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主症,中医称之为"消渴",又名"消瘅"。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脾胃,下消病在肾。1辨证论治三消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上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  相似文献   

3.
消渴证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消渴证”分三消,即上、中、下消,上消在肺,中消在脾,下消在肾,其病理则均为阴虚火旺,前人对本病治疗一般以滋阴清热为主,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施今墨老先生在医书中提到三消之证多虚,肾藏精主水,为水之本,故其病本则在肾。病本在于肾虚,主张从肾论治。受其启发,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以增液汤合生脉散,再加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着重从先后天两方面,以滋养培本论治,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又称消渴、肺消、消中。素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不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  相似文献   

5.
邓铁涛老中医治疗消渴 ,既崇经典之理 ,又有发微之阐 ,辨证用药 ,独具一格 ,特别是对中老年消渴病人 ,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每获良效。现总结其经验如下。1 理论基础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 ,上燔心肺则多饮 ;中灼脾胃则消谷 ;阴虚阳亢固摄失司 ,故小便量多。《石室秘录·消渴篇》明确指出 :“消渴之证 ,虽分上、中、下 ,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 ,以治肾为主 ,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可见 ,消渴以肾气阴两虚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阴气即肾气 ,含肾…  相似文献   

6.
1.糖尿病的古代记载糖尿病古称消渴,三消、内消、上消、中消、下消、消肾、消瘅等等;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内经,以后历代各家皆有记述,且由简而繁。糖尿病所可能有之并发症,皆散见于各家专辑论着中。糖尿病之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黄帝内经即巳记载之,如厥气论曰:“肺消者,饮一尿二,死不冶。”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晋王叔和脉诀歌曰:“脾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古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论述甚详。多认为燥热损伤肺、胃,肾之阴液而形成本病。但张景岳认为中消病,病在脾胃;朱丹溪认为“酒面无节——脏腑生热”。临床上消渴病多因酷嗜灸博,胃热灼脾,迫使脾阴输泄无度所致。胃为燥金,脾为湿土,胃需脾阴之濡,脾需胃阳之煦,若恣食肥甘或纵欲损泄肾阴或肝郁化火以致胃火亢盛,灼伤脾阴,胃失其润则火益炽,胃阴伤,胃热盛,胃热则消谷善饥。故本病临床多见热盛伤阴之证,且阴虚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笔者以石膏为主治疗中消证23例,兹介绍如下。中医学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然中消主要责之于脾胃,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湿困阻、湿阻阳遏、湿郁化热、热盛伤气伤阴(津)、气虚津伤则出现消渴。石膏在组方中能治消渴之原因,因本药既能清阳明胃热,且能生津止渴,因此石膏是治疗中消证要药。如治谌某某,男,52岁。患者身高体胖,因于一次  相似文献   

9.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首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多尿而浊为下消,属肾。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肪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消渴不同之分型,同病异护的原则,制定其饮食计划表,定时定量进餐,  相似文献   

10.
近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的论述很多,多数医家偏执于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使滋阴清热之法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笔者认为,糖尿病应从寒论治,病机以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温脾肾、助双化 (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为正治之法。 有关寒消的论述可追溯到《内经》“肺消”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症为饮多尿亦多。《金匮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阐明了饮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温肾化气。可见肺消,即“寒消”也。寒消…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称之为“消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认为其病机性质与肺、胃(脾)、肾有密切联系,从临床实际来看,肝脏与糖尿病发病也有着内在联系,临床应注重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与中医之消渴病(颇为相似),是指体内阴津暗耗,虽多饮、多食而反渐消瘦的一种病证。笔者从事临床20余年,诊治本病患者甚众,现就诊治验识,择要论之。1 辨证论治,以肾为本消渴为病,与肺、脾(胃)、肾密切相关,尤以肾的关系至为密切。盖肾阴亏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中灼脾胃,下焦不固,开合失司,故尔烦渴多饮,胃热消谷,水谷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均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上以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尿糖异常,血糖升高为诊断标准,中医治疗时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分为上、中、下三消治疗,如清代程仲龄<医学心悟·三消>中即有云:"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养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然而,笔者认为瘀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亦不可忽视,今试浅论之,不妥之处,望斧正.  相似文献   

14.
温子龙 《中医研究》2001,14(6):42-43
邓铁涛老中医治疗消渴 ,既崇经典三理 ,又有发微之阐 ,辨证用药 ,独具一格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消渴病人 ,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 ,每获良效 ,现将邓老经验分述如下 ,以飨同道。1 理论基础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 ,上燔心肺则多饮 ;中灼脾胃则消谷 ;阴虚阳亢固摄失司 ,故小便量多。《石室秘录·消渴篇》曾明确指出 :“消渴之证 ,虽分上、中、下 ,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 ,以治肾为主 ,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可见 ,消渴病以肾气阴两虚为本[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年四十而阴…  相似文献   

15.
消渴证(西医的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有多饮、多食、多尿或尿甜、消瘦为主证。朝医四象医学里根据邪在部位可分为上、中、下三消。本病的病因及病机是淫欲恣情,或喜怒不慎,或耗神过度,或病后血虚,食欲不节。邪在上焦则胃中津液不能荣舌本而为上消;邪在中焦则所食之物随火而化为中消;邪在下焦则肠胃燥热,肾水下泄  相似文献   

16.
郭士魁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简称“三多”)及消瘦为主症,中医称之为“消渴”,又名“消瘅”。本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者病在肺,中消者病在胃,下消者病在肾。辨证施治三消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上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红少津,一般精神尚好,燥在上焦。中消阳明燥热,热能消谷,以多食善饥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便秘、口渴,形气  相似文献   

17.
试论肾虚血淤与消渴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阴虚燥热,治疗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笔者在仲景治“消”思想启迪下,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探索,认为肾虚血淤乃消渴之主要病机,补肾活血为治疗消渴之基本大法。肾虚血淤致“消”渊源于仲景消渴与肾虚血淤之关系,源于仲景。如《金匮》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无热,此为阴伏,是淤血也。”“阴伏”乃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潜藏于下,阳浮越于上之意。从仲景治  相似文献   

18.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学文献对本病论述颇详。《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以本症“三多”症状的主次 ,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 ,认为上消病在肺 ,中消病在胃 ,下消病在肾。病因病理主要由于素体阴虚 ,复因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而作 ,治疗上按“三消”论治。上消为肺热化燥 ,治宜清肺生津 ;中消为胃热 ,治宜清胃热 ;下消为肾阴不足 ,治宜以滋肾阴为主。笔者通过对本病的观察及学习前人的经验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 ,略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先进。1 消渴主因 ,责之于肾消渴虽有上、中、下…  相似文献   

19.
董方  张群策 《陕西中医》1992,13(6):283-285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消痹”、“隔消”、“肺消”、“消中”等病范畴。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引起,且以阴虚为本,肺脾(胃)肾三脏阴虚互为影响,主要责之于肾,发病机理始于阴虚引起燥热,阴虚重点在肾为其本,燥热表现在胃是其标,本病以虚证、热证为多、寒证、实证较少,尤以湿热之证最为多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其  相似文献   

20.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为下消".本病致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尤与情志不舒、嗜酒、喜食厚味有关,三者综合发病者较多.其机制为: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虚火妄炎,耗损肺、(胃)脾、肾阴液而发病.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本在肾.阴虚燥热日久,也可引发消渴血瘀.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导致血瘀.在本病的治疗上临床医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