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Kappa角调整的LASIK手术对中低度近视眼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中低度近视眼像差的影响,并与标准LASIK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50例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其中行Kappa角调整的LASIK26例(51眼),行标准LASIK的24例(48眼),各组按屈光度不同分为低度组和中度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波前像差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Kappa角调整的LASIK与标准LASIK均能显著降低低阶像差,显著增加高阶像差,Kappa角调整的LASIK手术后水平彗差(C8)的增加显著小于标准LASIK(P<0.05).结论 与标准LASIK比较,Kappa角补偿的LASIK术可显著减小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水平彗差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川  李绍伟  段文黎  王海莹 《眼科》2005,14(5):309-312
目的 观察应用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虹膜跟踪技术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共39例(74眼).方法 按术前等值球镜度数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Ⅰ组,8眼)、中度近视组(Ⅱ组,21眼)、高度近视组(Ⅲ组,23眼)和超高度近视组(Ⅳ组,22眼),将四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SCVA)、高阶像差.结果 术后四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期屈光度矫正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1.2者,Ⅰ组为87.5%;Ⅱ组为90.5%;Ⅲ组为73.9%;Ⅳ组为63.6%.达到超视力(2.0)者四组分别为25.0%、23.8%、8.7%和0.0%.其中有34.3%的眼术后BSCVA较术前提高1~3行,2眼术前BSCVA从1.2降到1.0,无视力丢失2行及以上者.术后达到超视力者11眼(占14.8%).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加幅度较普通LASIK显著减小,尤以Ⅰ组和Ⅱ组显著.彗差矫正优于球差.结 论Zyoptix虹膜跟踪技术及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LASIK)和常规的LASIK对低中度近视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比研究,选取6mo内连续的低中度近视患者32例58眼实施常规LASIK(A组,其中低度近视24眼,中度近视34眼),34例52眼实施角膜波前引导下的个性化LASIK(B组,其中低度近视23眼,中度近视29眼)。所有手术均使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第九代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和Carriazo Pendular钟摆式角膜板层刀,使用4.2.0版本的Optikon keratron Scout2000角膜地形图对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mo进行6mm瞳孔直径时角膜高阶像差检查。结果:两组病例角膜球差和均方根均高于术前。A组低度近视术后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均方根0.236μm、彗差0.146μm、球差0.139μm和三叶差0.054μm,中度近视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均方根0.367μm、球差0.284μm、彗差0.177μm和三叶差0.021μm。B组低度近视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球差0.127μm、均方根0.088μm、三叶差0.051μm、和彗差0.042μm,中度近视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均方根0.175μm、球差0.162μm、彗差0.027μm和三叶差0.024μm;两组病例术后3mo裸眼视力非常接近.同样条件下低中度近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性化LASIK切削的深度较常规LASIK深。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低中度近视LASIK较常规LASIK角膜高阶像差影响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飞秒激光制瓣的 LASIK (femtosecond laser LASIK,FS-LASIK)及全飞秒激光基质内透镜取出术(refracive lenticule extraction,ReLEx)包括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 ( FLEx )手术患者术后高阶像差进行测量,并研究其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4-06/2015-03就诊于我院屈光手术中心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125例245眼,其中行LASIK术38例74眼,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42例83眼,全飞秒激光FLEx术45例88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mo 应用iTrace检查仪进行角膜高阶像差的测量。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结果:三组受试对象手术前后角膜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及球差均有显著性差异( P 分别为0.002、<0.01、<0.01、<0.01)即三种手术方式对角膜高阶像差均有显著性影响。不同手术方式间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球差均无统计学差异,仅垂直彗差的差异表现出显著性(F=3.943,P=0.021),对垂直彗差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发现FLEx组与其余两组的垂直彗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1 mo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于全飞秒激光FLEx术进行透镜取出时的切口仍较大,对角膜高阶像差仍造成一定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人眼高阶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不同屈光手术方式治疗屈光不正前后的高阶像差的改变。方法近视患者777例(1554眼),按屈光度分为低、中、高三组,各206、950、398眼。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屈光手术治疗。其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1136眼,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TOGCA)404眼,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WAGCA)14眼。采用iTrace全功能视觉分析仪测量手术前后角膜及晶状体的高阶像差。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视眼患者术前角膜与晶状体各像差互为补偿。角膜高阶像差:术前不同屈光度组间角膜高阶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角膜高阶像差的增加随着屈光矫正度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增加最大的是球差,TOGCA患者术后球差增加较小。晶状体高阶像差:术前高度近视组较低、中度近视组有更多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手术前后晶状体高阶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和晶状体高阶像差互为补偿,人眼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影响较小。屈光手术导致人眼高阶像差的增加,而个体化切削术能减少高阶像差的产生,提高屈光手术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及Trans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对角膜像差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等效球镜度-1.00 ~ -6.75 D的近视患者73例131眼。方法 37例68眼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36例63眼行TransPRK手术。均使用阿玛仕准分子激光消像差切削模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波前像差仪检查。主要指标 视力、残余屈光度、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结果 术后1个月,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为75%,TransPRK组为47.62%(P=0.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分别为86.76%、91.18%,TransPRK组分别为79.37%、90.48% (P=0.26,0.89)。术后残余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TransPRK组(0.13±0.35 D)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02±0.41 D)略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均无显著差别。