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及其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ST治疗合并JPDD的胆总管结石51例患者(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和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210例患者(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的临床资料,探讨JPDD与胆总管结石发病的关系,分析JPDD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成功率、EST取石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JPDD直径<1 cm、1~3cm、>3 cm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分别为39.3%(11/28),53.2%(33/62),7/8,JPDD直径越大,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边缘型[81.0%(17/21)]显著高于并列型[41.9%(26/62)]和包绕型(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ST取石成功率明显低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91.8%(45/49)比99.5%(208/209)],EST切口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11.1%(5/45)比1.9%(4/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PDD是EST切口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结论 JPDD特点与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相关;EST治疗胆总管结石会受到JPDD的影响,但仍是治疗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与胆管细胞癌(CGC)的超声成像特点,探讨超声用于二者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2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常规行肝、胆、胰、脾超声检查,并均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待病理检查结果 明确诊断后再与超声检查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CC与CGC的超声确诊率分别为85%和78%,超声对HCC的诊断率高于CGC,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分布等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GC在左右肝的分布分别为67%和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C的单发和多发率分别为79%和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声像图见HCC回声低而均匀,边界清晰,受侵犯的胆管位于肿瘤的外周或远隔部位;CGC回声强弱不等,边界模糊,受侵犯的胆管位于肿块内部.两组肿瘤在肝硬化、淋巴结转移、结石及脓疡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CC与CGC的声像图特征、是否多发及伴发症状均有较大差异,因此超声检查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VP组50例,PKP组50例.PVP组患者行PVP治疗,PKP组患者行PKP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病椎椎体压缩率的改善情况,并分析骨水泥外渗的发生率.结果 PKP组总有效率94%(47/50),PVP组总有效率90%(45/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34±2.17)分,治疗后为(2.21±1.02)分,PVP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42±2.15)、(2.32±1.12)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治疗前病椎椎体压缩率为(43.2±3.8)%,治疗后为(7.7±2.4)%,PVP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4.3±3.4)%、(16.3±3.1)%,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椎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椎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KP组治疗后骨水泥外渗发生率为6%(3/50),PVP组为12%(6/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PVP及PKP均能发挥良好的疗效,缓解患者胸腰疼痛症状.但PKP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椎体压缩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中未应用胆道镜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同的术中处理对术后胆道镜取石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无胆道镜操作经验(无胆道镜经验组74例与有胆道镜经验组42例)对术中未行胆道镜探查取石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患者行胆道镜取石的治疗情况.结果 肝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取石次数、累计取石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和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取石次数、累计取石时间无胆道镜经验组明显多于有胆道镜经验组(P<0.01).结论 术中未应用胆道镜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同的术中处理(有无附加肝叶或肝段切除术、左右肝管开口处附近有无残留巨大结石、T管的放置方法 是否标准),在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和累计取石时间上仅对肝内和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有影响,对肝外胆管残余结石无影响,而且对患者结石取净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就常规手术(对照组)与肝部分切除(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残石术分别为5%、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采用肝部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应用中药辩证施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残石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残石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残石率及复发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中度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新生儿及中度(221μmol/L<胆红素≤342μmol/L)和重度(胆红素>342μmol/L)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别为100,138,116例,分别设为对照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清醒排尿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 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清醒排尿率分别为43.1%(50/116)、41.3%(57/1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2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儿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均高于中度组和对照组[(3.4±1.0)次比(2.9±0.8)、(2.6±0.7)次,(1.7±0.6) ml比(1.3±0.6)、(1.2±0.5) ml],每次排尿量低于中度组和对照组[(22.4±6.0)ml比(26.7±5.4)、(27.6±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儿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排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影响患儿清醒排尿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而中度高胆红素血症只对患儿清醒排尿率和排尿次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将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规则性切除术,对照组行非规则性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7,P〈0.05)。观察组术后结石清除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观察组术后73.3%的患者达到完全康复状态,总体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相比,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结石清除率更高,疗效更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监测麻醉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需行ERCP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组)20例,行ERCP前口服2%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监测麻醉组(M组)20例,在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行ERCP,比较两组患者操作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以Ramsay镇静评分评价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心率与血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组维持在正常范围;两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N组。结论监测麻醉技术在ERCP操作中镇静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优劣.方法 将确定有ERCP指征的12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泥鳅导丝组(A组)和斑马导丝组(B组),每组62例.观察两组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5.2%(59/62),一次性插管成功时间为(1.38±0.52) min,均显著优于B组的82.3%(51/62)、(1.63±0.61) min(P< 0.05),A组总插管成功率为95.2%(59/62),与B组的96.8%(6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的发生率为12.9%(8/62),而B组为32.3%(20/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操作中应用泥鳅导丝在操作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斑马导丝.  相似文献   

11.
