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患者女 ,4 6岁 ,工人 ,因反复手指麻木、肿胀、疼痛、紫绀 7月 ,加重伴全身红色斑丘疹 10d入院。入院前曾诊断为“雷诺氏病” ,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心痛定、洛丁新、VitE治疗 ,效差。既往无寄生虫病史及过敏性疾病史。1 临床资料 T37 9℃ ,P78次 /min ,R18次 /mi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5岁,因口干、多饮、多食、多尿1年余于2007年6月19日入院,每日饮水约11L,小便次数增多,量与饮水量成正比,体重增加约15kg,伴头晕、恶心、心悸、肢麻、闭经。体查:生命征正常,肥胖体型,心肺腹无明显异常,NS(~)。入院后查GLU(空腹)6.83mmol/L,GLU-2h16.13mmol/L, 相似文献
4.
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热、腹泻半年,加重伴左颌下肿物20d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 患者于2001年3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达39℃,热型不规则。伴有腹泻,3~5/d,多为黄色稀烂样便偶有黑便,伴有腹痛,无其他系统伴发症状。外院就诊胃镜示:胃嗜酸性肉芽肿。5月28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切口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临床罕见。我院消化内科1993-2004年共收治6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嗜酸性细胞肉肿很少见,多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结肠罕见,我们曾遇到结肠嗜酸性肉芽肿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对1例胰腺嗜酸性内分泌癌从临床、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和结合文献分析.结果:病变发展快,转移早.癌细胞中等大小一致、呈巢状、菊形团样排列,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淋巴结内癌转移.Syn、NSE、CgA和CK 阳性.结论:胰腺嗜酸性内分泌癌发病机理不清晰;肿瘤病理免疫组化是目前确诊的唯一手段;治疗困难,姑息性手术治疗是首选;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临床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反复发作,精心细致的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现对2006年7月收治1例男性患者,在正确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基础上,通过饮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3.
报告一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护理,入院后为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疾病相关的知识宣教,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转归,使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4.
15.
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急症,由于内出血严重,可能危及孕妇生命,是妊娠所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腹腔妊娠常因缺乏典型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和误诊[1].其中腹膜外异位妊娠作为一种腹腔妊娠类型,十分罕见[2].我院近期收治1 例妊娠组织种植于腹膜和直肠间隙之间的患者,现将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16.
例1女,16岁,因发现左额部肿块1年,伴头痛1月余于2011年8月5日入院。查体:左额部可见2.0cm×2.0cm大小局部皮肤略肿胀,压痛阳性。头颅CT显示:左额颅骨缺损,大小2.0cm×0.5cm。入院后行包块切除术及颅骨修补术,术中见额骨颧突处有一缺损区范围约2.0cm×1.5cm,病变组织大小约2.0cm×1.5cm,前额正中可见小孔状颅骨缺损,未特殊处理。术后常规病检回报示:(左颞、前额)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于术后10d伤口I/甲愈合,出院诊断为:颅骨多部位嗜酸性肉芽肿,随访7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长期咳嗽(咳嗽时间大于8周)中的变化。方法老年人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28例继发长期咳嗽患者作为观察组。用视觉模拟法对其咳嗽程度进行评分,肺功能检查,检测外周血及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另收集27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未吸烟史)。结果症状上长期咳嗽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长期咳嗽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及1秒率均低于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显示两组FEV,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3;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FEV,增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h内最高呼气流量波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及痰液EOS计数及比例患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咳嗽患者气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原虫病。是一种常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在东北地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近几年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逐渐增多。原在此地罕见的病少见病也时有发现。2005年10月-2006年9月我院接诊疟疾患者2例.在Sysmex—XE2100血球分析仪上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假性增多的异常信息。而末梢血像中均在正常范围的病例。其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MR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证实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CT检查,2例MRI检查,发病部位肩胛骨、耻骨、股骨。结果:CT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影;MRI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需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2岁。以全身皮疹伴痒半年、肿胀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全身出现红色皮疹,米粒至黄豆大小,逐渐增多,自服抗组胺药后略有缓解,多次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周前先从双下肢起皮肤开始肿胀,逐渐蔓延至躯干、颈部,瘙痒剧烈。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2次/min,呼吸19次/m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