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义  何德才  张才全 《中国校医》2010,24(12):938-939,941
目的探讨高位后蹄铁型肛周脓肿较为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将60例高位后蹄铁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0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双挂线引流"术式,对照组采用"放射状多切口挂线引流"术式。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P〈0.01)、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P〈0.01)、创面愈合时间短(P〈0.01)、肛门瘢痕小(P〈0.01)、肛门畸形发生率低(P〈0.01)、肛门部分失禁发生率低(P〈0.01),但术后复发率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双挂线引流手术治疗高位后蹄铁型肛周脓肿的效果比放射状多切口挂线引流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5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对照组采用切开缝合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有无复发.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92.86%、7.14%,对照组分别为78.57%、2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治愈好转率均为1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水肿、继发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值<0.05或P值<0.01).随访3个月观察组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1例,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有效处理了感染组织,引流有效,避免了广泛切开,保护了肛门括约肌,治愈率高,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改良式与传统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8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改良式挂线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挂线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3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第5、7d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脱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肛管畸形、大便失禁、肛门漏气漏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挂线法与传统挂线疗法相比疗效确切,且预后情况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括约肌术治疗单纯性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单纯性高位肛瘘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保留括约肌术进行治疗。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以及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创面愈合时间短,肛门瘢痕小,肛门畸形发生率低,肛门部分失禁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保留括约肌术治疗单纯性高位肛瘘,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的切开挂线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位复杂性肛瘘肛门小切口根治术与传统(低切高挂)手术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高位复杂性肛瘘肛门小切口根治术)和治疗组(传统的低切高挂术)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指数、尿潴留、肛门坠胀、切口面积及术后切口渗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以及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肛门失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位复杂性肛瘘肛门小切口根治术优于传统方法(低切高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疗法在高位肛瘘临床治疗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高位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1%>82.9%)相对更高,而复发率(0<12.2%)相对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面积[(22.54±3.14)cm2<(17.22±3.06)cm2]和伤口愈合时间[(13.14±2.81)d<(30.61±6.13)d]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显著,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肛周脓肿患者应用三间隙引流术对肛门功能及肛瘘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切开挂线治疗,试验组实施三间隙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肛门功能、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Wexner便秘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Wexner评分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周脓肿患者应用三间隙引流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肛门功能,减轻疼痛,减少肛瘘形成,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波治疗对痔瘘患者术后血清学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南兵工成都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痔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常规术后治疗的5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常规术后治疗基础上接受微波治疗的55例患者纳入微波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指标(疼痛、水肿、渗出、肉芽生长评分),肛门功能指标[肛门失禁Wexner评分量表(Wexner)、Williams肛门功能分级(Williams)评分],血清学指标[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肽Y(NPY)]表达水平,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微波组患者创面疼痛、水肿、渗出、肉芽生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波组患者Williams、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波组患者血清EGF、TGF-β1、FN、NGF、NPY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RP、TNF-α、PCT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的应用与临床价值。方法在2018年的1月到12月选取我院治疗的部分高位肛瘘患者为例。随机选取100例并在入选同时采用随机数表法完成分组。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应用挂线术与扩创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结果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无对比价值,临床指标相近且无意义,P 0.05;手术之后实验组患者的肛门功能评分相对于常规组患者而言具备突出的数据优势,临床指标差异突出且有意义,P 0.05。结论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的应用与临床价值较高,相对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而言可以更好的恢复患者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与研究主瘘管切开挂线支瘘管旷置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本文选择了6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通过主瘘管切开挂线支瘘管旷置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传统切开管线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后两组患者全部采用传统的抗感染中药熏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疗程较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结论:与传统的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方法相比较主瘘管切开管线支瘘管旷置引流手术的疗程较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治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及观察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的80例单纯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切开挂线组)和观察组(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手术前后的VAS评分、Wexner评分结果及肛肠动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ScVO2-SjVO2)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3例,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GCS评分3~5分组19例;GCS评分6~8分组24例;选取同期非颅脑损伤,意识清醒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入ICU后0,12,24,48 h时ScVO2-SjVO2的变化.并根据患者入ICU时ScVO2-SjVO2大小,分为ScVO2-SjVO2< 0.05组12例;ScVO2-SjVO20.05 ~0.15组14例;ScVO2-SjVO2> 0.15组17例,观察各组间患者GCS评分及28 d时病死率情况.结果 GCS评分3~5分组入ICU后0,12,24,48 h时ScVO2-SjVO2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0.071±0.032比0.093±0.049,-0.097±0.052比0.081±0.052,-0.035±0.031比0.089±0.059,0.036±0.033比0.081±0.