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药敏试验、病历、病史等临床资料.观察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及其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结果 50例败血症患儿中,10例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20.00%;于50例患儿标本中分离出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54.55%,革兰阴性菌10株,占45.45%.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肺炎链球菌6株,检出率27.27%;B族链球菌3株,检出率13.64%;金黄色葡萄糖菌2株,检出率9.09%;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大肠埃希菌4株,检出率18.18%;大肠杆菌3株,检出率13.64%;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检出率9.09%.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发热、呼吸困难、黄疸为主.经对症治疗后,9例救治成功,1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几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可通过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病原菌感染特点进行合理诊断治疗,以促进患儿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病治疗与预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败血症的107例新生儿作为本次探讨对象,观察早期治疗败血症组(即发病时间小于2天)和晚期治疗败血症组(即发病时间超过2天)患者例数及出现化脓性脑膜炎例数及治疗情况.结果 107例患儿中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共19例,其中早期治疗败血症组出现3例,晚期治疗败血症组出现16例,两组并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分别为7.32%、24.24%,两组差异明显(P<0.05).单纯败血症组88例患者中临床出现呼吸困难32例,发热39例,黄疸9例,其余8例表现为反应、吸奶差,治愈85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组19例患者中临床出现呼吸困难、发热、黄疸人数分别为7、8、2人,出现尖叫、挥拳、眨眼、蹬腿样动作或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的2例,救治成功7例,两组临床症状差异不明显(P>0.05),但单纯败血症组与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组治愈率分别为96.59%、36.84%,两组差异明显(P<0.05).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中3例(15.79%)留有后遗症,2例(10.53%)脑积水,1例(5.26%)侧脑室扩张.结论 一经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救治,避免因拖延病情给患儿带来的严重伤害;脑脊液检测可以尽早准确判定新生儿败血症是否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一经确诊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尽量避免因治疗不当引发出现并发症给患儿带来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7月儿科门诊收治住院的1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诊断组和临床诊断加血培养阳性组患儿化脓性脑膜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发热、非特异性症状所占比例均低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而黄疸症状在非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所占比例高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结论新生儿一经确诊为败血症就应该及时进行救治,不可以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儿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同时,进行脑脊液检测可以作为败血症患儿是否有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年来早产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抗生素的选用,为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21例早产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以反应差,少吃,肤色青灰发花,发热等症状多见。所有患儿降钙素原(PCT)早期增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相对滞后,80.95%的病例随感染进展血小板(PLT)明显低于正常。21例早产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中有8例并发感染性休克,3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杆菌占33.3%(7/21),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无耐药,对常用的头孢菌素耐药。结论:早产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降钙素原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败血症易并发感染性休克,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配合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早产儿的临床干预及护理体会,探讨降低其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7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早产儿的临床干预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73例早产儿痊愈61例,病死12例,病死率为16.44%;胎龄32周及以下的早产儿病死率明显高于32—176—周以上的早产儿(P0.01);胎儿出生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病死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在1500g之上的早产儿(P0.05)。颅内出血、肺出血、肺炎以及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是主要的致死原因。结论:及早识别早产儿出现的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和护理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临床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9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早产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寒冷损伤综合征、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低血钙、颅内出血、肺出血、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脑室膜炎。痊愈82例,病死16例,病死率16.33%;胎龄≤ 32周病死率明显>32周者(P<0.01);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大于1 500 g者(P<0.05)。死亡原因主要有肺出血、颅内出血、肺炎、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结论: 早期识别、正确处理早产儿并发症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生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S败血症20例,占住院患儿的2.53‰;本院出生的7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3‰.早发型GBS败血症9例(45.00%),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4例(44.44%);迟发型GBS败血症11例(55.00%),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6例(54.54%);早发型和晚发型GBS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9例早发型患儿均有围产期易感因素,11例晚发型患儿中亦有8例(72.73%)有围产期易感因素.早发型主要以气促为首发症状,占77.8%;迟发型则主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72.7%.早发型GBS败血症中白细胞降低的3例(33.33%),升高的3例(33.33%),C反应蛋白(CRP)均正常;晚发型白细胞降低的6例(54.55%),升高的1例(9.09%),CRP升高的4例(36.36%).所有病例的血培养药敏均对青霉素及万古霉素敏感,以青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联合治疗,疗程14~56 d,平均29.18 d.18例痊愈出院,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因发病早晚而异,血白细胞计数下降多见,CRP敏感度不高.新生儿GBS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8.
