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犬心房与肺静脉交感神经分布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 Z  Zhang HC  Zhang P  Liu G  Lu P  Sun JL  Liu B  Guo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8):3433-3435
目的 探讨犬交感神经末梢在心房与肺静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房颤诱发的相关性.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全麻、左右侧开胸.刺激双侧迷走交感干,分别于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及四支肺静脉行S1S1猝发刺激及S1S2程序刺激,观察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的诱发率.随后,处死动物,行心房、肺静脉交感神经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染色,计算心房及肺静脉各部位交感神经密度,比较交感神经密度与房颤诱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14只犬完成全部试验.除右下肺静脉房颤诱发率较低外,余各部位房颤诱发率无明显差异;心房和心耳TH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分别为高于肺静脉内的神经密度[(128±65)/mm2,(76±29)/mm2,P=0.02];能诱发房颤的犬的TH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高于未能诱发房颤(P>0.05).结论 心房、心耳的交感神经分布比肺静脉的交感神经分布的密度大;房颤诱发与心房和肺静脉内交感神经分布的密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是一种在人心房肌细胞特异性表达,而心室肌不表达(或低表达)的离子通道。(IKur)参与心房复极的Ⅰ相和Ⅱ相,通过影响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factoryperiod,E1KP)而影响心房的正常节律和频率,它的电活动异常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和维持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对(IKur)的分子结构、功能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关于(IKur)在房颤电重构中的作用机制、参与的分子、信号途径等方面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IKur)与房颤的关系研究仍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心脏受自主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近年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其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房颤发生后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促使其自身的维持和复发。其作用机制与其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影响心房肌细胞膜上钾、钠及钙等多种离子通道的活动,致使心电生理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电重构被认为是促进房颤的适应性结果。然而,房颤时INa、ICa通道蛋白表达下调与细胞内相应离子浓度增高诱导有关,利于极性维持;ITo为1相外向瞬时K+电流,IKur为1相和2相重要外向K+电流,IKr、IKs为2相主要外向电流,均于房颤时其相应通道蛋白表达下调,延长心房肌有效不应期(AERP),不利于折返形成;IK1、IKAch、IKATP+作用于动作电位3相,其通道蛋白上调增大心肌舒张电位.降低心肌兴奋性,减少异位激动。因此.房颤时心房肌电重构并非为适应房颤,而是恢复生理功能。房颤促房颤形成是因为房颤可致心房结构重构。而结构重构又使房颤易于发生和维持,两者相互作用并最终加重心房肌损伤,诱导心肌电紊乱。  相似文献   

5.
陈晨  王联发 《医学综述》2015,(6):1066-106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使心房发生电重构及结构重构,而心房重构的发生同时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目前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并可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心肌离子通道与载体、抗炎抗氧化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是使房颤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Ito电流是复极化早期重要的外向电流.此电流活动增加,可使心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缩短.本研究观察房颤患者Ito电流mRNA表达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房颤发生的机制.方法:26例行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取右心耳50mg.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15例;持续房颤组11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测定两组患者瞬间外向钾电流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持续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较窦性心律患者大[(51.18±9.12)mm比(34.27±4.06)mm,P<0.01].房颤患者Ito 1(Kv4.3a)基因表达明显减少[(0.91±0.20)比(0.33±0.07),P<0.01].结论:Kv4.3a基因表达下调可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房颤患者此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其对抗房颤引起均动作电位时程缩短的一种自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肾交感神经对犬心房基质和心房颤动(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13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犬)和消融组(6只犬),对照组犬快速心房刺激(800次/min)7h,每小时中断一次监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房颤诱发。