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动静脉畸形DSA形态与其出血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与脑AVM大小及引流静脉数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数字减影脑血管畸形造影资料.结果大型脑AVM出血率明显低于小型脑AVM的出血率(P<0.01);1支引流静脉出血者明显多于3支以上引流静脉出血者(P<0.01);引流静脉通畅者其出血率低.结论通过观察脑AVM的大小、引流静脉的数目以及引流静脉的通畅情况,可对脑AVM的出血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了经 DSA 诊断的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其中13例还行 CT 检查,2例行 MRI 检查.DSA 有以下优点:(1)更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提高微小 AVM 的检出率;(2)观察 AVM 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介入放射学操作;(3)实时显像,图像质量好,检查时间及注药量小,副作用少.此外,本文还对 DSA 与 CT、MRI 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3.
颅内纯硬脑膜动静脉瘘的DSA分类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6例经DSA证帝的纯硬服膜动一娄的血管造影表现进行描述及分类、临床症状的复习,探讨纯硬脑膜动静脉瘘的DSA分类与是下状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文中16例纯硬脑膜动静瘘均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对其他血管造影表现进行描述及分类,做DSA分类与临床症状的对照分析。结果:16例纯硬脑膜动脉瘘中,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Ⅰ型的临床症状多为非侵袭性的良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脑出血135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2例。全部病例经CTA、MRA、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0~20岁5例,21~40岁25例,40岁以上2例。其中有不规则的头痛病史12例,有癫痫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对脑和肢体造成的功能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其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脑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效应。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介入医学科。对象:所纳入的对象为1996—01/2003—10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经CT,MRI证实为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56例。方法:56例脑出血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行康复干预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电刺激治疗采用SJ-Ⅱ型神经肌肉治疗仪刺激患肢的屈肌、伸肌,刺激强度由弱渐强,开始时每天二次,酌情渐增至每天三四次。针灸治疗选择风池、风府、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合并失语者加廉泉、金津、玉液。1次/d,2周为1个疗程。肢体肌力〈Ⅰ级者行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肌力Ⅰ~Ⅱ级者行床边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肌力〉Ⅱ级者行步行训练等,活动度从小到大。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同时行语言功能训练。肌力评定参照Lovett的6级分级法。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栓塞程度变化。②患者语言流利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肢体肌力的变化。结果:56例均纳入分析,无脱落病例。①栓塞程度变化:56例患者中43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占77%,7例栓塞90%,占12%,6例栓塞60%-80%,占11%。②语言流利程度变化:治疗前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14例,治疗后语言流利程度改善者14例,其中明显改善者11例。③肢体的感觉变化:治疗前肢体感觉障碍者23例,治疗后肢体感觉均有改善,其中明显改善者18例。④肢体肌力变化:治疗前肢体肌力〈Ⅰ级3例,Ⅰ~Ⅱ级11例,〉Ⅱ级15例。治疗后肢体肌力0~Ⅰ级中2例恢复到Ⅱ~Ⅲ级,21例达到Ⅳ级,6例达Ⅴ级。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AV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104例AVM患者平均年龄为32.13岁。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头痛、癫痫、肢体瘫痪等。主要累及双侧额叶30例、颞叶28例、顶叶16例、枕叶14例、颞-顶区9例、基底节12例、小脑9例、胼胝体5例等。典型表现为畸形蜂窝状血管团及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DSA诊断AVM的敏感性为97.5%,其次为MRI,敏感性为74%,头颅CT的敏感性为43%。结论:DSA是诊断AVM的最敏感的方法,对于突发的颅内出血、头痛、抽搐、瘫痪的青少年患者应行头颅DSA和MR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AVM病灶。  相似文献   

7.