杨伟  石春来 《现代保健》2014,(12):116-1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术患者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生理盐水组,手术结束前10 min,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生理盐水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记录两组患者唤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对两组患者拔管后躁动发生情况、躁动程度、镇痛和镇静状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术后唤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麻醉拔管期躁动程度(0级、1级)和躁动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5 min、30 min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拔管后5、30、60和120 min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减少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改善术后疼痛镇静效果,且不延长唤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对乳腺癌乳房再造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镇静水平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全麻下择期行乳腺癌乳房再造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D组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P组单纯靶控输注异丙酚。手术结束后,分别记录麻醉苏醒期患者意识清醒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躁动例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苏醒期T1、T2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D组低于P组(P〈0.05);D组术后躁动例数低于P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轻乳腺癌乳房再造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提供满意的镇静水平和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啶不同给药剂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前15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1.0μg/kg,继以0.4μg/ (kg·min)持续静脉泵入.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枸橼酸芬太尼、丙泊酚、苯磺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术中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深度,间断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比较两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躁动程度(采用躁动评分)、镇静效果(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50)比32%(16/50)、10%(5/50)比40% (20/50)],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59)分比(4.84±0.63)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0.14±4.32) min比(26.57±4.28)min、(20.17±4.23) min比(27.26±4.3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24 h 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1,6,12 h 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93±3.51)分比(20.34±3.45)分、(25.87±4.46)分比(21.34±4.63)分、(27.53±4.22)分比(23.49±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0.5μg/kg给予右美托咪啶能够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改变,具有镇静效果好,药物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比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2007—2010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科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2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4例和对照组122例。两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中分别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方法。比较两组结石取出成功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评估远期并发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石取出成功率:观察组96.8%,对照组9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9.7%,对照组1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4.03%,对照组1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8.0±2.9)d、对照组(9.0±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优于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是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鼻内或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Dex)对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30例),术毕前10 min静脉组单次静脉给予Dex 0.5μg/kg(0.9%氯化钠稀释至10ml,缓慢静注,≥30 s)、鼻内1组鼻内滴入Dex 0.5μg/kg,鼻内2组鼻内滴入Dex 0.8μg/kg,对照组静脉给予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观察和记录四组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期咳嗽发生率及咳嗽严重程度等.结果 静脉组、鼻内1组拔管时收缩压、MAP、心率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2组各时间点收缩压、MAP、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前1 min至拔管后5 min收缩压、MAP、心率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拔管时至拔管后3 min明显高于同期静脉组、鼻内1组和鼻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鼻内1组和鼻内2组拔管前咳嗽和躁动发生率、拔管时咳嗽程度评分3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13/30),50%(15/30),47% (14/30)比70% (21/30); 17% (5/30),23% (7/30),20% (6/30)比43% (13/30); 53%(16/30),60%(18/30),50%(15/30)比8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鼻内或静脉给予Dex均可有效预防苏醒拔管期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躁动、咳嗽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鼻内滴入Dex 0.8 μg/kg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逆行取石(ERCP)与经皮肝胆道镜顺行取石(PTCS)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PTCS治疗,即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即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瘘术,术后5~7天行经瘘道胆道镜取石术。总结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7例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治疗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ERCP与PTCS术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5例,结石取净率为96.0%,优于对照组的70.4%(P<0.05);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住院时间较短,花费相对较多(P<0.01)。结论 ERCP联合PTCS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嘧啶对术中镇静药量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本院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A组30例患者采用静注右旋美托嘧啶(DEX)方案,于术前10 min按照0.7μg/kg剂量肘前静脉注射DEX,术中以0.4μg/(kg·h)的速度持续给药;B组30例患者给予静注生理盐水方案,剂量、给药方式及速度均与A组一致。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分析其术后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舒适度评分、VAS评分及谵妄分级量差异。结果: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为(480.4±23.4)mL,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699.9±38.4)mL,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插管时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为(3.69±2.25)μg/mL,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2.43±1.59)μg/m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OAA/S评分为(1.5±0.3)分,明显低于A组的(1.9±0.2)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舒适度评分与VAS评分均优于B组患者,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谵妄分级量评分为(13.52±4.59)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16.03±5.6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术中静注右旋美托嘧啶,能有效降低术中镇静药物用量、控制患者血液中丙泊酚浓度,对减少术后谵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ST)与剖腹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行剖腹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行ERCP联合EST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7.2%)与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比较应用右旋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对罗哌卡因腰部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7例。其中A组静注右旋美托咪啶,B组静注咪达唑仑,C组静注生理盐水,比较三种药物对罗哌卡因腰部麻醉作用的效果。结果 A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在感觉阻滞消退两个节段和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治疗的时间方面,A组均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在运动阻滞至改良1级的恢复期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拉姆齐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应用右旋美托咪啶可升高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延长罗哌卡因腰部麻醉感觉阻滞时间,术后镇痛及镇静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20.
周海  张腾云  吴娴  王建华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712-1714
目的比较氯胺酮、七氟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头颈部手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质量。方法选择择期头颈手术小儿100例,随机分为A组:氯胺酮;B组:氯胺酮、瑞芬太尼;C组:七氟醚;D组:舒芬太尼、丙泊酚;E组:瑞芬太尼、丙泊酚(n=20)。记录插管前、插管时、术中10min、手术结束时和清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手术结束至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情况。结果插管时和清醒拔管时的MAP和HR,B、C、D、E组低于A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拔管时间C、E组短于A组(P<0.01),B、D组也短于A组(P<0.05)。结论与氯胺酮比较,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缩短苏醒时间,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