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5月-2005年6月对1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连续监测。男117例,女71例。年龄3-82岁,平均36.2岁。入院后均用指套数字显示型无创伤2000型心电监护仪进行SaO2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2.
路春丽 《医疗装备》2010,23(4):48-49
连续无创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能及时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无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发生。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护仪持续无创监测,能连续动态地观察机体氧合情况,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早期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50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入ICU后2h同时测定Sc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动脉血乳酸(Lac),并计算氧利用率(O2ER).按ScvO2水平分为A组(ScvO2< 0.65,23例)、B组(ScvO2 0.65~0.75,18例)、C组(ScvO2> 0.75,9例).分析三组ScvO2与S(v)O2、O2ER的相关性,ScvO2与Lac的相关性以及各组间Lac的差异.比较各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结果 50例患者ScvO2、S(v)O2、O2ER、Lac水平分别为0.656±0.086、0.639±0.081、0.356±0.084、(2.6±1.3) mmol/L.50例患者ScvO2与S(v)O2呈明显正相关(r=0.688,P<0.01),与O2ER呈明显负相关(r=-0.640,P< 0.01).A组Lac与ScvO2呈明显负相关(r=-0.772,P<0.01),C组Lac与ScvO2呈明显正相关(r=0.717,P< 0.05),B组Lac与ScvO2无明显相关性(r=-0.358,P>0.05).A组及C组Lac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2.0±0.9)、(4.8±2.1)mmol/L比(1.6±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组低氧血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均较B组延长(P<0.05).结论 ScvO2是衡量心脏术后早期患者组织氧供需平衡和预后的良好指标.ScvO2过高或过低均提示组织缺氧,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和治疗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失血性休克兔休克复苏过程中作为输血指标与传统输血指标的比较.方法 选择新西兰纯系家兔32只,单纯随机分为4组,A、B两组为观察组,C、D两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A、B、C、D四组分别以ScvO2≤70%、ScvO2≤75%、Hb≤8g/dl、失血量≥30%全血量为输血指征.从右股动脉放血,10min内使MAP降到约(40±5)mmHg,并维持这血压6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兔的动物模型.然后开始复苏,胶体液和晶体液基本按1∶2的比例输注,输注速度约为10~15ml/(kg·h),根据血压、心率适当调节,并按照每组的不同要求进行输血.监测基础值、休克时、休克治疗30、60、120、180min各个时间点的各项指标,以及失血量、输血量、输晶体液、胶体液量等.结果 A组在休克治疗观察后期血压、pH、BE、HCO3 -、O2 ER等明显与其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两组同时间点各组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量C组最多,与其它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输血量比A、B两组要多(P<0.05),A、B两组输胶体液、晶体液量明显多于C、D两组(P<0.05),各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vO2用于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监测可以指导失血性休克兔的输血,依据ScvO2≤75%输血和传统的输血指标监测,可以达到同样的复苏效果,而且能更精确和个体化指导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节约血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和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46例进行研究.分析其GCS评分、病死率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Ⅰ组(GCS评分≤6分)即时血糖水平为(12.32+3.60)mmol/L,Ⅱ组(GCS评分6~8分)为(6.82±2.4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24h后血糖水平为(14.50±3.44)mmol/L.Ⅱ组为(6.20±2.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死亡34例,病死率为70.83%;非高血糖组死亡25例.病死率为25.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能够作为判定病人伤情及预后的一个指标,伤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其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和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46例进行研究,分析其GCS评分、病死率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Ⅰ组(GCS评分≤6分)即时血糖水平为(12.32±3.60)mmol/L,Ⅱ组(GCS评分6~8分)为(6.82±2.4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24h后血糖水平为(14.50±3.44)mmol/L,Ⅱ组为(6.20±2.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死亡34例,病死率为70.83%;非高血糖组死亡25例,病死率为25.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能够作为判定病人伤情及预后的一个指标,伤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其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7.