对96例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34例从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病原菌类型及治疗前病程诸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揭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日龄<7天的新生儿患败血症时更易合并化脑。另外,不同类型病原菌在化脑发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全葡菌和大肠杆菌败血症患儿化脑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4例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抗感染、肾上腺素、降颅压、抗惊厥及对症支持治疗,21例患儿治愈出院,占87.50%。另外3例(12.50%)因并发脑室管膜炎、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而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疑为化脓性脑膜炎或败血症新生儿,应尽快做脑脊液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均顺产、足月、无异常出生史.1例早发型病例以黄疸为首发症状,4例晚发型病例均发热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减低、1例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均对青霉素及万古霉素敏感.5例患儿给予综合治疗后存活,脑干诱发电位均通过.2例患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脑软化灶,1例患儿有少许出血灶,余2例正常.随访1年,1例有生长发育滞后,余4例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各异,须引起重视.对于可疑患儿应早期进行血培养确定病原菌,行脑脊液检查,尽早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26例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 方法 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罕见性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 结果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实验室检查一般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脑脊液检查结果和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有较大的差异,临床诊断该病难度较大;患儿经抗感染、降颅压、肾上腺素、抗惊厥等对症治疗以后,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其中合并硬膜下积液1例,癫痫1例. 结论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研究清楚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提升治疗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武晓敏  王佐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602-1605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热11例(73.3%);嗜睡、反应低下7例(46.7%);少吃、少哭或拒奶5例(33.3%),黄疸5例(33.3%),前囟紧张、饱满8例(53.3%);肌张力增高4例(26.7%);眼神呆滞、凝视3例(20%);惊厥3例(20%);腹胀6例(40%),呼吸暂停伴皮肤青紫1例(6.67%)。肺出血1例(6.67%)。治愈9例,好转4例,转上级医院1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在败血症的基础上,细菌侵入脑膜而患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诊断识别有赖于细致的临床观察、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有力的支持疗法和积极周密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李星  林慧卿  叶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155-156,158
目的探讨小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8例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92.1%)、呕吐(47.4%)、惊厥(42.1%)、脑膜刺激征阳性(44.7%)、前囟紧张(34.2%),治愈27例(71.0%),好转8例(21.1%),转外科治疗3例(7.9%)。治疗前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球蛋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3.7%和92.1%,高于治疗后的7.9%和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白细胞数、蛋白定量、葡萄糖定量均降低(P〈0.05)。结论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赖于脑脊液检查,应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辅以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分析34例经病理证买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的临床资料、脑脊液的改变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9例,病毒性脑炎7例。乙型脑炎4例。脑肿瘤及脑积水各3例,脑脓肿2例,视神经脊髓炎、败血症各2例,麻疹、多发性脑脊髓瘤各1例。临床表现除脑膜刺激征、颅内高压外,可有神经系统局灶损害症状,脑脊液改变为压力升高,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增高,糖与氯化物降低。结论认识结核性脑膜脑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以及动态观察脑脊液变化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134-136+141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对不同类型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43例,病毒性脑膜炎22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均行颅脑超声检查,统计不同感染类型患儿颅脑超声阳性率、脑室扩张检出率、脑积水检出率、硬膜下积液检出率、脑水肿检出率、脑实质改变检出率。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日龄差异均不明显(P0.05);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颅脑超声回声异常检出率93.02%、13.64%、100.00%,脑室扩张检出率100.00%、54.55%、100.00%,脑积水检出率53.49%、18.18%、50.00%,硬膜下积液检出率62.79%、4.55%、70.00%,脑水肿检出率34.88%、13.64%、10.00%,脑实质改变检出率30.23%、90.91%、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颅脑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为临床鉴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粘质沙雷菌败血症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粘质沙雷菌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敏情况。方法对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8例粘质沙雷菌感染新生儿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敏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儿胎龄为28~30.3周,出生体重为800~1 552 g,所有对象均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侵袭性操作史,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暂停、腹胀、黄疸、发热等,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显著增高,血小板计数(PLT)下降明显,脑脊液(CSF)检查证实7例合并颅内感染,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未完善脑脊液检查。粘质沙雷菌对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耐药。最终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粘质沙雷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易发生院内严重新生儿感染,并发颅内感染几率高。对常用抗生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对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ELISA法和连续检测法对23例化脓性脑膜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2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NSE水平和ADA活性进行测定,并与对照组(22例)进行比较。结果①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及结核性脑膜炎组(结脑组)的脑脊液NSE水平较病毒性脑膜炎组(疱疹性)、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01);②病脑组脑脊液NSE和A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结脑组患者脑脊液中ADA活性明显高于化脑组、病脑组及对照组(p<0·001);④化脑组ADA较对照组和病脑组升高(p<0·05)。结论脑脊液NSE的水平测定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一项实验指标;而脑脊液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更大。因此,同步检测脑脊液NSE和ADA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探讨用微量泵注入药物而止惊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抽搐期的效果。方法 将65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5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抽搐期全部用微量泵持续注药止惊;对照组按常规使用药物。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死亡率为16.7%,而治疗组治愈率达85.7%,死亡率为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频繁抽搐期及时用微量泵注入镇静剂,不仅能够止惊、镇静,而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90例0~1岁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所有患儿随访1~4年,根据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肌张力改变发生率、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发生率、脑脊液培养阳性发生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发生率、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糖浓度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LDH、降钙素原、CRP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抽搐、意识减弱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抽搐、意识减弱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