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术前怀疑胃肠间质瘤50例,年龄27-78岁.38例术前(胃镜或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粘膜下肿物.12例(小肠内镜)诊断为小肠肿瘤.所有病例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主要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病理切缘,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方面评价腹腔镜手术切除效果.结果 50例均行完成腹腔镜手术切除,手术时间(90.84±26.69)min;估计术中出血(EBL)(57.80±67.48)ml;术后(50.90±18.87)h排气;术后(2.94±0.79)d开始进食,术后住院时间(8.62±3.56)d;术后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胃肠间质瘤病例的病理切缘阴性.结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前诊断可疑间质瘤的肿瘤,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达到R0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resection of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mong 5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tumor resection.Thirty-eight of the patients had a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gastric submucosa tumor by gastroscopy,and 12 had a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tumor by small intestinal endoscopy.The surgical procedure,operative time,estimated blood loss,time for passage of flatus,time for eating,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operative complications,pathology and the results of follow-up were analyzed.Results In these cases,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90.84±26.69 min.with the mean estimated blood loss of 57.80±67.48 ml,mean time for passage of flatus of 50.90±18.87 h,mean time for eating of 2.94±0.79 days,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8.62±3.56 days.No patient developed surgical complications,and all the lesions showed negative results on the margins of the resection. Conclusion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duce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romote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nd achieves R0 resection without causing ser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或幼稚的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起源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胃肠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重新评估了胃肠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提出了GIST的概念[1]。但直到1998年,H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 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GIST患者2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6例,小肠5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免疫组化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85.7%、95.2%.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3例胃和小肠间质瘤患者均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2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直径2—8cm。腹腔镜或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1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近端胃部分切除5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3例。手术时间(82±25)min,术中失血量(65±28)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2±1)d,住院(7.5±2.5)d。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因其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多变,诊断及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困难,结合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间质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仍是胃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主张行局部完整切除,不主张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于不能手术及术后复发病例,可选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进行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并未进行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集中在以下区域:胃19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肠系膜5例。肿瘤的直径在5 cm以内的有9例,大于5 cm的27例。肿瘤大小于良恶性表现出相关性(P<0.05);治愈率:术后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100%,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3%,5年以上的为65.2%。结论:对该病患进行术前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CD117、CD34的阳性也协调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患者的病情往往呈正比,进行手术治疗任然是现在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人组84例患者.均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给予伊马替尼400mg,1次/d,口服,餐后或与食物同服,30d后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为47.6%(40/84),其中完全缓解(CR)占1.2%(1/84),部分缓解(PR)占46.4%(39/84),疾病稳定(SD)占40.5%(34/84),进展(PD)占12.0%(10/8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8.1%(74/8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9个月。无治疗相关死亡,严重不良反应为Ⅲ级贫血、白细胞减少。结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疗效显著.疾病控制率较高.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是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有效安伞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51例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术前辅助治疗及治疗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GIST51例,其中CD117阳性47例、阴性4例。行术前辅助化疗4例,术后复发或已转移并失去手术机会者47例,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300~800mg/d口服。结果51例患者中,1例失访,50例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R)3例(6.0%),部分缓解(PR)34例(68.0%),病情稳定(SD)者5例(10.0%),疾病进展(PD)者8例(16.0%),患者获益(CR+PR+SD)率84%,获益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TTP)16个月。随访1年以上者32例,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5.3%、89%。50例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轻度水肿36例(72.0%),Ⅰ~Ⅱ度白细胞减少23例(46%),Ⅰ~Ⅱ度乏力14例(28%),轻度腹痛7例(14.0%),Ⅰ~Ⅱ度恶心呕吐9例(18.0%),轻度皮疹9例(18.0%),肿瘤出血2例(4.0%)。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GIST患者,均给予400 mg/d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并观察治疗的近期效果、生存分析[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1、3年的生存率]和毒副反应。结果 56例均可评价治疗效果,其中获完全缓解(CR)者6例(10.71%),部分缓解(PR)者35例(62.50%),稳定(SD)者8例(14.29%),有效率(RR)为73.21%,疾病控制率(DCR)为87.50%;截至随访结束,PFS及OS均未达到,且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和84.5%;全组毒副反应多为Ⅰ~Ⅱ级,且其中发生率≥10%的从高至低依次为白细胞下降(94.64%)、食欲减退(92.86%)、皮肤黏膜水肿(89.29%)、乏力(87.50%)、腹泻(76.79%)、恶心呕吐(66.07%)、肌肉酸痛(57.14%)、皮疹(35.71%)、血小板下降(26.79%)、肝功能损害(21.43%)和血红蛋白下降(16.07%);此外毒副反应Ⅲ级共有11例,未有Ⅳ级报道。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有效,安全性较好,但对于少数出现Ⅲ级毒副反应患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法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4年8月~2007年2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术中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术后复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口服的患者21例。结果:21例全部随访,完全缓解(CR)者2例(9.5%),部分缓解(PR)者11例(52.4%),病情稳定(SD)者5例(23.8%),病情进展(PD)3例(14.3%),其中死亡2例(9.5%)。患者获益(CR+PR+SD)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最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2007年收治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74.2%(26/35)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06年8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71例胃肠外间质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评估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应用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36例患者中,治疗痊愈24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9%,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2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治疗痊愈17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6例。结论:对于胃肠外间质瘤的治疗需要采用手术方法,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最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6例中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患者仅行TACE治疗(对照组),同时选取19例中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患者,给予格列卫口服联合TACE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P<0.05);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2%、53.8%和19.2%,中位生存期1.72年;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3.7%和47.4%,中位生存期2.10年。观察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卫联合TACE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仅行TACE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和CT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良恶性,分析CT影像学改变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CT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直径多≥5 cm,易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出现转移的患者共5例,均为恶性。结论 CT显示肿瘤的大小、是否出现囊性坏死变及是否转移对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