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5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5例垂体微腺瘤患者血PRL均>40ng/ml。采用德国Siemens Impact 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Gd-DTPA(马根维显),其剂量为0.1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常规平扫25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0%,而动态增强扫描后22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88%。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行MRI平扫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Gd-DTPA)研究。分析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前后的MRI表现,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本组垂体微腺瘤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心型34例(垂体左前叶18例、右前叶14例及垂体左、右后叶各1例)和中心型2例(垂体柄基部偏前及后叶中央区各1例)。同层动态增强后,33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或稍低信号,似“充盈缺损”;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多出现在注入造影剂后32~96s,以64s最明显。另3例垂体微腺瘤,由于其病灶于T1WI已呈高信号,与正常垂体间分界不清。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探查垂体微腺瘤的效果。方法 研究38例垂体微腺瘤的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的效果。结果 动态和常规增强扫描比较,有9例显示相同;23例动态比常规增强效果好;6例常规比动态增强效果好。11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著;2例只有常规增强显示。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和常规增强扫描结合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变量达峰时间、强化率及斜率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R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A组)和正常垂体者30例(B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达峰时间、强化率、斜率及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达峰时间ROC曲线下面积0.896,强化率曲线下面积0.643,强化斜率曲线下面积0.868,三个变量联合ROC曲线AUC 0.907.[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达峰时间、强化斜率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较高,三变量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变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clipse1.5T超导磁共振仪,对本组4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后证实的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成像,然后注入Gd-DTPA行冠状位T1WI动态增强扫描,随之行冠状位T1WI常规延迟FSE序列增强扫描。结果①48例垂体微腺瘤直径均<10mm,平均为5.8mm。36例偏向一侧,占75%;8例位于中心,占21%;4例位于鞍底,占4%。②平扫病变检出率43.7%(21/48);动态增强病变检出率97.9%(47/48);常规延迟增强病变检出率73%(35/48),三者检出率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显著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对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是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补充,可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变量达峰时间、强化率及斜率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垂体者3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全部行MR动态增强扫描,三个变量值,通过ROC曲线分析达峰时间、强化率、斜率及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达峰时间ROC曲线下面积0.896,强化率曲线下面积0.643,强化斜率曲线下面积0.868,三个变量联合ROC曲线下面积0.907.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达峰时间、强化斜率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较高,三变量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变量.  相似文献   

7.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其中女22例,男3例,年龄20-68岁,均采取先MR平扫,再行半剂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平扫与半剂量动态增强比较,平扫8例显示瘤灶,15例显示间接征象;半剂量动态增强22例显示效果好。结论:MRI半剂量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动态增强与三维成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58例垂体微腺瘤MRI图像资料。结果:磁共振平扫发现9例(16%),动态增强扫描发现41例(70%),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FFE)发现53例(91%),平扫微腺瘤呈边缘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TI WI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鞍隔向上膨隆或垂体柄移位为间接征象。增强动态扫描显示病变增强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延迟扫描后变成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3D-FFE明显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其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MR诊断并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垂体腺瘤。结果MRI诊断5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表现为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侵入蝶窦;累及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术中发现65例为侵袭性生长,MRI阳性预测值为86.5%。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多功能腺瘤和泌乳素腺瘤多见,分别占33.8%、24.6%。结论MR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阳性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或药物实验性治疗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生成T-SI曲线,并观察其变化特征。结果:所有病例的MR动态增强T-SI曲线均呈明显变化,其中包括13例MR平扫影像基本正常的患者。T-SI曲线出现幅度差的平均起始时间为23s,最大差值的平均出现时间为55s。结论: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T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癌(CGPCa)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CGPCa(CGPCa组)和70例BPH(BPH组)患者的MRI、动态增强MRI(DCE-MRI)资料,分析T2WI和动态增强表现,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速升下降型、速升平台型、缓升平台型和持续缓升型,并对前3种曲线计算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和最快强化率(Rmax),比较两组患者SI-T曲线类型及Tmax、SImax、Rmax的差异。