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测定多粘菌素B等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27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等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50为2μg/ml,MIC90为16μg/ml,多粘菌素与米诺环素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MIC50分别为0.5μg/ml与2μg/ml,MIC90分别为4μg/ml与8μg/ml。结论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B及米诺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2007年7月~2009
年10月本地区住院患者送检标本4247份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 VITEK 2 Compact 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
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定,同时测定MIC。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 产金属β-内酰胺
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为9.77%(415/424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ICU、呼吸内科、普外科、脑
外科、骨科。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对其他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殊性。结论 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
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布科室有特殊性,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
药性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协同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机制。方法应用多底物一多抑制剂协同法检测39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PA临床分离株,推测其耐药机制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在本组菌,存在5种表型,头孢他啶敏感/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耐药、头孢他啶敏感,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敏感、头孢他啶耐药,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耐药、头孢他啶敏感,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中介、头孢他啶耐药,亚胺培南耐药,美罗培南敏感,其耐药机制及分布分别为不明机制23株(59.0%)、单纯D2缺乏8株(20.5%)、AB泵+D2缺乏4株(10.3%)、EF泵+D2缺乏3株(7.7%)、AmpC酶+D2缺乏1株(2.6%)。结论PA至少存在5种表型,D2缺乏是主要机制之一,且多为多重机制;部分菌耐药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及其耐药性。方法:2012年01月~2013年01月间本地区住院患者送检标本2247份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VITEK2 Compact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定,同时测定MIC。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为9.57%(215/224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ICU、呼吸内科、普外科、脑外科、骨科。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对其他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殊性。结论: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布科室有特殊性,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β-内酰胺酶基因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两家医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设计合成β-内酰胺酶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 2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亚胺培南32.17%,美罗培南34.78%,头孢他啶24.35%、头孢吡肟35.65%、庆大霉素51.30%、阿米卡星35.65%、环丙沙星32.17%、左旋氧氟沙星37.39%、氨曲南48.70%、哌拉西林35.65%、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2.17%,多重耐药菌占34.78%(80/230);8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PER-1引物扩增阳性25株(31.25%),PSE-1阳性24株(30%),TEM-1阳性12株(15%),OXA-10阳性8株(10%),OXA-1阳性2株(2.5%),另各有2株分别扩出VIM-2和IMP-9基因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PER-1、PSE-1、TEM-1和OXA-10为主。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在医源性感染中检出率越来越高。我院老年病区长期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达71.36%,耐药性较强,且对某些抗菌药物(尤其是三、四代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时有变化[1]。本研究分析Pa菌对临 相似文献
7.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27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的类型.方法采用K-B法测定美罗培南等15种抗菌药物对2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三维试验、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为66.7%,其它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55.6%)、头孢吡肟(51.9%),美罗培南敏感率为29.6%.三维试验结果表明,12株产碳青霉烯酶中金属酶2株;单产AmpC酶3株.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筛选金属酶2株阳性,与三维试验结果相符.根据参考文献设计VIM-2特异性引物,PCR反应结果阳性,经克隆测序证实VIM-2型金属酶.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产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MIC,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药物的MIC值均较高,最高的是特治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MIC90达到256μg/ml,其次为舒谱深(头孢哌酮/舒巴坦)达128μg/ml,泰能即亚胺培南达32μg/ml,最低的是美罗培南和帕珠沙星,分别达16μg/ml。PCR检测67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21株产酶,产酶率为27·3%。产酶株与不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产ESBL酶并不是其主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用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对两年中分离的23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用K-B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共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71株,检出率2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谱扩大,全部为多重耐药菌.结论细菌一旦获得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不但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而且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合理、谨慎使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抗菌药物的诱导和选择性压力下,其耐药突变株的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喹喏酮类耐药基因、整合子基因.然后分别用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以上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诱导和选择,传代1周后,重新测定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对耐药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结果 40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抗菌药物选择和诱导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染色体型AmpC 90.0%、β-内酰胺酶TEM 45.0%、耐消毒剂及磺胺类基因与β-内酰胺酶CARB均为30.0% 、AmpC β-内酰胺酶DHA7.5%、其他耐药基因检测均为阴性,OprD2缺失率37.5%;在抗菌药物选择与诱导之后,在所检测的耐药基因中只有TEM检出率变化较大,从45.0%增至55.0%,由染色体型AmpC基因突变产生的高产AmpC酶菌株由原来的25.0%增加到47.5%.其他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诱导和选择前相比无变化.结论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应用抗菌药物诱导和选择后主要是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改变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特征和耐药机制.方法 VITEK-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结果 6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0.0%和44.6%,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1.5%、43.1%和47.7%;6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7%)、VIM 4株(6.0%),oprD2基因缺失5株(7.6%),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分离培养出PA(n=437)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因素。结果PA对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94.1%和90.6%;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均敏感。在耐药菌株中,泛耐药PA和非泛耐药PA 分别占8.0%(35/437)和92.0%(402/389)。泛耐药PA感染与性别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营养不良、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结构性肺疾病、光谱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有关(P<0.05)。结论 PA存在严重耐药性,加强监测和控制泛耐药PA的相关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1月住院的100位患者痰培养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用法国梅里埃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均达到100%,其次是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99%)、头孢呋辛钠(98%)、庆大霉素(33.3%)。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流行病学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的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其指导正确的经验性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β-内酰胺酶及OprD2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39株下呼吸道分离MDR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β-内酰胺酶、OprD2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9株MDRPA中OXA-10阳性7株(18%),VIM-2阳性2株(5%),34株OprD2基因缺失(87%).结论 携带0XA-10、VIM-2及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MDR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与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2007年临床分离到的2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nrC、qnrD、aac(6’)-Ib-cr和qepA,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21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8%(23/212)和19.3%(41/212)。qnrB、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0.9%(2/212)、0.5%(1/212)和0.9%(2/212),qnrA、qnrC、qnrD、qepA未检出。4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仅1株对左氧氟沙星表现为耐药,其余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2005-2007年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携带有PMQR基因,且敏感菌株中也有该类基因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 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绿脓杆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及质粒图谱分析。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方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绿脓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氧哌嗪青霉素39.84%,庆大霉素63.41%,丁胺卡那霉素39.84%,头孢氨噻肟61.79%,头孢哌酮42.28%,头孢三嗪56.10%,多粘菌素4.06%,头孢噻甲羧肟35.79%,舒普深26.83%,环丙沙星50.41%,氧氟沙星36.59%,左旋氧氟沙星32.52%,亚胺硫霉素17.07%,乙基西索米星64.22%。对其中10株菌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均发现含一个23KB的质粒。结论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与细菌的高耐药性密切相关。23KB可能导致细菌的高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情况、耐药现状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的缺失与亚胺培南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到的949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通过设计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oprD2基因。结果共949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前两位的科室是神经外科和ICU病房,分别占25.40%和22.76%;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最敏感的是阿米卡星(85.88%),其次是氨曲南(85.25%),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他啶(37.09%),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有312株,即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为32.88%(312/949);2012年6-12月筛选的81株IRPA中,有42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51.85%。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严重,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