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彩超引导介入射频消融应用于肝脏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本院肿瘤科收入的肝脏肿瘤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将60例患者根据入选顺序划分为实验组、常规组,每组30例。其中常规组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实验组应用彩超引导下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甲胎蛋白、转移和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转移和生存率以及治疗后的甲胎蛋白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并发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肝脏肿瘤患者应用彩超引导下的介入射频消融术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不仅能够快速的改善临床指标,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控制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冷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71例肝脏恶性肿瘤行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极射频消融(RFA)治疗,共计病灶176个。治疗后经彩超和CT检查确定患者肿瘤的完全射频消融率,治疗后1月复查增强CT显示消融区域超越肿瘤、边缘清晰、无增强者定为肿瘤无活性(完全消融),肿瘤边缘模糊、有增强、彩色超声检查局部显示有血流者定为部分残留(不完全消融)。结果71例患者共176个肿瘤结节,直径〈3em的113个肿瘤结节中80.5%(91/113)完全消融,直径在3—5cm的35个肿瘤结节中60.0%(21/35)完全消融,直径〉5cm的28个肿瘤结节中28.6%(8/28)完全消融。1年后随访,71例患者中肿瘤稳定者28例,进展者33例,死亡10例,治疗总临床受益率约39.4%。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冷极射频消融是治疗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对肿瘤直径〈3cm的小肝癌效果十分肯定,为肝脏恶性肿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姑息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华 《中国卫生产业》2014,(32):158-159
目的:观察彩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癌患者42例,采用彩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后临床效果及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癌胚抗原(CEA)以及甲胎蛋白(AF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0.4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TBIL、ALT、AST、AFP以及CEA均明显降低,Al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彩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能够有效的引导进针,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脉结扎术和外剥内扎术双术并行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过手术治疗的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的资料,以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60),以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60),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疼痛时间为(3.1±0.9)d,愈合时间为(11.2±1.9)d,大出血3例(5.0%),排便困难5例(8.3%),肛缘水肿10例(16.6%),肛门狭窄0例。观察组在术前、术后即刻、1 d、3 d和1周的VAS评分分别为(7.5±1.9)分、(3.0±1.8)分、(3.1±2.3)分、(3.5±2.4)和(3.0±2.5)分。观察组的疼痛时间、愈合时间、疼痛评分(术后3 d、1周)及并发症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多发混合痔的疗效优于单行外剥内扎术的传统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712例LID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射频热凝术组203例、臭氧消融术组235例、联合组247例。射频热凝术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臭氧消融术组采取臭氧消融术治疗,联合组采用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采用MacNab法进行综合评估,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3~6个月联合组的优良率(94.33%)与其余两组的优良率(77.83%、74.8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7 d、3、6个月联合组VAS评分[(4.19±1.27)、(2.21±1.01)、(1.39±0.79)、(1.17±0.38)分]与射频热凝术组[(5.49±1.51)、(4.42±1.19)、(2.70±0.95)、(2.38±0.79)分]和臭氧消融术组[(5.58±1.47)、(4.37±1.23)、(2.82±0.96)、(2.34±0.7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消融术用于LIDP的治疗,可迅速缓解疼痛,治疗期间安全性较高,在中、长期时间内均可起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赵靖松  杨琦 《现代保健》2011,(13):84-8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原发型肝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42例曾行彩超检查并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肝脏肿块中,超声诊断为恶性肿块40例,良性肿块2例.超声对肝脏恶性肿块的诊断总符合率为95%,误诊率为5%.结论 彩色多普勒对诊断原发型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使用射频消融术和手术再切除法治疗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复发的肝癌患者,其中26例使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14例使用手术再切除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影响复发后患者生存期和再复发的因素.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肿瘤的清除率分别为92.4%,100%.复发癌结节个数和复发期间是影响再复发的危险因素,再复发癌结节个数与复发时间是影响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复发性肝癌可以获得和手术再切除相当的生存率,而且射频消融术具有经济,微创,重复性好的优势,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复发性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声介入射频消融对肝脏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26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超声介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未经特殊治疗自行缓解;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水平比较t=43.9903(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患者的生存率为80.77%。