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 ,提高对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认识.方法 6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 连续监测颅内压,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 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伤后 6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GOS预后判定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DAI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1例,均于伤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持续4-7d。对照组4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其他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DAI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率,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效果。方法:对81例重度弥漫性轴索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亚低温(32~35℃)和常温治疗,同时进行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ICP变化情况,3个月死亡率以及GOS评分。结果: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组可降低ICP、3个月死亡率以及改善预后。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ICP,提高生存率,提高存活的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 ,DAI)是指在特殊的外力机制作用下导致的大脑半球、胼胝体、脑干轴索的弥漫性损伤[1] 。DAI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作者于 1993年12月至 2 0 0 2年 3月共收治 87例DAI患者 ,2 8例 (1993年12月至 1996年 4月收治DAI患者 )在常温下治疗 ;5 9例(1996年 5月至 2 0 0 2年 3月收治DAI患者 )应用亚低温等综合治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7例DAI患者 ,其中男 5 9例 ,女 2 8例 ;年龄 6~ 72岁 ,平均 31.6岁。全部行CT扫描 ,6 2例行MRI扫描。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法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2001年7月~2002年11月收治的36例同病患者作为常温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第3天及第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3.82±0.48)kPa和(2.88±0.48)kPa。恢复良好者9例(25%),死亡11例(30.56%);常温对照组第3天及第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4.27±0.54)kPa和(4.02±0.40)kPa。恢复良好者为2例(5.56%),死亡20例(55.56%),两组比较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能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的时间选择做出指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用局部亚低温方法治疗的DAI患者140例,随机平均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局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统计治疗结果并判定疗效。结果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率(60%)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效果与开始时间有明显相关性,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以12 h为分界值,入院12 h以内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伤残及死亡概率。12 h以后的治疗,预后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有效,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轴索损伤(d 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由于外伤使脑组织内部发生剪应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的原发性脑损伤[1],其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其临床疗效差[2]。我院2004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9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其中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组)治疗57例,与常温治疗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符合DAI诊断标准的患者97例,男66例,女31例,年龄7~68岁,平均年龄32.7岁。致伤方式: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DAI患者82例,40例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疗法,42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平均昏迷持续时间、3个月随访病死率,6个月随访GO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2例,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缩短DAI患者昏迷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论本组患者通过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疗法,可以提高DA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2001年9月~2008年8月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16~59岁;平均39.2岁。致伤原力量对比:交通伤41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9例,其他5例。将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亚低温组31例,颅脑损伤类型中对冲伤17例,硬脑膜下血肿11例,脑干3例。常规组36例,颅脑损伤类型中对冲伤19例,硬脑膜下血肿14例,脑干3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疗效和机制。方法:7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及第4周格拉斯格昏迷评分(GCS)、昏迷时间及6个月后格拉斯格预后评分(GOS),评价高压氧治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结果:高压氧治疗组第1周、第2周、第3周及第4周GCS平均值及6个月后GOS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昏迷时间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昏迷时间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28例(22.4%)、中残32例(25.6%)、重残30例(24%)、植物生存11例(8.8%)、死亡24例(19.2%)。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敛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非手术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MRI各成像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灶的显示数,探讨更具优势的成像序列。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20例经临床诊断为DAI患者临床和MRI资料,分析MRI各成像序列对DAI病灶的显示数。结果共显示DAI病灶43个,病灶部位位于脑白质、皮髓交界、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区。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及信号强度明显高于T1WI(常规自旋回波),T2WI(快速自旋回波),T2FLAIR(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结论 DWI序列可作为诊断并显示DAI病灶的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和讨论。结果按GOS评分,良好11例(22.9%),中残9例(18.8%),重残6例(12.5%),植物生存4例(8.3%),死亡18例(37.5%)。结论交通事故是导致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主要原因,入院时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治疗、防治并发症、钙离子拮抗剂应用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制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h内入院的PADBS患者51例(治疗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浆β-内啡肽(β—EP)均值、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血浆β-EP均值、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明显下降(P〈0.01),低CPP明显上升(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治疗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治疗无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ADBS患者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时程的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再灌注模型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Longa’s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缺血 3h后再灌注。缺血后即刻分别进行不同时程 (1/2h、1h、3h)的亚低温治疗 ,再灌注后 2 4h断头取脑 ,冠状切片作TUNEL染色。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相比 ,对照组增加 (P <0 .0 1) ;②与对照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相比 ,亚低温 1h、3h组降低 (分别为P <0 .0 5及P <0 .0 1)。结论 ①细胞凋亡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②亚低温 1h以上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不同时间Fos蛋白在脑皮质、脑干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脑损伤后弥漫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5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复制Marmarou DAI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脑皮质、脑于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结果外伤后0.5hFos蛋白表达开始增加,1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2d后基本消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损伤组伤后0.5、1、4、12h、1、4dF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DAI的形成和发展与伤后的时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刚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12(4):21-22
目的 探讨尼莫通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我院同期住院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人 52例 ,随机分为尼莫通治疗组 2 7例 ,对照组 2 5例 ,于治疗前后行GCS评分 ,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GCS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阻止了病情恶化 ,死亡率 18.5% ,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 ,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尼莫通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中能降低死亡率 ,减轻意识障碍 ,提高生存质量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