非对比增强四维MR血管成像评价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对比增强四维MRA(NCE 4D MR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15例临床确诊且未经治疗的脑AVM患者,分别行NCE 4D MRA和DSA检查;观察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大小及引流静脉,对比二者的诊断结果,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 DSA检查时所见的15例共15个AVM病灶NCE 4D MRA均可显示。DSA和MRA显示AVM供血动脉的一致性好(Kappa=0.92, P<0.001),判断畸形血管团大小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9,P<0.001),显示引流静脉的一致性中等(Kappa=0.50,P<0.001)。 结论 NCE 4D MRA能无创评价脑AVM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对引流静脉的显示效果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对脑和肢体造成的功能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其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脑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效应.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介入医学科.对象所纳入的对象为1996-01/2003-10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经CT,MRI证实为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56例.方法56例脑出血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行康复干预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电刺激治疗采用SJ-Ⅱ型神经肌肉治疗仪刺激患肢的屈肌、伸肌,刺激强度由弱渐强,开始时每天二次,酌情渐增至每天三四次.针灸治疗选择风池、风府、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合并失语者加廉泉、金津、玉液.1次/d,2周为1个疗程.肢体肌力<Ⅰ级者行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肌力Ⅰ~Ⅱ级者行床边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肌力>Ⅱ级者行步行训练等,活动度从小到大.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同时行语言功能训练.肌力评定参照Lovett的6级分级法.主要观察指标[1]患者栓塞程度变化.[2]患者语言流利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肢体肌力的变化.结果56例均纳入分析,无脱落病例.[1]栓塞程度变化56例患者中43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占77%,7例栓塞90%,占12%,6例栓塞60%~80%,占11%.[2]语言流利程度变化治疗前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14例,治疗后语言流利程度改善者14例,其中明显改善者11例.[3]肢体的感觉变化治疗前肢体感觉障碍者23例,治疗后肢体感觉均有改善,其中明显改善者18例.[4]肢体肌力变化治疗前肢体肌力<Ⅰ级3例,Ⅰ~Ⅱ级11例,>Ⅱ级15例.治疗后肢体肌力0~Ⅰ级中2例恢复到Ⅱ~Ⅲ级,21例达到Ⅳ级,6例达Ⅴ级.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 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张强  蔡嵩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3343-3344
选取收治的52例CAVM破裂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影像学、治疗方法和预后总结、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血肿清除并行畸形血管切除术。CAVM全部切除28例,部分CAVM切除并供血动脉夹闭24例。1年后随访,恢复良好24例,轻残1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4例。CAVM合并脑出血的病人,术前应合理选择检查,正确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资料,由两名医生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DS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获得明确的诊断。98例脑AVM中,病灶最大直径4 0cm以下者57例,位于深部4 6例,单支供血动脉1 7例,深部引流1 6例,单支引流静脉37例。结论 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合理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62例均于发病后1周以内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0例先行MSCTA检查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22例先行DSA检查后行MSCTA检查。以手术或者DsA结果为金标准,依照wH0的S-M分级标准作出AVM的5种分级。对比观察MSCTA与DsA在AVM诊断中的不同作用。结果MSCTA与DsA都能清晰显示AVM的引流血管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MSCTA区分AVM高危组比DSA更有意义。结论MSCTA优于DSA,可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钙化等细节情况,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双平板DSA)和对照组(n=59,采用单平板DSA),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电影序列数、摄影帧数、剂量面积乘积以及空气比释动能。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33.50(25.00,40.50)min vs 45.00(40.00,50.00)min,P < 0.001]、对比剂用量(62.68±22.40 mL vs 100.46±20.91 mL,P < 0.001)、以及电影序列数[10.00(8.00,13.25)vs 14.00(12.00, 16.00),P < 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电影序列数均与手术时间(r=0.586,P < 0.001)、术中对比剂用量(r=0.637,P < 0.001)成正相关。两组患者在剂量面积乘积、空气比释动能、摄影帧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平板DSA机造影的辐射剂量与常规采用单平板DSA无明显差别,但使用双平板DSA造影,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有益于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幕上18例、幕下2例)经术前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检查诊断为AVM的患者分别行术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模式、频谱多普勒模式及超声造影扫查,确定病变位置、深度、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记录不同方法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术后评价手术切除率。结果 (1)20例患者术中超声准确定位畸形血管团的位置。CDFI图像表现为典型的彩色镶嵌血管团,畸形血管团大小为1.1~6.5cm,距离硬膜0~2.7cm。供血动脉术前RI值0.29~0.56,术后RI值0.54~0.65。(2)20例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畸形血管团大小为1.2~6.8cm。术中经股静脉团注造影剂7~14s后开始显影。正常脑动脉和供血动脉最先显影,而后病灶和脑组织显影,静脉系统最后显影。(3)20例患者CDFI模式显示供血动脉(FA)24支,引流静脉(DV)13支;术中超声造影显示供血动脉27支,引流静脉20支。(4)20例患者术后CDFI模式检查未发现病灶残留,结果与术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4例行术后超声造影检查。结论术中超声造影有助于完整了解AVM的血供模式,明确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位置和数目,术后判断病变切除情况,提高对AVM诊断的准确性和全切率。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术中超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术中采用超声确定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深度、大小、范围及其与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探查其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及走行;手术前后采用频谱多普勒检测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观察频谱形态。结果22例患者术中超声准确定位畸形血管团位置和边界,16例超声可探及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6例术中未探及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术后病理证实为动静脉畸形部分呈海绵状血管瘤结构。2例患者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显示仍有畸形血管团残留,指导切除残留畸形血管。颅内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多普勒频谱呈高速低阻型,RI较正常血管明显降低,为0.23~0.42,平均0.34±0.06,术后显著升高为0.47~0.59,平均0.51±0.04,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超声可实时定位颅内动静脉畸形位置,根据脉冲多普勒频谱特征确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减少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判断手术切除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 X 刀治疗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的方法与疗效。方法:X 刀治疗颅内肿瘤、血管畸形302例,单次治疗219例,分次83例。结果:平均随访16.36月,1年生存率87.35%,平均生存期21.69月,实际肿瘤控制率88.35%,血管畸形闭塞率90%。小病变肿瘤控制好,水肿率低(P<0.05)。大病变分次治疗优于单次,且水肿率低(P<0.05)。结论: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肯定了 X 刀对颅内肿瘤、血管畸形的治疗作用。严格治疗指征,合理使用分次、多靶点治疗,注意治疗给量、综合治疗及联合手术治疗,有益于提高局部控制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