结论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消融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高、损伤小、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开展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RFA)后引起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RFA治疗的142例肝癌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射频消融术式、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肿瘤类型以及Child-Pugh分级等,统计分析上述变量对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肝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患者行186例次射频消融术,其中发生肝内感染10例次,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对肝脏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而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有腹部手术史,尤其是胆肠吻合术和开腹射频消融术的肝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多发性肿瘤(12.96%与2.27%;χ2=6.636;P=0.010)、原发性肝癌(13.16%与3.38%;χ2=3.925;P=0.048)、无腹部手术史(9.78%与1.06%;χ2=3.925;P=0.048)和经皮射频消融(10.00%与1.89%;χ2=4.412;P=0.036);转移性肝癌、既往胆肠吻合术、多发肝脏肿瘤和开腹RFA这4个因素均为引起RFA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继发性肝癌、多发性肝脏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和开腹术式是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药物、物理治疗,并联合中医推拿、针灸辅助治疗,研究组35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他指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82.9%,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VAS和ODI评分分别为(3.53±0.38)分和(10.65±2.28)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在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和随访期内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仅在椎间隙高度R值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患者恢复快、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耗时短、脊柱稳定性高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联合组、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每组40例。联合组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双环醇组单纯双环醇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经过24周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声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谷氨酰转移酶(GG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TC、TG、ALT均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1.36±0.84)mmol/L比(2.77±1.27)、(2.84±1.35)mmol/L,(1.32±O.71)mmol/L,比(1.89±0.87)、(1.92±0.90)mmol/L,(38.26±12.75)U/L比(57.834-16.67)、(62.07±18.1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2.08±0.93)分比(3.17±1.14)、(3.3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85.0%(34/40)比67.5%(27,40)、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疗效,优于单用双环醇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管室内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下进行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5例ASA分级Ⅱ~Ⅲ级,接受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35例年龄大于60岁为老年组,50例年龄18-59岁为中青年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老年组为0.5μg/kg、中青年组为1.0μg/kg,手术开始后以0.5μg/(kg·h)持续静脉输注。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30、45min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两组给药后10、15、30、45minBI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老年组:84±22、83±22、85±15、75±23比94±5,(2.0±0.4)、(2.3±0.6)、(2.8±0.7)、(3.0±0.7)分比(1.7±0.5)分;中青年组:91±8、89±11、86±12、81±13比96±2,(1.9±0.6)、(2.3±0.7)、(2.7±0.9)、(3.0±0.9)分比(1.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10、15、30、45min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老年组:(152±23)、(144±23)、(140±21)、(135±21)mmHg(1mmHg=0.133kPa)比(165±25)mmHg,(87±11)、(83±11)、(78±8)、(75±8)mmHg比(89±13)mmHg,(106±14)、(100-I-13)、(99±12)、(95±12)mmHg比(113±16)mmHg;中青年组:(131±24)、(127±23)、(124±25)、(124±26)mmHg比(142±23)mmHg,(81±13)、(79±13)、(77±13)、(76±13)mmHg比(86±14)mmHg,(97±16)、(94±16)、(91±19)、(92±20)mmHg比(104±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低幅度在基础血压20%以内;两组给药后各时间点心率、呼吸频率、SpO2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血管造影时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进行镇静,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无明显呼吸抑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降脂药、改善生活方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均得到显著改善[对照组:(2.4±0.6) mmol/L比(3.3±1.3) mmol/L、(4.4±1.4) mmol/L比(2.2±1.0) mmol/L、(3.0±0.5) mmol/L比(3.5±0.8) mmol/L、(1.3±0.6) mmol/L比(0.9±0.5) mmol/L、(42.3±11.5) U/L比(109.7±36.8) U/L、(40.8±7.4) U/L比(49.8±9.8)U/L、(54.2±12.3) U/L比(63.4±15.7) U/L;观察组:(1.1±0.4) mmol/L比(3.3±1.1) mmol/L、(6.1±1.5) mmol/比(2.3±1.1) mmol/L、(2.6±0.4) mmol/L比(3.6±0.9) mmol/L、(1.7±0.7) mmol/L比(0.9±0.6) mmol/L、(78.6±19.8) U/L比(112.1±41.1) U/L、(30.2±7.8) U/L比(51.2±11.3) U/L、(42.7±9.8) U/L比(66.8±14.6)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观察组为93.3%(5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对照组:(135.6±21.2)分比(127.8±18.9)分、(121.9±16.9)分比(110.2±13.6)分、(85.8±12.1)分比(78.9±11.1)分;观察组:(149.4±20.2)分比(128.1±21.9)分、(142.3±23.1)分比(108.9±12.8)分、(94.1±15.3)分比(80.2±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对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部分性癫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卡马西平组(30例)和左乙拉西坦组(32例),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左乙拉西坦组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16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治疗第8,12,16周MoCA评分优于卡马西平组[(22.6±2.1)分比(20.8±2.6)分、(23.5±2.7)分比(21.3±2.8)分、(24.6±4.7)分比(21.2±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部分性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左乙拉西坦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卡马西平,但对情绪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经皮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病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延续护理,出院前3d进行护理评估和出院指导,出院后4周进行电话随访和每隔2周的家庭访视。