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G)与评判溃疡性结肠(UC)病情的其他指标的一致性,病理组织学特征与EG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11/2008-12就诊于湘雅二医院并诊断为UC患者45例,将患者分为:活动组(n=45)与好转组(n=39,在治疗6wk到最后1d,经DAI、EAI组织病理学评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采用CAI积分、EAI积分及组织病理学积分评价疾病活动度,并进行EG计数.结果: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EG为主,活动组较好转组为重.固有层小血管病变和腺体病变以及隐窝脓肿的出现均以活动组为重.间质改变好转组较多.EG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好转组呈负相关(r=0.568,P=0.001).EG浸润的出现在活动组与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呈正相关(r=0.755,0.524,均P<0.01),与灶性出血呈负相关(r=.0.385,P=0.010).而好转组患者中,仅有杯状细胞消失与EG浸润呈正相关(r=0.349,P=0.046).结论:EG可能为判断UC活动或好转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激素治疗对哮喘病人血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和嗜酸性细胞计数的影响1)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州,510030)陈正贤王首红糖皮质激素疗法是治疗哮喘的嗜酸细胞性炎症的重要措施。它能减少血中的嗜酸性细胞(EOS)数量和降低其活性[1]。因此,对血、痰的E... 相似文献
4.
实验方法一、配制: 甲液:溴甲酚紫(Brom Creselpurple)0.1克,加蒸馏水至100毫升,过滤。乙液:伊红(Zosin)1.0克,40%甲醛1毫升,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应用液:将甲乙两液混合为1∶1。二、计数:用白细胞吸管吸血至0.5刻度外,拭去管尖外围的血液即可吸上述稀释液至11刻度处,轻轻摇匀;待3分钟后,弃去两滴注入计算池内。然后,计9个大格内嗜酸性细胞数乘22(x/9×10×20),即可得出每立方毫米之嗜酸性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5.
彭绍绪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12)
作者检查了50例直结肠炎的113次直肠活检和17个结肠全切除标本。并对这些病人进行追踪达220个月,平均70个月。按照疾病的转归将50例分成4组:a 组12例,大都为直肠炎,不需长期治疗在1次或多次发作后完全缓解;b 组13例,类似 a 组,但需继续治疗才能缓解;c 组13例,对药物无反应,大多数终于选择性直结肠切除术;d 组12例,均因病情急剧作了直结肠切除并发现均有全结肠病变,4例有直肠炎。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有关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嗜碱性细胞(Basophilcells,BP)化学介质释放的机理,并涉及MC、BP的来源、分布、形态学及其在迟发型反应中的作用。【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的来源及分布】MC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末稍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并且在易于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如呼吸道、胃肠道、皮肤等的上皮附近分布较多。MC虽是成熟的细胞但其具有细胞分裂功能,其寿命较长。关于MC的前体细胞不甚清楚,可能系由胸腺、脾脏及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北 相似文献
7.
扈维玉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5)
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胃和小肠的弥漫性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用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亦可自然缓解,无需手术切除。文献中未强调结肠受累的可能性。作者报告1例表现为回肠结肠炎的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因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满腹痉挛性腹痛、失水、体重减轻而第1次住院。无发热、皮疹和关节症状。体检有弥漫性腹部压痛和肌卫,无腹块或瘘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波动在600~1,400/ 相似文献
8.
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过量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17例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进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静止期UC患者肠粘膜NOS阳性颗粒率及巨噬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静止期UC患者肠粘膜中的NOS活性增高,NO产生量增加,巨噬细胞可能是产生过量NO的主要来源NO的过量存在有可能是 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失调在UC上皮屏障破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35例UC患者和15例对照者,经肠镜取活检,作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有无异型增生.分别采用M30Cttideath和Ki-67两种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结果UC上皮细胞凋亡指数(M30)及凋亡增殖比与对照组相比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增殖指数(Ki-67)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的M30阳性凋亡细胞不仅呈灶性分布于肠腔表面,而且隐窝底部及闭锁的腺腔内也有上皮细胞提前凋亡;UC的Ki-67阳性增殖细胞可超越隐窝下1/3的正常范围而达上1/3甚至隐窝顶部.结论UC上皮细胞提前凋亡以及凋亡和增殖比的失调也许是导致上皮屏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PPAR-γ在溃疡性结肠炎粘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PPAR-γ)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活检粘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1例UC患者和12例对照组的结肠活检粘膜中PPAR-γ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受累及相对正常的结肠上皮PPAR-γ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三组分别为24.7%±1.49%、43.8%±2.03%、70.2%±3.75%(P<0.05),且病变越重,表达越低。结论UC患者内镜下活检粘膜中PPAR-γ的表达下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成负相关,提示其可能与UC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历摘要 男性患者 ,5 2岁 ,于 1998年 7月 4日入院。全身反复起丘疹、风团、结节 ,剧痒 1年半 ,发热、咳嗽半月。 1年半前 ,胸背部出现粟粒大小红丘疹 ,初为散在 ,渐增多 ,融合成片状 ,瘙痒。先按“夏令皮炎”给予地塞米松 5 mg静注 ,日 1次 ,数日后皮疹消退。此后全身反复起丘疹、风团、红斑及结节 ,痒甚。在我院及其他省级以上医院先后诊为瘙痒症、慢性单纯性痒疹、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及蕈样肉芽肿 ,用多种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一过性疗效 ,停药即复发。近半月发热 (38~ 39℃ ) ,伴咳嗽 ,咳少量粘白痰 ,阵… 相似文献
15.
16.
1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检为结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大多数患者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Reddy et al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仅存在粘膜病变,也存在结肠动力异常,表现为推进性小振幅收缩增多,但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有何改变尚不清楚,现研究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3岁~45岁,平均30.2岁,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用SASP及灌肠等治疗2wk~4wk,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示结肠粘膜糜烂和溃疡愈合。健康人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2岁~40岁,平均28.6岁。无胃肠道症状和手术史,无肛周疾病和痔疮。所有病例近1wk均未服用影响胃肠道动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19.
老年人胃癌局部淋巴结肥大细胞计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人胃癌局部淋巴结肥大细胞计数及其意义张友元,张志华,张子俊,肖和平,邢寿富黄石市第三医院1985~1994年间经组织学确诊的老年人胃癌76例,青年人胃癌58例。随机抽取老年人胃癌50例,青年人胃癌30例,取其局部淋巴结手术标本保存蜡块。老年组男性... 相似文献
20.
《胃肠病学》2014,(10)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肠道神经系统(ENS)异常越来越受学者们关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U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3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UC患者40例,选取同时期单纯性结肠息肉患者10例和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肠黏膜标本和静脉血。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ELISA法检测NGF在UC患者和对照组肠黏膜和血清中的表达。结果:NGF在UC组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与中度、重度UC患者肠黏膜组织N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与重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肠黏膜组织中NGF表达与UC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505,P0.05)。NGF在UC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病变部位无关。NGF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29,P0.05)。结论:NGF在UC肠黏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UC发病机制有关,NGF可能是连接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桥梁,且与UC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GF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可有助于疾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