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寒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78-8478
胃扭转少见,X线钡剂检查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并在发现胃扭转的同时,在X线电视下手法整复。我院1986—10—2009—10共发现胃扭转60例,并对此类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本文就其X线诊断,手法复位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笔者曾在临床诊断2例小儿胃扭转病例,现将其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胃扭转钡餐透视诊断及复位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材料与方法:本文报告40例慢性胃扭转,其中完全性29例,部分性11例。结果:胃大小弯位置变换是诊断完全性胃扭转的可靠依据,部分性胃扭转随扭转部位、程度不同而表现不一,X线检查力求做出病因诊断。特发性胃扭转宜采用透视下整复,由炎症、溃疡和其它疾患刺激所致的继发性胃扭转应保守对症治疗后复查、整复,对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继发性胃扭转需积极进行手术复位。结论:钡餐透视是慢性胃扭转X线诊断、观察复位简单经济而实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扭转属少见病,多为X线诊断发现,重者需外科手术复位治疗。用胃镜诊断扭转与复位已有报道。我院自1980~1986年用UG_1-F_2、G1F-K_2等型胃镜共检查2772例,其中发现3例慢性胃扭转与1例急性扭转,检出率0.15%,并在内镜下复位,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X线诊断及介入治疗在慢性胃扭转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2007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慢性胃扭转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4例慢性胃扭转患者的X线诊断情况以及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结果:54例慢性胃扭转患者的X线表现情况为:41例患者为器官轴型胃扭转,经过介入治疗后38例(92.68%)患者得以恢复;12例患者为网膜轴型胃扭转,经过介入治疗后,6例(50.00%)患者得到恢复;另外1例患者为混合型胃扭转,介入治疗后没有患者(0%)整复成功。结论:X线是慢性胃扭转诊断的主要方法,降低了误诊、漏诊的发生率,诊断效率较高。同时,慢性胃扭转患者中,器官轴型胃扭转较为常见,网膜轴型以及混合型的胃扭转较为少见。通过介入治疗后,整复成功率较高,本次研究中治疗总有效率为81.48%。因此,X线诊断及介入治疗是慢性胃扭转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及操作技术日趋成熟,大大提高了胃扭转的诊断率与治愈率。现将我院于1997年4月至2006年4月9年间经胃镜诊断与复位治疗的21例慢性胃扭转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扭转慢性反复发作,急性病死率30%,应引起同道们注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2天~60岁,其中2天~30岁5例,31岁~40岁11例,41岁~60岁9例。病程1个月~40年。症状似消化性溃疡为主,其次为慢性炎症表现,1例无自觉症状,3例手术证明为继发性。  相似文献   

9.
胃扭转的X线诊断(附15例报告)王庆河①解维加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经胃肠钡餐造影确诊的15例胃扭转,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文15例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6~72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1例5天,4例1月余,其余均在2年以上,最长达10余年。...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5年来在临床X线诊断中遇见10例经胃镜证实的胃憩室患者,今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庆选 《新医学》1997,28(7):345-346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诊断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266033)曹庆选X线检查可以显示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并发症,对于明确诊断、选择治疗方法和随访疗效有重要意义。常规检查包括透视与摄片,硫酸钡充盈胃腔后采用不同体位并加压,可以显示胃腔轮廓和粘膜。压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检查对于慢性胃扭转的诊断与复位作用。方法: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与体位复位。结果:经体位改变复位10例,有所改善6例,未见明显改善7例。结论:胃肠检查可以对慢性胃扭转进行诊断与复位。  相似文献   

13.
乙状结肠扭转,为肠梗阻常见的原因之一。且多属于绞窄性梗阻,病情急迫,进展迅速,可继发肠坏死及穿孔,易与其它肠道疾病相混淆而延误治疗。木病诊断,主要依靠 X 线检查,这对于放射科医师来说,如何能尽快地作出正确诊断,的确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以往文献对此虽有很多论述,但有些问题在实践中仍感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为此,将我们  相似文献   

14.
随着X线造影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扭转病例不断增加,虽然诊断明确,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学者开始重视对胃扭转的复位方法进行研究。目前已有多种复位方法的报导,复位方法各异,复位成功率各有差异,复位后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现将胃扭转的发病机制;扭转胃的X线诊断标准;胃扭转复位方法及效果对比;复位后对临床的使用价值评价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儿胃双对比造影及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正处于上升趋势,故及时诊断显得非常重要.胃肠造影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本文总结100例小儿双对比胃肠造影,结合文献就其造影技术以及X线诊断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扭转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文对我院近年来行上消化道造影时发现的8例患者,均采用钡餐透视下手法整复治愈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达到提高我们对胃扭转的认识和对其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返流(CER)并非少见,近年来有发病增加的趋势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临床及放射科医生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至误漏诊。现将我们有完整的临床及X线检查资料60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低张双造影X线对胃扭转的诊断治疗。5例比较典型胃扭转病例。2例造影中复位。就胃扭转的X线检查方法和病因,明确胃扭转轴向及程度。诊断的依据、分型、鉴别诊断、X线诊断过程中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胃线形溃疡为良性溃疡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仅能在粘膜的检查中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中发现,显示为长短不一的线形龛影。其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为龛影发生及其修复过程中瘢痕组织增生牵拉所致,通过组织学研究,指出胃线形溃疡由4种方式形成:(1)从开始起病即呈线形龛影;(2)为大的圆形龛影呈纵向修复,以致胃长轴短缩而形成线形;(3)为圆形溃疡的多次复发和愈合而形成;  相似文献   

20.
胃底贲门息肉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贲门部息肉少见,作者在近9000多例的胃DC造影中,检出胃息肉25例,其中胃底贲门息肉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见附表)本组6例贲门息肉,男1例,女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8岁,平均为47.6岁。6例均为单发息肉,都经胃镜粘膜病检证实,全部为增生性息肉,最大者为1.0×1.2cm,最小者为0.5×0.7cm。2讨论胃息肉通常少见,贲门息肉则更少见。贲门息肉由于位置较高传统法GI检查颇难显示,故常漏诊。OC造影技术问世,已经改变了我们检出贡门部病变的能力。文献DJ报告在DC造影检查中占1~2%。Gordon氏报告38例胃息肉中青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