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提高(P<0.001)。术后1个月角膜彗差在TransPRK组为(0.25±0.10 μm),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30±0.17 μm)小(P=0.04);术后3、6个月角膜彗差在TransPRK组分别为(0.28±0.10 μm)、(0.30±0.12 μm),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31±0.16 μm)、(0.35±0.11 μm)相似(P=0.12,0.1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球差、总高阶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及Trans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像差均有所提高,术后1个月TransPRK角膜彗差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小,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像差的影响相似。(眼科,2015,24:225-22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学区大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者236例(461只眼)分为高、中、低度近视组,每组根据激光切削光学区直径不同(5.75、6.00、6.25和6.50mm)分为Ⅰ~Ⅳ亚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的像差。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各组内不同亚组间在瞳孔直径为4.00、5.00、6.00mm时眼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差异。结果术前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光学区亚组低于较小光学区亚组。高度近视组在不同瞳孔直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瞳孔直径为6.00m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直径为6.00mm时,高度近视组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Ⅰ、Ⅳ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亚组间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区大小影响LASIK治疗近视后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较大光学区组低于较小光学区组,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于不同深度角膜基质面进行的近视矫正性激光角膜切削对人眼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54例(106只眼),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80例(159只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16例(32只眼),采用眼前节扫描仪(Allegretto Oculyzer)搜集这些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前节数据,转换得到角膜像差数据(以Zernike多项式形式表示高阶像差)。对数据采用方差分析;chisq: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术后所有眼裸眼视力〉0.8。三组手术后测量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彗差(Z33)、球差(Z40)值较术前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三种手术后角膜垂直彗差(Z3-1)和球差(Z40)变化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LASIK和SBK及LASEK手术均会增加角膜高阶像差,但超薄瓣手术(SBK)和表面切削术(LASEK)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低于标准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0.
调节放松及调节状态人眼波前像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视眼、低中度近视眼的调节作用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Hartmann—Shack原理的WASCA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64例正视眼和中低度近视眼(其中正视组9眼.低度近视组21眼,中度近视组34眼)在调节放松和调节状态的波前像差。结果调节放松状态各组间的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差异均无显著性,水平彗差和球差与总高阶像差存在线性相关(P值分别为0.0019和0.0008);左右眼别的高阶像差差异无显著性。调节状态各组间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差异均无显著性。调节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示调节导致球镜度增加(P〈0.01),球差减小(P〈0.01),并有向负值方向改变的趋势,调节作用能够产生明显的彗差和总高阶像差的改变。结论近视屈光度的增加并不会引起高阶像差的改变,两者无相关性。水平彗差、球差与总高阶像差存在线性相关性.正常人眼高阶像差主要由彗差和球差决定。人眼调节时,高阶像差发生改变,尤其球差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人眼可能通过球差的负向改变来完成视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磨镶术(SBK)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要求矫正近视的患者120例(240只眼),随机分为SBK组和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每组60例(120只眼)。SBK组和LASIK组患者分别使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进行视力矫正。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结果SBK组和LASIK组患者各时间段裸眼视力与各自组的术前水平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BK组屈光度回退率和LASIK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屈光度回退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调整光学切削直径及Kappa角后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13例(626眼),根据切削直径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314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0 mm,对照组156例312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5 mm。试验组患者激光切削前修正Kappa角,对照组不做修正。患者术前进行裸眼视力、主视眼确定、验光、眼压、暗室下瞳孔直径、泪液分泌试验、裂隙灯、散瞳验光、眼底检查、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Kappa角等检查。术后1 d、1周、1个月随访,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厚度、波前像差及夜间视力、光晕、眩光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手术所用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8~44(24.19±5.33)岁、18~42(25.08±4.91)岁,屈光度分别为(-7.47±1.04)D、(-7.61±1.12)D。两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Kappa角分别为,X轴:(210±40)μm、(200±30)μm,Y轴:(190±30)μm、(220±4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6±1.89)s和(20.83±3.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慧差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 P<0.01),但两组间的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球差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科学合理地调整Kappa角可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以屈光回退或眩光为主诉复诊的高度近视行LASIK术后患者13例2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屈光回退现象均发生存术后2a,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岁,均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Goldman眼压、眼轴、视野及OCT检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依据全国青光眼学组建议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2例23眼中,术后平均回退屈光度为(-1.57±0.36)D,裸眼视力0.42±0.14;1例患者双眼眩光加重,瞳孔散大,直径为4.5~5.0mm,夜间瞳孔直径为5.8~6.1mm;6例12眼术后校正眼压为21—26mmHg,合并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及相应的青光眼典型视野改变;7例13眼屈光回退者中OCT检查RNFL变薄者3例5眼,用眼过度致视疲劳者4例8眼。