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定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责任感和健康知识水平,采用SF-36评估患者的情感指数、健康指数和生活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责任感和健康知识水平分别为(116.32±13.96)、(22.36±3.94)和(52.36±5.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24±12.30)、(19.72±3.21)和(48.16±4.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情感指数、健康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分别为(6.76±1.79),(8.24±1.88)和(9.72±1.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4±1.52),(7.08±1.96)和(8.16±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护理显著提高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工胸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膈顶部肿瘤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肝脏膈顶部肿瘤患者11例(共15个病灶),向每例患者右侧胸膜腔内注入0.9%NaCl溶液500~1000ml,并在超声引导下对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人工胸水制作过程顺利,通过超声从肋间可清晰观察肿瘤,并可找到理想的穿刺路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胸水于1周内完全消失,CT或MRI增强扫描显示13个病灶(86.7%)完全坏死,2个病灶(13.3%)部分边缘区域仍有强化。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胸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膈顶部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行鼻内镜手术的5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根据1997年海口诊断标准,其中Ⅰ型(不伴鼻息肉)318例(A组),Ⅱ~Ⅲ型(伴鼻息肉)258例(B组),再分别将每组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按照单、双号分入两组:治疗A组159例和对照A组159例,治疗B组129例和对照B组129例.治疗A组和治疗B组于术前开始服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不服用任何黏液促排剂.四组患者随访1年,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症状的主观评估,通过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进行鼻腔黏膜变化与转归的客观评价,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AS评分:治疗A组与对照A组比较,术后4,12,24周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6±5.23)分比(16.21±5.78)分、(6.24±4.05)分比(10.36±4.77)分、(5.08±3.35)分比(6.23±4.10)分](P<0.05),术后48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对照B组比较,术后4,12,24周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34±6.28)分比(17.62±5.98)分、(8.08±5.56)分比(12.59±5.70)分、(6.12±4.80)分比(8.79±5.04)分](P<0.05),术后48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治疗A组与对照A组比较,术后4,12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4±1.96)分比(5.82±1.74)分、(3.03±1.87)分比(5.08±1.96)分](P<0.05),术后24,48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对照B组比较,术后4,12,24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1.99)分比(7.52±2.04)分、(4.80±2.12)分比(6.92±1.57)分、(2.53±2.32)分比(4.12±1.72)分](P<0.05),术后48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愈合情况:治疗A组治愈率98.11% (156/159),对照A组治愈率87.42% (139/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安全性.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7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丹参酮治疗组84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传统治疗)和常规治疗组88例(传统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安全性(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进行判定.结果 丹参酮治疗组在治疗2,4周后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3.2±4.3)分比(17.4±5.6)分,(8.7±3.5)分比(12.8±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8,6.556,P<0.01);丹参酮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3.3%(70/84)比65.9% (5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54,P<0.01);丹参酮治疗组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后,有5例出现轻微皮疹,3例出现恶心、呕吐,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观察期间未见其他药物不良反应.丹参酮治疗组的病死率、再出血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早期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可靠,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单侧手或前臂手术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0.5%罗哌卡因100 mg和0.75μg/kg右美托咪啶合剂,对照组患者使用0.5%罗哌卡因100 mg.记录入手术室时、臂丛神经阻滞后、切皮时、手术结束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记录切皮时、手术1h及术后1,2,6,12,24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当VAS超过4分时给予吗啡治疗,并记录术后首次使用吗啡时间及术后48 h吗啡用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入手术室时和臂丛神经阻滞后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皮时和手术结束心率、MAP明显低于入手术室时和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24和48 h VAS均低于对照组[(3.0±0.9)分比(4.9±0.5)分、(3.0±0.7)分比(5.6±1.2)分、(2.2±0.9)分比(4.8±1.8)分、(1.7±0.5)分比(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使用吗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450±37) min比(368±42)min],术后48 h吗啡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8.3±2.8)mg比(15.5±4.5)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复合应用0.75μg/kg右美托咪啶可显著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48 h吗啡用量,而且未发生显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