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方法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81例(CHD组)及非CHD患者21例(对照组)的血浆BNP水平,将CHD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28例)、双支病变(左主干病变视为双支病变)组(25例)、多支病变组(28例).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标准分为A型病变组(32例)、B型病变组(30例)、C型病变组(19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0~20分组(21例)、21 ~40分组(35例)、40分以上组(25例).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BNP水平分别为(608.97±297.21)、(377.32±66.07)、(30.95±14.19)、( 18.40±15.52) ng/L,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1),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病变组BNP水平高于B型病变组和A型病变组,B型病变组BNP水平高于A型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护骨素(OPG)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OPG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108例(糖尿病并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8例,稳定型心绞痛40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糖尿病非冠心病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血清OPG水平.结果 糖尿病并冠心病组血清OPG水平(4.12±0.71) ng/L,显著高于糖尿病非冠心病组的(2.69±0.52) ng/L和对照组的(2.14±0.3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0.01).糖尿病并冠心病组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OPG水平(4.56±0.92) n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3.61±0.7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积分>40分患者(41例)血清OPG水平为(4.92±0.89) ng/L,显著高于Gensini积分20~40分患者(53例)的(4.08±0.75) ng/L和Gensini积分<20分患者(14例)的(3.39±0.8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而且Gensini积分20~40分患者血清OPG水平高于Gensini积分<20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57例)及三支病变(35例)患者血清OPG水平[(3.52±0.82)、(4.54±0.68)、(4.75±0.93) 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患者与双支病变患者血清O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和OPG是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而且血清OPG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清OPG水平是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诊断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non-CAD)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其中57例ACS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6例、三支病变组22例,并根据Jenkins积分分为0~7分组23例、8~ 15分组27例、16~32分组7例.分别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清PLGF水平,并进行比较.40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别检测术前30min、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血清PLGF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PLGF水平为(38.33±10.14)ng/L,UA组血清PLGF水平为(37.44±13.32) ng/L,均显著高于SA组的(20.90±3.88) ng/L及non-CAD组的(20.34±4.53) ng/L(P< 0.01);AMI组与UA组、SA组与non-CAD组血清PL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血清PL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Jenkins积分0~7分组、8~ 15分组、16~32分组血清PL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接受PCI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PLGF水平为(32.03±7.41) ng/L,显著高于术前的( 23.86±6.91) ng/L(P< 0.05),术后第2天血清PLGF水平[(29.37±6.99) ng/L]较术后第1天呈回落趋势(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AMI患者血清PLGF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58,P=0.421;r=0.302,P=0.118).结论 血清PLGF水平是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或斑块破裂的一个炎性标志物,对ACS疑似病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78例因胸痛住院的患者,其中ACS患者41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7例(SAP组),其余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8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1例,按病变累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7例)、双支病变组(7例)、多支病变组(12例)及无病变组(15例),按主要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15例、轻度狭窄组2例、中度狭窄组6例、重度狭窄组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MPO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血浆MPO水平[(252.10±27.07)μg/L]显著高于SAP组[(185.81±17.85)μg/L]和对照组[(140.42±71.40)μg/L](P<O.05),SAP组血浆M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浆MPO水平均高于无病变组(P< 0.05),但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血浆MPO水平均高于无狭窄组(P<0.05),但在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PO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r=0.288,P=0.018)、肌酸激酶同工酶-MB(r=0.469,P=0.043)、受试组(r=0.757,P=0.000)、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584,P=0.000)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r=0.491,P=0.001)呈正相关.结论 MPO是一种预测ACS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并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FPG〈5.6mmol/L者297例;B组5.6mmol/L≤FPG〈6.1mmol/L者185例;C组6.1mmol/L≤FPG〈7.0mmol/L者148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A组冠心病患病率为32.7%,单支病变50.5%、双支病变30.9%,多支病变18.6%,Gensini积分13.26±3.15,B组冠心病患病率为40.5%,单支病变42.7%、双支病变32.0%,多支病变25.3%,Gensini积分24.53±4.26,C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7.4%,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2.9%,多支病变36.5%,Gensini积分30.45±4.03,三组比较,随着F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2)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1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92;P〈0.05)呈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27,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281,P〈0.05)独立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3.042,95%:2.589—6.275,P〈0.01)。