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评分6~8分组入ICU后0,12,24h时ScVO2-SjVO2分别为0.173±0.043,0.158±0.067,0.123±0.073,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ScVO2-SjVO2< 0.05组及ScVO2-SjVO2> 0.15组病死率均较ScVO2-SjVO2 0.05~0.15组明显增加(8/12,4/17比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VO2-SjVO2< 0.05组和ScVO2-SjVO2> 0.15组GCS评分均低于ScVO2-SjVO2 0.05 ~ 0.15组[(4.17±1.34)、(5.88±1.35)分比(6.86±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ScVO2-SjVO2< 0.05时,差值大小与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ScVO2-SjVO2>0.15时,差值大小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ScVO2-SjVO2可反映患者的脑氧代谢情况,能客观及时地评估脑损伤程度,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循证依据,同时能早期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其中采用结肠储袋(结肠成形术)+悬吊成角+经腹膜外永久性结肠造口术30例(试验组),常规经腹膜外永久性结肠造口术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人工肛门功能、心理障碍、生活质量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对照组术后6,12个月分别有9例(30.00%,9/30)、3例(10.00%,3/30)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试验组术后6,12个月分别有4例(13.33%,4/30)和1例(3.33%,1/30)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两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试验组排便控制能力和每天排便次数逐步增强,试验组术后12个月有18例(60.00%,18/30)可自主控便,14例(46.67%,14/30)每天排便次数≤3次,而在对照组分别为11例(36.67%,11/30)和8例(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社交障碍、自卑、焦虑、失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悲观、孤独、恐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量表评估中,两组术后12个月除认识功能、经济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领域得分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在结直肠癌专用量表中,术后12个月各领域得分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癌胚抗原、癌抗原125和癌抗原19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能使患者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达到排便可控或相对可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护骨素(OPG)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OPG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108例(糖尿病并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8例,稳定型心绞痛40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糖尿病非冠心病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血清OPG水平.结果 糖尿病并冠心病组血清OPG水平(4.12±0.71) ng/L,显著高于糖尿病非冠心病组的(2.69±0.52) ng/L和对照组的(2.14±0.3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0.01).糖尿病并冠心病组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OPG水平(4.56±0.92) n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3.61±0.7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积分>40分患者(41例)血清OPG水平为(4.92±0.89) ng/L,显著高于Gensini积分20~40分患者(53例)的(4.08±0.75) ng/L和Gensini积分<20分患者(14例)的(3.39±0.8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而且Gensini积分20~40分患者血清OPG水平高于Gensini积分<20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57例)及三支病变(35例)患者血清OPG水平[(3.52±0.82)、(4.54±0.68)、(4.75±0.93) 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患者与双支病变患者血清O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和OPG是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而且血清OPG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清OPG水平是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入院后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3例采用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出院后6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定疗效并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5.9±6.9) mmHg(1 mmHg =0.133 kPa),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为2~16(10.5±4.2)h,术后颅内压为(17.5±5.2) 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4.2±8.6) mmHg,入院后10.5 h时为(32.0±4.8)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2例,脑积水1例.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较好率为45.7%(16/35),而对照组为18.2%(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可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gA1及其低糖基化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过敏性紫癜患儿59例,其中肾损害患儿32例为肾损害组,无肾损害患儿27例为无肾损害组,选择1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gA1与IgA1低糖基化水平[即蚕豆凝集素(VVL)和IgA1结合力];肾损害组按IgA1及VVL和IgA1结合力的中位数倍数(MOM)分为:<0.5 MOM组、0.5~1.5 MOM组和>1.5MOM组,检测患儿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血尿酸(SUA)水平.结果 对照组IgA1水平及VVL和IgA1结合力分别为(1.07±0.68) g/L、(1.26±0.92) AU/mg,无肾损害组分别为(1.75±0.53) g/L、(2.02±0.76) AU/mg,肾损害组分别为(2.26±0.77) g/L、(3.78±0.64) AU/mg,对照组低于无肾损害组,无肾损害组低于肾损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IgA1水平的MOM分为:<0.5MOM组(6例)、0.5~1.5 MOM组(17例)和>1.5MOM组(9例),三组IgA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SCr、BUN、S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VVL和IgA1结合力的MOM分为:<0.5MOM组(8例)、0.5~1.5MOM组(13例)和>1.5MOM组(11例),三组VVL和IgA1结合力、SCr、BU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S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过敏性紫癜患儿IgA1水平与SCr、BUN、SUA水平无相关性(r=2.88、1.44、1.66,P>0.05);VVL和IgA1结合力与SCr、BUN水平呈正相关(r=1.12、1.99,P<0.05),但与SUA水平无相关性(r=2.88,P> 0.05).结论 血清IgA1水平不能反映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程度,IgA1低糖基化水平与患儿的肾功能呈正相关,低糖基化水平越高,肾损害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的最佳安全用量.方法 选择10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按不同体质量分为≤60 kg组(47例)与>60 kg组(53例);按不同术后时间分为术后≤3个月组(39例)及术后>3个月组(61例);按不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组,INR< 1.5为Ⅰ组(23例);INR 1.5~2.5为Ⅱ组(66例);INR> 2.5为Ⅲ组(11例).比较各组华法林用量,血浆血栓前蛋白(Tp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60 kg组华法林用量为(2.90±1.11) mg,高于>60kg组的(2.47±0.18)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组与术后>3个月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P及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0.01) mg/L比(4.97±0.81) mg/L、(879±52) μg/L比(151±35)μg/L](P< 0.05).术后≤3个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1/39),明显低于术后>3个月组的18.0%(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和Ⅲ组华法林用量、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0.21) mg比(2.94±0.57)、(3.07±0.44) mg,(793.92±42.73) μg/L比(100.96±21.56)、(61.08±20.34)μg/L](P< 0.05),Ⅱ组与Ⅲ组华法林用量、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T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Ⅱ、Ⅲ组分别为(8.50±0.63)、(5.42±0.78)、(3.16±0.38) mg/L](P< 0.05).结论 结合口服华法林用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华法林最佳用量为(2.94±0.57)mg,INR最佳范围为1.5~ 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