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常采用腹部移植法(即改良Ono术式[1]),近年又发展到颈部移植法(Chen术式[2]),这两种方法均有移植方法简便、效果直观、易于重复的优点,已成为研究移植排斥与抗排斥机制最常用的模型.但腹部异位移植创伤较大,失血多,且易引起内环境紊乱,死亡率偏高[3,4].本文在Chen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国外常用的啮齿类动物颈部异位心脏移植的标准术式,用于移植免疫,病理,生化和器官保存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方法:供体的无名动态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颈总动物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结果:手术150次,手术成功率90%。结论: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术的局限性,并有其自身特别的应用价值。该术式可在国内器官移植动物实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套管法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方法建立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健康雄性 ,随机平均分成供体组和受体组。切取供脾时 ,保留腹腔干和门静脉。游离并保留受体大鼠的左肾血管 ,切除左肾。用2 2G聚乙烯管做内置管 ,将供体腹腔干与受体肾动脉连接、固定。用 1 7G聚乙烯管袖套法将供体门静脉与受体肾静脉连接、固定 ,重建移植脾血供。术后观察并评估大鼠生存状况及移植脾形态学变化。结果 30次移植手术全部成功 ,手术时间 55min± 5min。多数大鼠生存良好 ,本组 4例发生并发症死亡 (1例死于血栓 ,2例死于胰腺炎 ,1例死于腹腔感染 )。移植脾术后早期肿胀 ,然后逐渐缩小 ,最后形成包裹脾 ,被受体吸收。光镜下 ,1周内移植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逐渐增大 ,红髓区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至术后 1 4日 ,坏死灶已遍布移植脾。结论 该模型手术时间短 ,不阻断体循环 ,无须血管吻合技术 ,手术成功率高 (1 0 0 % ) ,可用于脾移植相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小鼠-大鼠异位心脏移植的手术方式,建立一种复跳率较高的心脏移植模型,并就手术技巧进行总结。方法改进麻醉剂为4%水合氯醛及手术方法技巧,颈部套袖法建立昆明小鼠-SD大鼠异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150只。结果常规组和改进组供心复跳率分别为81.43%(57/70)及92.50%(74/80)。常规组总手术时间为72.57±10.52min,取供体时间为7.73±1.90min,而改进组分别为75.33±11.14min(P〉0.05)和8.96±1.93min(P〈0.05)。结论手术方法改进后供心获取时间虽然有所延长,但对手术总时间影响并不大,而供心的复跳率高,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双Cuff双造口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实验资料1 1 近交系雄性BN大鼠 体质量约 2 5 0 - 30 0 g ,作为供体 .LEW大鼠 ,雄性 ,体质量约 30 0 - 35 0 g ,作为受体 .动物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前于实验室饲养 4 8h ,禁食 2 4h ,不禁水 .1 2 动物分组 动物分为 4组 ,A组 :动脉袖套 +静脉 5F套管 (n =2 0 ) ;B组 :动脉袖套 (n =2 0 ) ;C组 :动脉袖套 +静脉5F套管 +FK5 0 6 (n =2 0 ) ;D组 :动脉袖套 +FK5 0 6 (n =2 0 ) .FK5 0 6量为 0 5mg·kg-1,im .1 3 静脉套管的制作 采用 5F儿童用心血管鞘管 .切为 2- 3mm长的鞘管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成年雄性Lew is大鼠作为供、受者,首先用液氮预冷的金属棒接触供者心脏的左心室壁20 s,取下供者心脏后将其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者的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移植心脏的搏动情况,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式实验50次,血流开放后94%的移植心脏复跳,76%的移植心脏跳动达到7 d,病理检查证实冷冻区域心肌变性坏死且界线清楚。结论:新型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于观察等优点。梗死心脏循环途径的独特性决定了该模型能够用于经冠状动脉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心脏移植中心肌及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预防和治疗移植排斥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受体,H-E、Masson三色、VanGieson和免疫组化平滑肌细胞染色,对移植心脏的浸润细胞,心肌纤维化和移植心脏动脉硬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动脉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心脏移植中心肌及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预防和治疗移植排斥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受体,H-E、Masson三色、VanGieson和免疫组化平滑肌细胞染色,对移植心脏的浸润细胞,心肌纤维化和移植心脏动脉硬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动脉硬化明显减轻。结论①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心脏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②炎性细胞浸润是由心外膜心肌开始逐渐向心内膜方向发展;③SPC和CP联合预处理,可以预防和减缓移植心脏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改良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异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移植心脏病理特征。方法NIH小鼠和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用聚乙烯硬膜外麻醉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管制作带短臂动、静脉套管,将小鼠升主动脉、肺动脉分别与大鼠右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端端套入吻合,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术后3h(n=4)、8h(n=4)、16h(n=4)、24h(n=4)供心仍跳动时取心,另一组(n=16)在供心停跳时取心并以此决定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未移植小鼠心脏设为对照组(n=4),各组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手术40次,成功32次,移植成功率80.0%。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49.3±16.2)h。移植心脏病理检查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随移植术后时间逐渐加重趋势,完全排斥时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及溶解、广泛间质出血、血管结构崩解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改良袖套法建立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易于观察、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移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一种简洁、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作为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方案。方法:受体手术先进行至准备缝合。供体冰块腹部降温至双腋部低温后,打开胸腔,置入冰水快速致心跳停止,单人直视下缝合。腹部模型在Ono法的基础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腹部心脏移植与颈部心肺联合移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腹部模型手术成功率93.2%(68/73),颈部心肺联合模型成功率80.9%(38/47),腹部移植成功率较高(P〈0.05)。但两组的手术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心脏移植能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增加手术成功率。但颈部心肺联合移植能提供再次移植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制作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改良此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对传统Ono术式的受体准备、供心切取、供心移植等环节进行改良,建立Wistar和SD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结果:共完成100例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术,90例成功,手术成功率90%.结论:与传统0n0术式相比,此改良术式缩短供心冷缺血时问和腹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吻合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可行的大鼠异位心肺联合移植模型,以利于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及其实验性治疗研究.方法:分离受体Wistar大鼠颈部并形成皮囊,提供容受供体心肺的空间,分离颈总动脉.供体经过肝素化后,在0~4℃条件下取心肺,并作适当修剪,最后在0~4℃条件下将心肺供体SD大鼠的主动脉与受体Wistar大鼠的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并进行心肺复苏.结果:心肺联合移植正式手术50例,手术后通血复跳率96%.手术时间为(70±10)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0±10)min.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动脉吻合口狭窄及出血,血栓形成,失血性休克.未作任何处理的移植心肺3天存活率82%.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颈部心、肺联合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建立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选用建康C57近交系小鼠和BALB/c近交系小鼠,参考大鼠心脏移植Ono式模型,并加以改良.同系移植组(n=20)供、受体均采用BALB/c小鼠;同种异品系移植组(n=20)供体为C57近交系小鼠,受体为BALB/c近交系小鼠.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供心热缺血时间为(0.9±0.05)min,冷缺血时间为(34.8±0.7)min,手术成功率为90%.同系移植组小鼠心脏移植物获得长期存活(>100 d);同种异品系移植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期为(7.5±0.1)d.结论:提高供心的摘取技术及受体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