结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F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临床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非冠心病患者29例(对照组),进行血清APN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三支病变组(33例);按Gensini积分分为0~1分组(29例)、2~20分组(28例)、21~40分组(30例)、>40分组(25例).结果 ACS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6.43±4.22)mg/L比(12.68±6.47)、(9.94±8.48)mg/L](P<0.01或<0.05).对照组血清APN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12.68±6.47)mg/L比(8.80±6.23)、(8.04±5.93)、(6.43±5.12)mg/L](P<0.01),单支病变组血清APN水平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P<0.01).0~1分组血清APN水平[(12.68±6.47)mg/L]和2~20分组血清APN水平[(8.74±6.68)mg/L]分别显 著高于21~40分组[(7.64±5.32)mg/L]和>40分组[(6.32±5.46)mg/L](P<0.01).21~40分组血清APN水平高于>40分组(P<0.05).血清APN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对数呈负相关(r=-0.584,P<0.01).结论 APN与冠状动脉稳定性、狭窄程度以及范围显著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价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7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9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冠心病组同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8例,双支病变组17例,三支病变组14例.全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记录斑块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7.4%(2/27)比61.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12/17、10/14比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MT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0.96±0.22) mm比(0.78 ±0.2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IMT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IMT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IMT及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随着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与斑块数目也增高;颈动脉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3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非冠心病患者29例(对照组),进行血尿酸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按病变范围分为对照组(29例)、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三支病变组(33例);按Gensini积分分为0~1分组(29例)、2~20分组(28例)、21~40分组(30例)、>40分组(25例).结果 ACS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369.61±91.97)μmol/L比(298.33±92.46)、(330.43±87.42)μmol/L](P< 0.05).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 (298.33±92.46)μmol/L比(331.77±86.33)、(368.24±95.21)、(396.82±94.45)μmol/L](P<0.05),单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P<0.05).0~1分组[(298.33±92.46)μmol/L]和2~20分组[(320.77±86.33)μmol/L]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21~40分组[(366.61 ±91.97) μmol/L]和>40分组[(402.82±91.97)μ mol/L](P<0.05).21 ~40分组血尿酸水平低于>40分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对数呈正相关(r=0.348,P< 0.05).结论 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稳定性、狭窄程度以及范围显著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价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64例男性ACS患者(ACS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25例,双支血管病变组18例,三支血管病变组21例.另选择41例男性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ACS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三支血管病变组较单支血管病变组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血浆脂联素水平与体重指数及三酰甘油呈负相关(P<0.01);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ACS发生相关,可能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可成为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尿酸检测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257例冠心病患者,符合ACC/AHA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依据病变分为ACS组(157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0例),并与同期健康者6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三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等临床指标,检测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组及SAP组BMI、有高血压病史率、尿酸、TG、TC、LDL-C均显著增高,HDL-C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CS组尿酸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较SAP组显著增高[(397.88±90.07) μmol/L比(364.40±86.15)μmol/L,(6.48±1.59)分比(3.61±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酸、BMI、TG及LDL-C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038、0.057、0.129、0.461,P<0.05),HDL-C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015,P<0.05).结论 血尿酸与ACS发病及ACS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470例≥80岁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41例)和重度狭窄组(329例),并以同期因胸痛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的66例≥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和GRACE评分,分析GRACE评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GRACE评分差异显著,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80岁ACS患者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高龄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GRACE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4例,根据OGTF试验结果分三组:糖耐量正常组(NGT)61例、糖耐量减低组(IGT)48例、2型糖尿病组(T2DM)45例,三组均于入院时即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CD40L水平,并对其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各组患者sCD40L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中,糖耐量减低组[(41.8±19.8)分]和糖尿病组[(40.1±18.7)分]冠脉狭窄程度积分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21.9±15.3)分](P〈0.01);糖尿病组与糖耐量减低组间冠脉狭窄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减低组血清sCD40L水平[(2.46±0.79)ng/m1]高于糖耐量正常组[(2.12±0.81)ng/ml](P〈0.05),糖尿病组[(2.57±0.68)ng/m1]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P〈0.01);糖尿病组高于糖耐量减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清可溶性sCD40L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r=-0.147,P〉0.05)。