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ICU对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老年患者囊上吸引的应用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应用囊上吸引术及气管切开术常规护理措施32例(应用组);取同期36例传统气管切开术,应用气管切开术常规护理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切口感染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人工气道建立技术,应用囊上持续吸引及气管切开术常规护理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是有效恢复患者通气并改善氧合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而危重症患者常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气管切开术可建立人工气道,方便连接呼吸器,从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系统介绍了长期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患者的研究进展和气管切开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气管切开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气管切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ICU危重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气管切开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气管切开组、切口明显小于传统气管切开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皮下气肿、管周溢痰形成明显少于传统气管切开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适合于ICU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重病人,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经皮气管切开术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脑外伤实施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60例,分析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涉及吸烟史、留置过胃管、有糖尿病史、使用过抗生素、使用过机械通气、患有合并伤、应用过激素及气管切开时间较长(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史病史、使用激素及气管切开时间较长(均P0.05)。结论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与有吸烟史、留置过胃管、有糖尿病史、使用过抗生素、使用过机械通气、患有合并伤、应用过激素及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糖尿病史病史、使用激素及气管切开时间较长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比较大,在临床实际工作共应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以便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及使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改良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例特点及气管切开时间和时机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42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气管切开术,其中以颅脑外伤和动脉瘤患者居多,气管切开的时机一般在入院3d内,气管切开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10分,气管切开时间3.10min,术后无纵隔气胸及皮下出血,后期未见气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气管切开比例较高,而改良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特点,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后利于在床边及简易条件下快速手术,从而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的必要措施,是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严格的气管切开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感染和导管堵塞、气道狭窄、脱管等并发症,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将对117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的时机选择,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急者共35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气管切开术不同时机分为紧急组6例和预防组29例.紧急组在行气管切开术前,有明显的呼吸困难,预防组为在气管切开术前,未出现明显的通气、换气障碍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使用情况、气管切开时间、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术后预防组与紧急组各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气管切开时间、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呼吸机使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了提高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必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以改善生命体征、降低MODS发生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40例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PDT组)和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组(0T组),每组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DT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9±5.4)rain,OT组为(30.0±12.5)min,PDT组较OT组明显缩短;PDT组出血量(4.2±2.8)ml,OT组(13.7±4.1)ml;PDT组切口大小(1.5±0.7)cm,0T组(5.6±1.2)cm.PD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OT组的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DT具有操作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围术期并发症少等优点,利于神经外科需要气管切开的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兰州市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的51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抗生素应用种类、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及疾病种类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同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结果 510例气管切开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06例,发生率为40.39%,不同性别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APACHEⅡ评分、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抗生素应用种类、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及疾病种类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抗生素应用种类、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及疾病种类均是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可根据影响因素为本类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全身麻醉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方法54例全身麻醉下行口腔癌根治和气管切开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各27例。L组气切套管气管内段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c组套管不涂任何药物。记录两组诱导前(T0)、术毕(T。)、唤醒即刻(T:)和唤醒后1min(T,)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呛咳、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七氟醚吸入总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恢复室停留时间少于C组[(27.3±6.9)min比(34.9±6.6)min](P〈0.05)。C组B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T0[(113.5±18.0)次/min比(82.2±13.1)次/min,(112.7±15.7)mmHg比(87.5±12.7)mmHg;(P〈0.01),L组L时HR、MAP低于C组[(92.6±12.8)次/min比(113.5±18.0)次/rain,(98.3±13.5)mmHg(1mmHg=0.133kPa)比(112.7±15.7)mmHg](P〈0.01或〈0.05)。L组呛咳程度明显低于C组(Z=-2.409,P〈0.05)。L组躁动程度明显低于C组(Z=-2.013,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表面麻醉有效抑制气管切开术后的循环波动、呛咳及躁动。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针对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临床干预措施(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把握气管套管拔除指征、积极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治疗、合理营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观察组(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55.56%(35/63),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6.33±2.71)d;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未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72.31%(47/65),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8.44±3.14)d;两组肺部感染率与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分别Χ^2=3.89,P〈0.05;t=3.19,P〈0.01)。结论经临床干预后,有效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并缩短了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采用不用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间断滴注及氧气雾化;观察组30例采用气道内持续恒温湿化,比较2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和湿化效果。结果 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痰栓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强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不良反应,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气道湿化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增强舒适感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喉罩和气管插管全麻均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观察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两种通气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各20例,比较两组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两组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L组在喉罩置入和拔出后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T组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HR、MAP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随气腹的影响变化一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期间L组发生的体动、呛咳较T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在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喉罩可达到与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5.
秦震  单子宝  秦艳 《现代保健》2014,(25):54-57
目的:探讨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吸呼比1∶1对老年患者呼吸动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老年开胸患者分成两组,实施容量控制单肺通气吸呼比为1∶1(A组)和1∶2(B组),分别在双肺通气后15 min,单肺通气后30 min及60 min,恢复双肺通气后15 min,记录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和呼吸参数。结果:与B组相比,单肺通气期间A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cm H2O)的标准差明显偏低(P〈0.01);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偏低(P〈0.01);而单肺通气期间的动脉氧分压PaO2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1∶1吸呼比与1∶2相比能降低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改善动态顺应性和肺泡通气效率,但不能实质改善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综合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建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综合ICU在2011年3月-2013年10月开展PDT术的48例患者,并选取同期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T组,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OT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合于综合ICU的危重患者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湿化液对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15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各50例。试验组A使用灭菌注射用水+生理盐水+沐舒坦混合溶液作为呼吸道湿化液,试验组B使用1.4%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呼吸道湿化液。对照组使用灭菌注射用水作为呼吸道湿化夜。观察不同湿化液对呼吸道湿化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A组呼吸道湿化效果良好率均明显高于试验B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损伤和出血、气道阻塞次数、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B组患者气道阻塞次数、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灭菌注射用水+生理盐水+沐舒坦混合溶液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湿化中效果明显,优于灭菌注射用水或1.4%的碳酸氢钠溶液,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蔡宗洋 《现代保健》2014,(33):112-11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9例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6.09%(61/169);性别、合并症、住院时间、吸烟、抗生素滥用、侵入性操作、糖皮质激素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卧床、近期感染和营养不良程度不同等在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抗生素滥用史、低蛋白血症和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等是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与滥用抗生素、低蛋白血症、呼吸机辅助呼吸和糖皮质激素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