1所小学发生急性食物中毒共5起,中毒学生共计89例。经过妥当处理和及时救治,中毒学生全部康复。现将救治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5起食物中毒发生的一般情况发生时间:夏季4起,冬季1起。均为在校学生,共89例;男56例,女33例;年龄10~18岁,平均15岁。学生平素体健。某中学住校生102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