结论ACS患者在血糖轻度异常时CD40/CD40L即可过度激活,不一定血糖过高,即达到糖尿病状态时才有CD40/CD40L的激活;糖耐量异常的ACS患者中血清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能无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及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 Tn T)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8月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00例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200例为对照组。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检测所有患者的Cys C及c Tn 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Cys C及c Tn T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Cys C水平降低,而c Tn T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血清Cys C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5);c Tn T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970,P0.05)。血清Cys C与c Tn T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Cys C、c Tn 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应用两者共同评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著统  陈美兰 《现代保健》2012,(17):140-14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IgE表达水平的意义。方法:将按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2例;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血清总IgE的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为(113.55±18.61)I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13.75)IU/ml和sA组的(51.35±13.57)IU/ml(P〈0.01);sA组患者IgE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IgE表达水平升高,其可表达水平可能反映冠心病危险分层,IgE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海林 《现代保健》2014,(11):69-71
目的:探讨血清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检测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选本院ICU收治的153例ACS患者,对其血清NT-pro BNP水平、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检测和评定,并与同期9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8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统计分析153例ACS患者经住院治疗前及治疗第7、15天血清NT-pro BNP水平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ACS患者的NT-pro BNP水平、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LVEF下降(P<0.05);且SAP、UAP、AMI组中NT-pro BNP、Gensini评分呈递增式升高,LVEF递减式下降(P<0.05)。(2)153例ACS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0例、心衰恶化39例、死亡34例。好转出院组患者在治疗第7天后血清NT-ProBNP显著下降(P<0.05),第7、15天均逐渐降低;而死亡组和心衰恶化组患者治疗后2个时点血清NT-ProBNP与治疗前相比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有利于ACS的临床诊断及心功能评估,可作为评估 ACS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程晓丹 《现代保健》2013,(11):122-12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imer,DD)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及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30例,根据Gemini积分将冠心病组分为〈30分组,30~60分组,≥60分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s—CRP、DD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s—CRP、D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hs—CRP、DD的水平逐渐升高(P〈0.05),两者呈正相关。结论:血浆hs—CRP、D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共入选400例,包括对照组90例,冠心病(CHD)组310例,其中ACS亚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93例;对各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外周血浆Resistin浓度检测,分析各组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浆Resistin水平之间的关系;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并行亚组分析。结果.CHD组Resistin水平[(889.1±248.2)pg/m1]明显高于对照组[(261.64±111.9)pg/m1](P〈0.05);CHD组内,ACS亚组Resistin水平[(1260.04±368.0)pg/m1]明显高于SAP亚组[(518.34±128.4)pg/m1](P〈0.05),软斑块亚组血清抵抗素水平[(1097.834±259.69)pg/m1]、纤维斑块亚组[(981.464±107.73)pc,/m1]较钙化斑块亚组[(487.924±98.52)pg/m1]血浆Resisti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浆Resistin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HD患者(尤其是ACS患者)血浆Resistin水平明显增高,并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提示血浆Resistin可能促进易损斑块的形成。血浆Resistin水平结合64层螺旋cT检测可初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血浆脑钠肽(BNP)、血清尿酸(U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3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尿酸酶法测定血清尿酸(UA)水平,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ACS组血浆BNP、血清U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血浆BNP水平和血清UA水平在ACS组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血浆BNP和血清UA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BNP和血清UA水平对ACS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血运重建程度对人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97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PCI术后患者的资料,按照血运重建程度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54例)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倾向评分匹配校正基线资料后,通过随访了解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组EuroSCORE、Gensini积分、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和3支病变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全因死亡率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完全血运重建组累积生存率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两组远期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完全血运重建可以降低远期死亡率,尤其是PCI术后2年完全血运重建获益显著。因此,应尽量实现完全血运重建,以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