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义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00-2501
目的:探索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收集74例已出院的抑郁症患者资料,对抑郁症患者按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根据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对照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全部统计资料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结果:自杀组与无自杀组在性别、家族史、个性、MECT、妄想、早醒及绝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女性、个性内向、有阳性家族史,存在妄想、早醒明显、做MECT治疗及绝望明显的抑郁症患者较易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2.
对56 例酒精中毒和24 例抑郁症( 对照组) 患者自杀行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酒精中毒患者中自杀行为发生率10 .9 % ,次于对照组19 .5 % 。两组精神症状比较以听幻觉、被害妄想、自责自罪、食欲不振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 0 .01) ;幻觉和被害妄想是酒精中毒患者出现自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自杀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非匹配波(MMN)特征。方法应用美国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30例伴有自杀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和30例正常老年组的MMN。结果与正常老年组相比,老年抑郁症组出现MMN主成分波幅降低,MMN潜伏期延迟[正常老年组(189.6±20.7)ms,伴有自杀行为老年抑郁症组(204.4±25.9)ms,<0.05];老年抑郁症组出现P300主成分波幅降低,P300潜伏期延迟[正常老年组(347.0±39.9)ms,老年抑郁症组(369.1±49.1)ms,<0.05]。结论 MMN新技术可反映伴有自杀行为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诱发脑电波的自动加工过程,但自杀相关生物学指标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天山  梁波  黄维 《吉林医学》2012,33(2):299-300
目的:探讨有自杀行为与无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46例门急诊抑郁症患者分为自杀组和对照组,自杀组107例患者均有自杀行为,对照组139例患者无自杀行为,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自杀组临床在早醒、焦虑激越、自负自罪、绝望和妄想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的对照组;经用氟西汀治疗8周后,自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0.37%和33.64%,对照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4.17%和84.89%。结论: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治疗效果好,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急性期治疗时间需要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方法首次抑郁发作并且有自杀行为的1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男(n=68)、女(n=80)性别两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特征、Beck抑郁量表(BDI)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及自制自杀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 ,分析其性别差异性。结果男、女性两组患者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自杀前生活事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抑郁程度及社会功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针对不同性别,做好自杀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院外自杀行为的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轻造成的危害。方法从2001年~2010年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500例,其中280例患者曾经发生过自杀行为,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及统计处理。结果中青年女性、初中以下文化,丧偶或离异的抑郁症患者易发生自杀行为。结论自杀行为是抑郁症最常见及最严重的行为,应当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加强防范,同时也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沮丧、双眉紧锁、自责自罪、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工作缺乏信心、唉声叹气、自认为难以为人、生不如死等,而且有自寻惩罚及产生自杀企图,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疑病妄想、虚无妄想、迫害妄想及运动性抑制,严重抑制者可出现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据资料统计,抑郁症患者中约有90%有自杀观念或行为.长期追踪随访研究表明,其中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死亡,占全部自杀者的50%~70%[1].抑郁症患者自杀不同于分裂症患者,往往计划周密,行动隐蔽,成功率高.其引发的后果也十分严重,越来越多地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本文对78例有自杀行为倾向的住院患者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终日忧心忡忡,对工作、学习、家庭、前途丧失信心,常有自责自罪观念;认为自己丧失工作能力,成为废人,或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加以夸大,并罗列种种罪名,出现消极观念--自杀行为.据资料统计,抑郁症患者自杀率为4%~10.6%,其中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率高达26.4%.自杀企图和行为是住院抑郁症患者最危险的而且是最常见的症状,因此预防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对抑郁症住院患者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甚至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会  付秀华  王凤艳 《吉林医学》2012,33(8):1707-1708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13例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结果:13例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通过实施对症有效地心理护理、严格交接班、认真细致进行病情监测及加强病房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履行岗位责任制,使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病情及社会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提高,对个人家庭、社会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丁丽君 《四川医学》2005,26(6):647-648
目的探索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认识。方法对128例抑郁症患者按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对其各临床资料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自杀组与无自杀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伴躯体疾病及自知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女性、年轻、未婚或离婚者,文化程度较低,不伴躯体疾病,无自知力的抑郁症患者较易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与应付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 付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79例抑郁症和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的积极应付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消极应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的患者积极应付评分明显低于无自杀组。