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我科2001至2010年收治的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会阴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6例,1例生存至今5个月,5例分别于术后6、11、20、30个月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容易误诊漏诊,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均不理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加强综合治疗乃是提高疗效的2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40~71岁,中位年龄57岁.肿瘤部位:肛管直肠9例,小肠3例,食管下段1例,分别以血便、腹痛和吞咽梗噎为主要症状.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中位时间5个月.11例接受手术治疗,有7例同时合并转移.10例随访2年,8例死亡,生存时间为1~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52 d,1例食管下段黑色素瘤患者已生存11个月,1例肛管直肠黑色素瘤患者已生存4个月.结论 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蚀性肿瘤,诊断困难.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诊疗本病的临床路径以提高诊断水平、改善预后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舡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诊治及随访情况,对10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8)、肿瘤直径(P=0.001)、浸润深度(P=0.001)、临床分期(P=0.004)、肿瘤转移(P=0.001)与生存期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37)、浸润深度(P=0.006)影响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结论 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影响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提高生存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占全部黑色素瘤的0.4%~1.6%,预后差。我院自1979~2001年共收治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足跟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后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变均位于足跟部,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Breslow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2例.手术行局部广泛切除、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并于术前、术后应用干扰素治疗.结果 术后2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至5年,其中有1例因迁往外地失访,其余均得到随访.肿瘤未见复发.在功能及感觉恢复方面效果良好.结论 在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肠脱垂的常用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总结56例直肠脱垂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10例不完全直肠脱垂患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消痔灵注射术即能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4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中35例行三联术,11例行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3年内三联术复发16例,再次行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后痊愈,复发率为45.7%(16/35);经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患者1例术后3d出现吻合口瘘,紧急行横结肠双腔造瘘,3个月后行闭瘘术痊愈,所有行此术式患者随访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三联术治疗直肠脱垂方法简单易行,但复发率较高.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式手术略复杂,但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诊治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免疫组化均提示HMB45及S-100阳性.术后分别给予Avastin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1次及3次,并分别随访9个月及10个月均无复发症状.结论 HMB45及S-100对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有意义,手术治疗联合辅助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恶性度高、发展快、预后差的肿瘤.我院1980-2009共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 例1 46岁,发现尿道外口有一黑褐色肿块2个多月,伴有接触性出血,无疼痛.于1980年3月16日入院.查体:于尿道外口"5点"处有一2.6 cm×1.4 cm肿块,呈黑褐色,边界清楚,质较硬,表面有溃疡,触及易出血;心肺未见异常,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入院后4 d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尿道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术后7 d出院.术后5个月因急性昏迷于我院行急诊开颅术,患者不治死亡,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PTP位于胰头10例(占26%,10/38)、胰颈部12例(占32%,12/38)、胰体尾部16例(占42%,16/38).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手术切除肿瘤,行单纯肿瘤切除术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8例、胰体尾+脾切除4例.术后出现胰瘘3例,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随访2个月至8年,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SPTP是一种少见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确诊需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完整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在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有效性及其优越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1例,行足跟部病灶扩大切除术后,依据足底内侧动脉解剖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缺损。结果除2例足跟皮瓣完全坏死,3例足跟皮瓣部分坏死,其余病例足跟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48个月,皮瓣感觉灵敏,足部外形满意,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恶,黑色素瘤扩大术后缺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岜山万杰医院收治的18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治疗,试验组行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直肠间质瘤.行肿瘤完整切除10例,不完整切除2例,探查1例,2例于术后12~28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1~5年,行肿瘤完整切除无死亡.结论?