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1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进修期间用空气灌肠成功地诊疗小儿肠套叠10例,均全愈出院。现就其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3.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多发于婴幼儿,80%发生于2岁以下[1];男孩的发病率约为女孩的2~3倍[2]。本病由于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不及早发现和治疗,套叠部分会因血液循环受阻而坏死,甚至穿孔,危及患儿生命,故应予重视。我院1993年3月~2004年12月采用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2例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结果:322例在空气灌肠中见软组织阴影,20例肠道未见软组织阴影,316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结论:空气灌肠可以明确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在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进入邻近肠管内而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本病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2岁以内的幼儿[1]。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而且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易哭闹体格检查不配合,如果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套入部的肠壁发生充血、水肿、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2]。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门诊就诊,经B超诊断肠套叠,于上级医院治疗后回访病例32例。现将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肠套叠指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蠕动紊乱,环肌持续痉挛而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最多,占60%以上,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男女之比为2-3:1。我科自2007-2012年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824例。现将资料总结如下:1病因按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初诊CT检查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观察患儿行空气灌肠术病例的确诊与治疗情况,统计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分析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空气灌肠的必要性以及临床价值和意义。结果:本组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术,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经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排除2例。结论: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效果明显,诊断率高,安全性高,有治疗作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但因早期临床症状有时可不典型或体征不明显,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78例小儿肠套叠中误诊的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脑遥控空气灌肠整复仪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治疗经验总结。方法搜集我院2007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患者34例临床资料及电脑整复仪整复肠套叠经过。结果整复成功29例,成功率88.5%;整复失败5例,经外科手术复位。结论电脑遥控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能够精确控制压力,且安全、经济、是小儿肠套叠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在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小儿外科中小儿肠套叠是一类常见的急腹症,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回盲型肠套叠发病率最高,占小儿肠套叠的90%以上。本文对本院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9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6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空气灌肠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围灌肠期护理的方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96例患儿中整复成功的为94例,成功率为97.91%,对照组96例患儿中整复成功的为86例,成功率为89.58%,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对于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的整复效果可以通过围灌肠期护理的方式得到提升,精心的围灌肠期护理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调查分析X射线引导下空气灌肠整复术中患儿的受照剂量,为降低患儿辐射损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接受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的资料;筛选、整理出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中、低组实验的条件,利用仿真人体模型模拟手术现场,借助热释光系统对患儿受照剂量进行测量。结果 肠套叠患儿在X射线引导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成功率为88%(含再套叠者)、早期再套叠率为8%。该治疗中患儿有效剂量范围为0.57~12.33 mSv,吸收剂量较高的组织、器官多集中于胸部、腹部。结论 不同实验组患儿受照剂量差距较大,受照剂量不容小觑。建议操作者优选超声引导,若选择X射线引导,应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并为患儿规范佩戴防护用品,从而保障患儿健康。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 探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复习近 5年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 11例复发病例。 11例复发性肠套叠复发 17例次 ,首次套叠时肥胖患儿 9例 (81 9% ) ;1周内有腹泻病史者 5例 (45 5 % ) ,上呼吸道感染者 4例 (36 4 % )。结果 所有的复发性肠套叠均经灌肠复位成功。其中 1例套叠为美克尔憩室并溃疡出血 ,复位后行美克尔憩室切除术 ;另 1例为两次手术复位后复发并行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结论 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 ,并且通过灌肠复位的成功率高而没有并发症 ;手术治疗复发性肠套叠多因灌肠复位失败和套叠为器质性病变者。小儿急性肠套叠初次手术复位后很少有套叠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19.
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不断进步,微创切口在现代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因此,腹腔镜手术在此领域就很好的发挥了它的特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小儿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及早期诊断。方法:复习16例小儿术后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分析本病的年龄特点,发病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结果:16例患儿中,2a以下11例(69%),继发于腹部手术8例,腹膜后手术7例,颈部手术1例。术后1W内发病15例(94%),多表现为胆汁性呕吐及腹胀,腹疼、血便及腹部包块少见。早期诊断除临床特点外,包手腹部立位平片,口服稀钡动态观察及B超检查。B超诊断率71.4%。术中证实均为小肠套叠,手法复位成功。随访3m-3y(平均22m),无1例复发。结论:术后肠套叠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肠套叠不同,在发病时间上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有明显差别。B超检查实用、有效、无损伤、准确率高,又可反复进行,在诊断方面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