7h刺激前、后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水平;消融组犬先行双侧经皮介入肾动脉消融,喂养6周后心房快速刺激、AERP监测和房颤诱发同对照组。肾动脉消融前、6周后、7h刺激后分别取静脉血检测AngⅡ及醛固酮水平。两组犬取心房和肺静脉组织,检测神经分布密度、Cx43蛋白和心钠肽的水平。结果:对照组和消融组在心房快速刺激后AERP均明显缩短,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快速刺激7h后,对照组房颤诱发平均时间及平均次数均明显高于消融组;消融组右心房心钠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g/mg)[(220.5±37.6)比(164.4±22.0),P=0.02];消融组犬左心房、右心房和肺静脉Cx43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52,0.63,0.87比1,1.05,1.91,P<0.05)。结论:肾去交感神经可降低短时心房快速刺激房颤的诱发,其机制可能与肾去交感神经后心房基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对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介导的心房颤动的影响和心房电重构机制?【方法】 16只家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和去肾交感神经(RSD)组(n = 8),RSD组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对照组行不消融肾交感神经的假手术,通过左侧星状神经节电刺激(LSG) +快速心房起搏(RAP)3 h建立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犬模型?【结果】 LSG刺激联合RAP使左心耳?右心房?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部位的房颤诱发率升高,有效不应期缩短(ERP),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大,均较基础值有统计学差异(P < 0.05),RSD组消融后各部位房颤诱发率降低?ERP显著延长?ERP离散度显著缩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LSG刺激联合RAP引起各检测部位的R-R间期?SDNN缩短,LF?HF和LF/HF降低,均较基础值有统计学差异(P < 0.05);RSD可逆转LSG刺激联合RAP引起的这些心率变异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使房颤易于诱发?恶化急性心房电重构,RSD可有效降低房颤的诱发率,抑制心房电重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提示RSD对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介导的房颤的发生具有潜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年龄一直被认为是AF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心房重构(atrial remodeling,AR)是增龄性AF得以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心房肌细胞相关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其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在心房电重构(atrial electrial remodeling,AER)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增龄引起心房离子通道重构与AF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交感神经张力异常介导的急性房颤动物模型的方法学。方法:将16只家犬分为三组:对照组(n=4),右侧星状神经节(RSG)组(n=6)和左侧星状神经节(LSG)组(n=6),测定心房和肺静脉不同部位的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结果: RSG刺激显著增加右心房(RA)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LSG刺激显著增加左房(LA)、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与刺激时相比,RSG切除显著降低RA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LSG切除显著降低LA、LSPV、LIPV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电刺激同时快速心房起搏6h可成功建立交感神经介导的急性房颤犬模型,星状神经节电刺激使心房和肺静脉部位的房颤诱发率显著升高,房颤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去星状神经节支配可减少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1.
经食道心房调搏诱发房颤21例的心房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食道心房调搏诱发的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结果:程序刺激、分级起搏诱发10例房颤,均有明确房颤史,猝发电脉冲诱发的11例中5例有明确的房颤史。房颤组21例与正常对照组19例相比,心房有效不应期偏短,相对不应期区域扩大。最大房间传导时间延长。结论:食道心房调搏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晓芸 《医学综述》2011,17(21):3217-3219
心房颤动的(简称房颤)发生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各种学说机制并存,其中电生理机制学说多见。分布于心肌细胞上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致离子通道重构,从而影响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导致心房电重构,进而增加房颤的易患性。其中以钾离子通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较为深入。  相似文献   

13.