直肠间质瘤在临床上较少见,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可确诊,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两种方法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行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13例,ESD11例,直接行直肠前切除术2例,分析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和ESD术后主要并发症(肠穿孔)发生率、手术切缘阳性情况及5年生存率.结果 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与ESD各出现1例肠穿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1/13)与9.09%(1/11).术后病理检查回报手术切缘阳性4例,全部为行ESD治疗患者,且肿瘤直径为1~2 cm.随访满5年或随访期间死亡患者24例,随访率为92.3%( 24/26).首次行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随访11例,随访期间无复发或转移.首次行ESD 11例,肿瘤直径<1cm7例,随访期间无复发或转移,肿瘤直径1~2cm4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首次直接行直肠前切除术2例,随访期间1例出现肝转移死亡.总的5年生存率为87.5%(21/24).结论 肿瘤直径<1cm的直肠类癌,两种治疗方式效果与预后相当.肿瘤直径≥1 cm的直肠类癌,不具备内镜超声条件或不能熟练掌握ESD技术的医院不适合行ESD,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能更好地达到无瘤原则,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泌尿男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泌尿男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7例,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4例,原发性阴茎恶性淋巴瘤1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及治疗.结果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7例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CHOP方案化疗2~9个疗程,2例加放疗,生存8个月至13年,中位生存期39个月.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4例均行手术探查,2例仅行活检,术后CHOP方案化疗1~4个疗程,1例失访,余存活5、6、14个月.1例原发性阴茎恶性淋巴瘤行手术切除,CHOP方案化疗8个疗程+放疗,6年后右小腿复发,予化疗+放疗,生存已8年.结论 原发性泌尿男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化疗、放疗综合应用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2011年收治38例直肠肛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中行清创缝合+乙状结肠造瘘,二期关闭造瘘28例,直接行清创缝合10例,术后1例伤口愈合不佳行乙状结肠造瘘。结论:直肠肛管损伤处理不当可引起腹腔、盆腔或腹膜外直肠旁间隙严重感染、内瘘和外瘘、肛管狭窄、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直肠肛管损伤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良性肿瘤8例,均为黏液囊肿;恶性肿瘤10例,其中类癌7例,腺癌2例,黏液囊腺癌1例.18例患者首次均行阑尾切除术,其中4例(1例类癌,2例腺癌,1例黏液囊腺癌)术后2~3个月再次行二期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类癌患者术后4个月再次行二期回盲部切除术,其他13例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15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23年未发现有阑尾肿瘤复发和转移者;1例黏液囊腺癌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转移,1例腺癌患者术后9个月死于全身转移.结论 原发性阑尾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困难,对术中可疑者应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而术式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行Ⅰ期切开引流挂线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光泽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所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引流组和切开引流挂线术组各40例,单一引流组行切开引流术治疗,切开引流挂线术组行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肛门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创面水肿和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患者直肠最大耐受阈值、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及生活质量;两组术后3个月内肛瘘及脓肿复发情况。结果 切开引流挂线术组住院时间、肛门切口愈合时间较单一引流组短,术后7 d创面水肿和疼痛评分较单一引流组低,术后1个月直肠最大耐受阈值、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较单一引流组大,生活质量评分较单一引流组高,术后3个月内肛瘘形成率、脓肿复发率较单一引流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给予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Ⅰ期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及肛门切口愈合时间,减轻肛门疼痛及水肿程度,促进肛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肛瘘形成率及脓肿复发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疼痛应激反应、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混合痔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洪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1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水肿时间,术前、术后3 d血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前、术后1个月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肛管静息压(ARP),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水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NPY、PGE2、COR、ACTH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和研究直肠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 对 2 4例下段直肠癌经腹和肛门联合切除术 ,采用结肠与直肠末端进行吻合 ,并观察其术后排、控便功能效果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 ,术后 10~ 12周对排气和干便控制良好 ,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随访 9个月~ 5年 ,平均随访时间 2年 6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80 .2 %、5 9.8%。结论 对于临床分期比较早和肿瘤分化良好 /或由于病人拒绝Miles的下段直肠癌 ,选择经腹、肛门行保留直肠末端的联合切除术后行结肠与直肠末端吻合方法 ,除操作比较简单外 ,其术后可恢复或接近肛门正常排、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0例肛管直肠AM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AMM患者年龄(58.0±2.1)岁,以便血、肿物脱出肛门、疼痛为主要症状,镜检表现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小细胞型、多核细胞型、大透明细胞、横纹肌样细胞等,免疫组化显示HMB45(+),S-100(+),波形蛋白(vimentin)(+),Melan-A(+).结论 AMM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易误诊,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HMB45、S-100和Melan-A在AMM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