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 2a后出现视力下降及眩光现象,且单纯以屈光回退及光学区过小无法解释者,要考虑到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Q值和高阶像差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行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F—CAT)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117例(34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18例(36眼),观察并用配对≠检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远期角膜Q值和高阶像差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10.8,LASIK组和LASEK组安全性指数均〉1,有效性指数均接近1。两组Q值与术前相比,均从负值变为正值。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6.75,P〈0.01)。术后LASIK组和LASEK组三阶像差均方根(RMS)值(t=-3.50、-5.22)、四阶像差RMS值(t=-6.79、-10.14)、垂直彗差RMS值(t=5.73、-5.50)、球差RMS值(t=-8.57、-13.79)均比术前增加(P〈0.01),两组间垂直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R^2=372,F=16.96,P〈0.01)和术后球差RMS值(R^2=0.224,F=10.93,P〈0.01)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光学区大小相关。术后垂直彗差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目标Q值相关(R^2=0.224,F=10.93,P〈0.01)。结论Q值引导LASIK和LASEK矫正高度近视手术远期安全、有效。IASIK和LASEK术后Q值均由负值变为正值,远期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垂直彗差的增加可能与手术瓣蒂位置有关。术后高阶像差与患者术前屈光度、手术方式及光学区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武彬  孔珺  张劲松 《眼科新进展》2008,28(1):49-51,54
目的 利用OPD-SCAN 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和分析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全眼和角膜前表面球面像差的改变.方法 连续选取患者40例73 眼进行手术前后波前像差检查,分低、中、高3 个屈光度组,计算出6 mm瞳孔直径全眼和角膜前表面的球面像差值:(1)各组内术前、术后1 周、术后3个月的球面像差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并用Post Hoc Tests进行两两比较;(2)术前屈光度和术后球面像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3)全眼和角膜前表面术后3个月球面像差较术前的变化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低、中、高度各组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全眼和角膜前表面球面像差均方根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全眼和角膜前表面的球面像差均方根值均与术前屈光度(绝对值)呈正相关(P<0.01).低、中、高度组全眼和角膜前表面术后3个月球面像差与术前球面像差的差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全眼和角膜前表面的球面像差显著增加,并与术前屈光度(绝对值)呈正相关.LASIK术后全眼和角膜前表面的球面像差的增加是不同步的,以角膜前表面的球面像差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刘娟  胡恩海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95-2098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emto-LASIK )与传统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我院2014-01/2015-12进行屈光手术的患者89例178眼,其中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患者46例92眼,使用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患者43例86眼。术后随访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阶像差等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角膜瓣均制作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观视觉调查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mo飞秒激光组和机械板层刀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及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组增加的幅度比机械板层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更精确可靠,离散度更小,可以制作更薄的角膜瓣,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较传统机械板层刀LASIK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Verisyse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eular lens,PIOL)植入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收集两组高度近视患者,一组15例(26眼),近视屈光度数为-8.25~-21.00D,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Verisyse)植入矫正;一组15例(27眼),近视屈光度数为-9.00- -16.00D,行LASIK矫正。术前行常规检查,包括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底等,术后1d行裂隙灯检查,术后1周测裸眼视力并行裂隙灯检查,术后3个月查视力、验光以及iTrace综合仪测量高阶像差。结果PIOL组和LASIK组有效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5.73±27.60和92.5±24.79,PIOL组高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OL组和LASIK组安全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21.28±32.78和105.32±32.06,PIOL组高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屈光度数在±1.0D范围内者PIOL组和LASIK组分别占80.8%和92.6%。术后3个月,高阶像差在4mm瞳孔下彗差(RMS-COMA)、球差(RMS-SPHERICAL)、三阶像差(RMS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IOL术后彗差比LASIK术后大,球差比LASIK术后小,但两者术后的高阶像差在4mm瞳孔下无明显差异。结论对高度和超高度近视,Vefisyse PIOL植入和LASIK均能达到预期的矫正效果,两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在术后3个月时,PIOL的各项视觉与屈光参数——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等与LASIK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甚至有些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波前像差并与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波前像差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手术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使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系统对A组10例(18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常规LASIK手术。B组10例(15眼)行Verisyse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verisyse iris-fixa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AMO)。使用VISX Wavescan像差仪检测两组术前,术后3,6mo的波前像差。结果:PIOL组与常规LASIK组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6mo慧差(C8)、球差(C1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LASIK组总高阶像差(0.749±0.096)μm,PIOL组总高阶像差(0.685±0.091)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LASIK组术后慧差(C8)、球差(C12)、总高阶像差(RMSh)术后均有增加,球差(C12)增加倍数更多,较术前增加到2~3倍。随访期间两组屈光度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后一次随访LASIK组等效球镜为(-1.42±0.67)D,PIOL组等效球镜为(-1.43±0.31)D。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值入矫正高度近视,相对于常规LASIK手术,术后屈光度数及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