许国军  汤宝鹏 《医学综述》2012,(18):2944-2946
随着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机制研究的广泛深入,心房电重构被认为与增龄性房颤密切相关,电重构与钙超载有关,其发生为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与通道以及肌质网钙调控蛋白异常表达引起。增龄心房组织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是否是老年人较成年人易发房颤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就增龄性房颤心房电重构与钙电流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组织钾通道 IK,ACh、IK1及 Ito1基因水平的改变。方法:将 59 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SR)患者 29 例,慢性房颤(CAF)患者 30 例。手术时切取患者右心耳组织,应用RT PCR技术检测心房肌组织 Kir2.1、Kir3.4 和 Kv4.3 mRNA的表达。结果:与 SR组相比,Kir2.1 mRNA的表达在CAF患者中增加明显,达71%(P<0.01),并与 AF时程呈明显正相关(r=0.49,P=0.004)。与之相反的是Kir3.4 mRNA的表达在CAF患者中均显著减少(下降43%,P<0.01),与AF时程呈明显负相关(r=-0.54, P=0.003)。CAF组编码 Ito1的Kv4.3钾通道的mRNA表达较SR组明显下降(下降 60%,P<0.01)。Kv4.3 mRNA表达也与AF时程呈明显负相关(r=-0.67,P=0.003)。结论:慢性房颤患者 Kir2.1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及Kir3.4和Kv4.3 的mRNA表达水平减少可能分别是 IK1上调、IK,ACh和 Ito1下调的分子基础,而Kir3.4和Kv4.3 mRNA表达水平减少很可能是机体为拮抗AF电重构时有效不应期缩短的代偿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风心病慢性房颤心房连接蛋白表达与AERP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左、右心房缝隙连接蛋白Cx40和Cx43表达及相应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x40和Cx43对慢性房颤左、右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方法:29例风心病伴或不伴慢性房颤的患者,共分2组:窦性心律组(SR组,n=13),慢性房颤组(CAF组,n=16),另取6例非风心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测定左、右心房的AERP,并在相应部位切取心房组织,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左、右心房肌Cx40和Cx43的表达,同时对两者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CAF组患者左、右心房Cx40的表达和AERP较SR组有明显下降(P<0.05),而Cx43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后壁Cx40的相对表达量与AERP呈明显正相关(r=0.762,P<0.01),而Cx43与AERP无明显相关.SR组中,Cx40和Cx43均与AERP无明显相关.结论:在风心病慢性房颤心房中,Cx40表达下调参与慢性房颤的心房重构,并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提示Cx40的表达对风心病慢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电生理的迅速发展,开创了心律失常机制研究新纪元。心律失常与离子通道基因表达异常明确相关,多个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原发性心电异常都是由编码各主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这类病可称为“离子通道病”。Nav1.5通道是人类主要的心脏钠离子通道类型,负责动作电位的起始和传播,由SCN5A基因编码。自从在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家系中发现心脏钠离子通道α亚基的编码基因SCN5A第一个突变以来,目前已经发现数百个突变与一系列遗传性心律失常有关,如长QT综合征3型(LQT3)、Brugada综合征、进展性心脏传导阻滞(PCCD)、扩张型心肌病(DCM)、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等。近年来发现SCN5A基因突变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静止),室性心律失常和起搏夺获不良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阐述近年来SCN5A基因突变在SSS、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静止)、起搏夺获不良、室性心律失常和长QT综合征3型的研究进展,SCN5A功能获得性和功能丧失致病突变潜在的机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难治性房扑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对一例阵发性房扑房颤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房室结并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生与射频相关性猝死;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作为多种治疗无效的房扑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适当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犬阵发性房颤转复期间时间依赖性心房电逆重构情况.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快速起搏组(n=10,ATP组)和假手术组(n=8,Sham组).分别于快速右心房起搏48 h及转复24 h期间,在0、48(起搏停止)、52、56、60、64,68、72 h电生理检测高右房(HRA)的有效不应期(ERP)、传导速度(CV)、折返波长(WL)、频率自适应性、房颤诱发率等反映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指标.结果 起博48 h后,ATP组ERP、CV、WL较Sham组减少,ATP组频率自适应性较Sham组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明显增加.停止起搏24 h后ERP、FA、房颤诱发率与Sham组及起搏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与Sham组及起搏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犬48 h快速心房起搏所致左、右心房电重构在转复24 h后,ERP、FA、房颤诱发率发生逆转,但CV、WL仍不能逆转.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业莲 《医学综述》2011,17(14):2132-2134
心房不应期缩短引起心房的碎裂电活动和局灶自律性增高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发生机制。心房颤动又会导致心房组织纤维化,从而导致心房肌电生理、结构、功能、自主神经和代谢的异常变化。心电图及其相关技术可以检测到这些异常变化,因此,心电图的一些指征如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间、P波变异性、期前收缩和心率变异性等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或复发,为临床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的高危人群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