王建荣 《现代保健》2011,(10):28-29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机制与创伤性脑梗死的关系对预后的影响及对创伤性大脑浅静脉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660例,其中36例合并有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伴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36例中合并颅骨骨折24例,36例均合并有急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伤后6个月,36例患者中10例预后较佳,26例预后不佳.结论 颅骨骨折直接损伤是导致大脑浅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大脑浅静脉损伤是导致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合并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颅腩损伤患者预后差,死残率高.术中注意保护受损大脑浅静脉和给予受损静脉周围充分减压,以及术后防止受伤静脉栓塞和血管痉挛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健 《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77-178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高纳血症,以及高钠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治疗和预后阶段进行血钠测定值记录,对记录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58例并发高纳血症.并发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患者;对患者高钠血症进行持续的纠正对预后没有好的效果.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钠血症并发率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受高钠血症严重影响.血清钠>160mmol/L的患者死亡率为86.6%,要引起研究重视,高钠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不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对脑电图分级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24h内脑电图检查全部异常.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42,P<0.05):脑电图分级与预后转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0,P<0.05).结论 脑电图检查及其分级可以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重型颅脑损伤67例.结果:临床结果根据GOS标准判断:V级(良好)45例,Ⅳ级(中残)5例,Ⅲ级(重残)3例,Ⅱ级(植物生存)0例,Ⅰ级(死亡)12例.结论:儿童在颅脑解剖、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及病理生理方面有其固有的特性,颅脑损伤后耐受性差,病情常突变,而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如及时解除脑受压,神经功能恢复快,疗效好.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七氟烷吸入麻醉组(B组)与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即刻、插管后2min、手术开始后10min及30 min、术毕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完成即刻、手术开始后30 min及1h、术毕抽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都血液行血气分析,计算各时间点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桡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以及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 三组患者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h及术毕SjvO2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A组:0.662±0.077、0.689±0.067、0.685±0.066比0.623±0.083;B组:0.661±0.074、0.681±0.072、0.661±0.069比0.598±0.092;C组:0.715±0.072、0.743±0.070、0.713±0.075比0.631±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h及术毕Da-jvO2、CERO2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A组Da-jvO2:(41.2±6.3)、(41.6±8.1)、(41.2±6.3) ml/L比(49.2±9.2)ml/L,CERO2:(33.0±1.9)%、(32.7±2.0)%、(32.3±1.9)%比(36.0±2.3)%;B组Da-jvO2:(41.8±5.6)、(40.2±6.9)、(41.8±5.6) ml/L比(51.3±8.6) ml/L,CERO2:(33.2±2.1)%、(33.0±2.6)%、(32.8±2.1)%比(34.7±3.1)%;C组Da-jvO2:(39.5±6.8)、(38.7±7.0)、(40.2±6.8) ml/L比(48.8±9.7) ml/L,CERO2:(31.8±2.9)%、(31.5±3.1)%、(32.9±2.3)%比(35.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CERO2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麻醉均能有效地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代谢率,而且两者复合麻醉的效果更佳,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监测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3d内血碱剩余(BE)水平的变化,评估血BE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颅脑创伤患者56例,监测入院后3d内动脉血BE水平,按入院即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型(13 ~ 15分)组15例、中型(9~ 12分)组22例、重型(3~8分)组19例,按预后分为死亡组14例与存活组42例,以入院后3d内血BE水平分为高BE(≥-8 mmol/L)组35例和低BE(<-8 mmol/L)组21例,比较评估血BE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结果 轻、中、重型组患者入院后1、2、3d血BE水平较入院即刻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型组[(-3.02±0.21)mmol/L]、重型组[(-9.64±1.19)mmol/L]分别与中型组[(-8.49±1.44)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1、2、3d血BE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11.97±2.13)mmol/L比(-6.29±1.16) mmol/L,(-9.84±1.33)mmol/L比(-4.89±1.78) mmol/L,(-8.78±2.01)mmol/L比(-3.61±1.43)mmol/L,(-7.84±1.42)mmol/L比(-3.10±0.98) mmol/L](P< 0.01);低BE组入院即刻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病死率均高于高BE组[(24.84±3.68)分比(16.27±2.21)分;52.4%(11/21)比8.6%(3/35)] (P< 0.01),入院即刻GCS评分低于高BE组[(7.56±3.09)分比(1 0.51±2.43)分](P<0.01).