结论:伴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并发抑郁的神经内分泌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干燥综合征(SS)并发抑郁的原因及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与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S患者225例,将存在抑郁的SS患者59例纳入抑郁组,其余16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额叶、颞叶、枕叶、小脑、脑干、基底节区行颅脑磁共振平扫加权与磁敏感加权扫描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甲状腺功能〔包括促甲状腺素(TSH)、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记录肝脏损伤、肾功能损伤、慢性心力衰竭、肺纤维化发生率。结果 抑郁组额叶、颞叶、枕叶、小脑、基底节区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额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颞叶、枕叶、小脑、脑干、基底节区,颞叶、基底节区均高于小脑(P<0.05)。抑郁组额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区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额叶部位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枕叶、小脑、脑干(P<0.05)。抑郁组TSH、aTG、TPO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FT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肺纤维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S并发抑郁可能与SS造成脑血管损伤,导致与情绪相关脑区缺血、出血有关;可能与SS造成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并发重要脏器损伤,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燕  汪庆  陈莉  唐闻捷 《医学与社会》2011,24(10):91-9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与儿童期受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对温州27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而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忽视。各类型虐待之间存在正相关。除躯体虐待,各类型的虐待与自杀意念成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的抑郁患者有自杀意念的几率似乎要大。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扬斌 《医学综述》2008,14(23):3665-366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41例已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SDS评分,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并进行SDS评分。结果341例冠心病患者伴抑郁症116例,发生率为34.0%,其中轻度抑郁98例,中重度抑郁18例;冠心病心绞痛型抑郁症的发生率26.6%(8/30),冠心病心律失常型抑郁症的发生率27.7%(13/47),冠心病伴心力衰竭者抑郁症的发生率22.4%(11/49),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率42.4%(50/118);加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SD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58.32±6.08)分和(39.65±3.2)分(P<0.01)。结论抑郁症可增加冠心病的患病危险度及病死率,冠心病与抑郁症相关,其因果关系可能是复杂的,双相的,冠心病易发生抑郁症,而抑郁症又进一步使冠心病恶化,故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时,更要重视相伴的精神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预测抑郁症患者的危险行为,有效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方法 用HAMD、MMPI量表及“精神症状问卷”等工具进行淦查,并用明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其入院15天内的危险行为。使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用χ^2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既往有危险行为和企图行为的31人具有以下共同点:有既往危险行为史;HAMD量表的“睡眠障碍”、“有罪感”、“绝望感”、“抑郁”、“日夜变化”5个因子分较高MMPI的F、D、Pt、Sc分量表原始分较高。患者的”睡眠障碍”、“绝望感”、“抑郁”、“日夜变化”4个精神症状得分较高。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危险行为多为“自身攻击”。能及时准确的预测,可有效的避免多数危险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12-2018.12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帕金森患者145例,统计帕金森合并抑郁(PD-D)的发病率,比较PD-D组和帕金森病不合并抑郁(PD-ND)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Hoehn-Yahr分期、帕金森评定量表III(UPDRS-III)、HAMD因子分差异,并对PD-D与相关因素(起病年龄、受教育水平、病程、H-Y分级及UPDRSIII运动评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87例合并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75.86%;PDD组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睡眠障碍、绝望感、自卑感、认知力障碍、迟缓;与PD-ND组比较,PD-D组起病年龄轻,病程长,受教育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分析显示PD-D组与病程、H-Y分级、UPDRSIII运动评分呈正相关,与起病年龄、受教育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合并抑郁比较常见,轻度抑郁为主,临床表现多样,与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H-Y分级、UPDRSIII运动评分有关,临床上应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防止抑郁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从不同的角度采取的防范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自制的抑郁症情况调查表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28例抑郁症患者均未发生自杀情况痊愈出院。结论: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自杀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伴发抑郁症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及ESS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的603例脑梗死患者中,伴发抑郁69例(11.4).随着HAMD量表评分的下降,ESS评分亦逐渐下降,两者呈正相关,治疗后HAMD评分及ESS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抑郁药物对农村社区冠心病(CHD)合并抑郁的治疗特点、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CHD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的年龄、CHD症状和病情轻重、抑郁程度、心功能分级等均相仿。前者给予CHD常规治疗加黛立新早、中午各一粒,严重失眠者晚上加服安定片5mg,连续服用安定片不超过1周,后者予CHD常规治疗。观察2周~3个月,观察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大多数患者属高龄和文盲。3个月观察因对照组疗效差致大量病人转诊其他医院而失访,观察失败。2周观察综合治疗组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抑郁症状和参加社会活动能力的改善及临床疗效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药物对农村社区冠心病并发抑郁患者的治疗有其特点,非常有益,可显著降低负性情绪,改善对治疗的依从性、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而副反应无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特征,为此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病人住院时病例记载的自杀行为的主要临床症状,用χ2、P检验进行对比。结果:抑郁症自杀行为主要影响因素是抑郁情绪、焦虑、关系妄想、自责观念。精神分裂症主要影响因素是幻觉、冲动行为、被害妄想、抑郁情绪。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精神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及早发现自杀先兆,为此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