结果 CGPCa组SI-T曲线以速升下降型和速升平台型为主;BPH组中基质增生为主型(sBPH)SI-T曲线类型与CGPCa类似;腺体增生为主型(gBPH)以持续缓升型多见;混合型增生(mBPH)四种曲线均可见,但以持续缓升型最多。CGPCa组、sBPH亚组、mBPH亚组、gBPH亚组间SI-T曲线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GPCa组与sBPH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PCa组与gBPH亚组、mBPH亚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GPCa组、sBPH亚组和mBPH亚组间Tmax、SImax、R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GPCa组和sBPH亚组间Tmax、SImax、Rmax存在较明显的重叠。结论 3.0T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SI-T曲线有助于CGPCa与gBPH、mBPH的鉴别诊断。Tmax、SImax、Rmax对CGPCa和sBPH、mBPH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常规MRI在垂体病变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多种新技术的出现,包括磁化传递技术、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灌注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以及MR波谱分析等,使得序列间的联合应用不仅提高了垂体腺瘤的检出率,对术前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5例垂体微腺瘤动态MRI增强扫描的表现,并进行讨论。结果 平扫示20例TWI为低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早期28例为低或稍低信号,与强化明显之正常垂体呈明显对比。后期微腺瘤强化程度越来越接近垂体信号。结论 在MRI平扫不明确而临床高度怀疑垂体微腺瘤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诊断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CE-MRI早期预测鼻咽癌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入组87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AC)前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1周后(即分割照射5次)分别进行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扫描。获得各时间点原发肿瘤的DCE-MRI参数值(K~(trans)、K_(ep)、V_e和V_p)。比较放疗早期和放疗后的不同疗效组之间DCE-MRI参数在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在放疗早期和放疗后,有效组的K~(trans)和K_(ep)参数在放疗早期发生了明显下降。调强放疗结束后,治愈组的治疗前K~(trans)以及与放疗后早期的数学差值(△K~(trans)和△K_(ep))和变化百分比(K~(trans)_((Perc))和K_(ep(Perc)))、放疗早期的肿瘤退缩率均显著大于残留组(P0.05),上述各DCE-MRI参数早期预测IMRT的诊断效用介于0.655~0.829,联合肿瘤退缩率后的诊断效用最高,高达0.832。结论 DCE-MRI具有潜在早期预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CRT近期疗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动态增强MRI (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鉴别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59例存在前列腺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病变患者,其中前列腺癌患者32例(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症患者15例(增生伴慢性炎症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患者12例(HGPIN组),测量并比较其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对比剂血浆容积(Vp)、达峰时间(TTP)、最大浓度(Concmax)、最大斜率(Slopemax)和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TC),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增生伴慢性炎症组与HGPIN组间Ktrans、Kep、Ve、Vp、TTP及Slop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前列腺癌组与HGPIN组间Ktrans、Kep、Ve、Slopemax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列腺癌组与增生伴慢性炎症组间Vp及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GPIN组与增生伴慢性炎症组间Ktrans、Kep、Vp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显示TTP、Ktrans及Kep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3、0.735和0.721,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均大于Ve值诊断前列腺癌的AUC (P均<0.05)。结论 DCE-MRI参数TTP、Ktrans和Kep可于前列腺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病变中有效鉴别诊断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15例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其强化特征。结果显示:T_1及T_2加权像病变椎体有广泛的信号改变,病变椎同盘T_2加权像为高信号,15例均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和脓肿形成。Gd-DTPA增强检查,见椎体骨内脓肿、脊膜受累、病变沿韧带下扩散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和脓肿显示良好,增强检查能够提供MRI平扫不能得到的较有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儿童和青少年各种垂体病变的临床和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临床、MRI及病理证实的31例患者的各类垂体病变共49个,其中21例有局限性垂体病变,10例有多处垂体病变共28个.结果垂体性侏儒症(n=13)主要病因有垂体矮小(n=8)和大腺瘤(n=5).4例垂体矮小合并垂体柄纤细和异位后叶.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n=13)均有垂体后叶异常,8例有垂体柄的异常(2例纤细,6例增粗).Langhan's细胞增多症(LCH)与转移瘤各3例,它们均有垂体柄增粗和后叶短T1信号消失,但LCH有扁骨的破坏,而转移瘤均见垂体柄外的颅内转移灶.本组垂体瘤影像学及手术均未见侵袭性生长.5例微腺瘤均为催乳素瘤.3例垂体大腺瘤(3/7)有卒中.无卒中的大腺瘤与垂体增生在MRI表现相似,但临床表现不同.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各类垂体病变, 临床与影像特点相结合能正确诊断该类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的动态增强MRI特征,评估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对44例前列腺癌疑诊患者行3.0T MR LAVA动态增强扫描,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持续缓升型、缓升平台型、速升平台型和速升缓降型4种,并计算曲线强化程度(SIpeak%)和最快强化率(Rmax)。比较穿刺阳性与阴性病灶(阳性组、阴性组)之间、中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之间强化参数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共87个前列腺侧叶获得组织学证实,阳性组53个(Gleason Score 2~6者7个;Gleason Score 7~10者46个),阴性组34个。阳性组中速升平台型(26/53,49.06%)和速升缓降型(17/53,32.08%)曲线最常见,阴性组中持续缓升型(24/34,70.59%)曲线最常见。阳性组的SIpeak%、Rmax分别为(2.04±0.52)%、(35.09±15.79)%;阴性组分别为(1.38±0.55)%、(17.39±9.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高分化腺癌的SIpeak%、Rmax分别为(1.55±0.54)%、(21.20±14.97)%;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2.12±0.48)%、(37.20±14.95)%(P均=0.01)。结论 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分化较差腺癌常比分化较好的腺癌表现出更强及更快的早期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