结论 早期动态监测血BE水平是评价颅脑创伤患者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简单而有效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继发性颅脑损伤(SBI)的高危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恶性脑膨出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对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SBI的高危因素进行分组:非SBI高危因素组23例,SBI高危因素组89例,其中1级高危因素组27例,2级高危因素组28例,3级高危因素组3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SBI高危因素组和非SBI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分别为59.55%(53/89)和13.04%(3/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高危因素组与2级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分别为40.74%(11/27)和53.57%(15/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为79.41%(27/34),与2级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I的高危因素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脑膨出的重要因素,采取充分的术前评估,对合并SBI高危因素的患者辅以综合治疗,将SBI高危因素控制在2级以下,可有效预防及减少恶性脑膨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进展性脑内血肿(PIH)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IH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6例患者发生PIH,发生率为37.5%(36/9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受伤至首次颅脑CT检查时间、脑挫伤、蛛网膜下隙出血、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与PIH发生有关(P< 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脑挫伤、蛛网膜下隙出血、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是PIH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或<0.01).结论 充分认识PI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及时的干预措施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治愈出院3个月后的认知功能特征,初步探讨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及第2版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21例行开颅血肿和(或)挫裂伤灶清除加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sTBI患者(创伤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认知功能予以评定;以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并评定结果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创伤组患者治愈出院3个月后各项认知功能测试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半球损伤患者的注意与计算、语言重复与流畅性、逻辑思维、注意集中力、延迟回忆能力、抽象能力评分显著下降,右侧半球损伤患者的视空间与钟表试验、空间知觉、视运动组织评分显著下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r= -0.722,P< 0.01)、损伤部位(r=0.607,P< 0.01)及受教育程度(r=0.733,P<0.01)对整体认知功能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BI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年龄、损伤部位及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凡民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475-1478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情况,分析累积能量平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CU)中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记录每日摄入热量,计算能量平衡,比较营养生化指标变化;用Logistice回归分析累积能量平衡影响预后的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实际摄入能量为(5966±1973) kJ/d,能量负平衡为(822±314) kJ/d.前3d能量负平衡最严重,实际摄入能量值明显低于目标能量值[(3258±1280) kJ vs(5977±976)kJ,P<0.05)],随时间延长,实际摄入能量值逐渐上升,前14 d是发生能量负平衡的主要时期.与入院3d比较,患者7d时血浆血蛋白下降最为明显[(28.0±5.5)g/L vs (36.5±4.2) g/L,P<0.05)],随后逐渐升高,至28 d时已恢复至正常水平[(36.2±3.2) g/L].入院3d前白蛋白[(122.8±18.8)mg/L]明显低于正常水平,7d时[(209.8±33.6) mg/L]即明显升高(P<0.05),并维持至28 d[(281.2±24.3)mg/L].入院3dC-反应蛋白[(135.9±44.4) mg/L]明显高于正常水平,7d时[(110.2 ±36.7)mg/L]即明显下降(P<0.05),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积能量负平衡与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相关[感染的优势化(OR值)2.129,95%可信区间(95% CI:1.528,29.886),P=0.023;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0.091,95% CI:0.013,0.545,P=0.009].结论 累积能量负平衡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相关;及早补充足够的能量,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相关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按预后分良好组和不良组,通过颈内静脉置管和股动脉穿刺同时采样,观察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脑氧摄取(CEO2)、脑动静脉氧差(AJDO2)、标化的CEO2(40CEO2)和标化的AJDO2(34AJDO2)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后早期SjO2下降,40CEO23、4AJDO2上升,之后呈反方向变化趋势;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间,脑缺血(SjO2<55%、40CEO2>40%、AJDO2/34AJDO2>7.5 m l/d l)的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脑充血(SjO2>75%、40CEO2<24%、AJDO2/34AJDO2<1.3 m l/d l)的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损伤后早期存在缺血而后充血的过程,反映脑缺血倾向的脑氧代谢参数与预后相关,反映脑充血倾向的参数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检测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例颅脑创伤患者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是否满足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分为痉挛组和对照组。结果全部受检者中出现脑血管痉挛7例,未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痉挛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1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痉挛组5例患者重残3例,中残1例,恢复良好1例;对照组12例患者重残2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8例,两组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后会增加病死率,存活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功能评价也更差。预防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又分为好转亚组及未愈亚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各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感染组[(21.71±7.13)分比(15.32±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1天血清PCT高于非感染组[(2.15±1.79)ng/L比(0.56±0.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3天血清PCT、WBC、CRP、IL.6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5天血清PCT为(3.09+1.98)ng/L,非感染组为(1.06+0.6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38例)入ICU第5天WBC、CRP、IL-6分别为(15.13±6.32)×10^9/L、(103.56±40.62)mg/L、(230.41±121.83).g/L,未愈亚组(10例)分别为(18.62±8.89)×109/L、(134.38±34.16)mg/L、(268.73±138.1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均低于未愈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