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蛔虫寄生于人身腸內,影响人体健康实大。多数之蛔虫团集时,有起腸梗塞之虞。一旦游走,为害尤烈。窜入輸胆管,乃起黄疸;游入气管支,即生窒息,甚至死亡。腸伤寒可因蛔虫之游走,而引起腸穿孔,及出血之危險。吾人临床診断蛔虫病时,除凭患者主訴有蛔虫史,以及粪便鏡檢有虫卵外;主要着重在症狀上的診断.如貧血、羸瘦,营养不良,或面部生白斑,惡  相似文献   

2.
对肠道蛔虫病的诊断,按照以往的习惯,除参考临床症状外.主要是依靠从粪便中检出蛔虫卵。但在只有雄虫和/或幼虫寄生的患者中,即使有完善的检验设备,也未必都能检出虫卵。“必须检出蛔虫卵方可确诊为蛔虫病”的旧框框,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打破。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于蛔虫感染的一些体征早有认识。并且  相似文献   

3.
(一)蛔虫病的一般认识蛔虫病系蛔虫寄生于小肠或异位侵害其他器官所致疾病。蛔虫是一种圆虫,雌雄异体,雄虫小(15—31厘米),尾端卷曲,有交合刺二枚。雌虫较大(20—35厘米),尾部垂直,体内有生殖器官,内容虫卵多至2,000余万枚,每日产卵量平均为20万枚,蛔虫卵分受精型与未受精型两种,受精卵呈椭圆形,大小约(0.05—0.07×0.04—0.05毫米),外有坚实的厚壳,  相似文献   

4.
《新中医》2000,32(2):60
1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道 ,以阵发脐腹疼痛 ,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1 1 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脐周腹痛 ,常骤然发作 ,痛无定处 ,可自行缓解。②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 ,痰中带血 ,皮肤出现风疹块团 ,寐中磨牙 ,流涎 ,鼻痒。病久面黄肌瘦 ,神情烦躁 ,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③巩膜可见蓝斑 ,面部出现白色虫斑 ,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 ,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 ,时聚时散。④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⑤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嗜酸性细胞可增高。⑥可出现蛔厥 (胆道蛔虫 )…  相似文献   

5.
乔富渠 《陕西中医》1989,10(12):562-563
<正> 蛔虫病是由蛔虫在体内发育、寄生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窜入胆道,可发蛔厥;集结成团,阻塞肠道,则致关格;钻入阑门,可致肠痈。幼虫通过肺部时,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及过敏反应。近据一些省的调查报告,目前蛔虫病在我国尤其广大农村的发病率很高,民间所谓的“十人九虫”,多指的蛔虫。一、病因病理中医认为,虫自饮食来,虫由湿热生及虫因虚而动。饮食不洁,姿食生冷,感染蛔邪。脾胃不足,素蕴湿热,胃肠湿热遏郁为蛔虫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正如《奇效良方》讲:“脏腑不实,脾胃俱虚,杂食生冷、甘肥浊腻等物,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粪而生”。寄生于小肠内的蛔虫,如脏腑气盛,则随食随化,或被驱出体外。一但脏腑气虚,或  相似文献   

6.
安胆蛔汤为主治疗胆蛔症50例松溪县中医院(353500)游洪龙伊观生胆道蛔虫症多由寄生于人体肠道中的蛔虫误入胆道而起。应用自拟“安胆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10例,女40例;年龄30~50岁45例...  相似文献   

7.
(一)调查对象:对7~12岁少年儿童进行调查,共调查76人,男39人、女37人。(二)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一般诊断儿童是否有蛔虫病用验便方法,但有时化验粪便中没有虫卵,实际体内有寄生的蛔虫。首先对调查的76人都进行了粪便化验,然后用中医方法再进行检查,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作者首次在北京郊区应用单剂量甲苯咪唑片500mg一次顿服治疗烷虫病患儿100例、蛔虫病患者300例,其中蛔虫合并蛲虫感染8例,蛔虫合并鞭虫感染6例。经2周随访,其蛔虫卵阴转率为95%,平均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下降率为97.9%;蛲虫病患儿虫卵阴转率为99%;6例鞭虫感染者,3例阴转,3例粪便虫卵数明显下降。服药者中仅7人出现一过性轻微副反应,副反应率为1.75%。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各种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水平得以提高,蛔虫感染作为一种由来已久,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感染备受学者关注.其中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感染人体的最常见形式,文章将蛔虫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蛔虫的感染方式、易感条件、生活史及中西医对胆道蛔虫病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并结合目前构建社区健康大数据中心这一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笔者用食盐敷脐治疗小儿蛔虫病所引起的腹痛,效果较好,现举例报告如下。典型病例钟某,男,9岁,腹部疼痛2小时,疼痛剧烈,平素饮食不洁,大便有时排出蛔虫数条,予食盐敷脐,外用纱布固定,3分钟后疼痛消失。刘某,女,6岁,呕吐蛔虫数条,伴有腹痛,难以入睡,予...  相似文献   

11.
胆道蛔虫病属于中医“蛔厥”范畴,多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奥狄氏括约肌发育松驰、不良的卫生习惯、蛔虫“喜硷怕酸”的特性、使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有关。使寄生在肠内的蛔虫自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部钻入胆总管,刺激奥狄氏括约肌产生痉挛,引起上腹绞痛。  相似文献   

12.
蛔虫病是寄生于人体的蛔虫所引起的疾病 ,除肠道症状外 ,有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以胆管蛔虫病最常见。现将我科最近收治的 1例胆囊活蛔虫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33岁 ,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 ,阵发性加重 12小时来院就诊。患者于 12小时前突发右上腹部疼痛 ,伴恶心呕吐黄绿色液体 ,于当地诊所诊断为急性胃炎、胃痉挛 ,给硫酸庆大霉素静滴后 ,病情不缓解而转入我院。入院查体 :急性病容 ,强迫体位 ,胸骨剑突下压痛 ,墨菲氏征 (+ ) ,余 (- )。实验室检查 :血 WBC12 .9× 10 9/L,L 0 .0 6 M0 .0 39,N0 .90 1;尿常规 ,P…  相似文献   

13.
人体鞭毛虫症,多因飲食不洁、誤食虫卵,經十二指腸孵化为幼虫后移行于回肠或盲腸,并寄生于該部。一般于食入后三个月內变为成虫,輕者可无明显症候,重者可有貧血及胃腸系症状出现。本文报告一例患有慢性胆囊炎,并于胆汁中发現人字型鞭毛虫,屡次未愈,迁延九年之久,乃轉来本院終于收到良好效果。特提出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4.
前言胆道蛔虫病,日前在我国已是相当常见的疾病,据西医文献报告在390例以上,充分说明胆道蛔虫病的多见,是与临床诊断技术上的进步和各医院施行手术的病例增多分不开的。从而明确蛔虫进入胆道的危害性,不仅使多年来一般医生认为肠蛔虫无关紧要的概念必须有所改变,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胆道蛔虫病的重视。现代医学对胆道蛔虫病的辨症与施治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急性腹痛,根据杨、鲁两氏(Yang-Lanbe)及黄志强氏等的报告,谓蛔虫侵入总胆管的疼痛,系特殊性质的绞痛与胀痛,绞痛虽时发时止,但胀  相似文献   

15.
蛔虫病是我国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尤其在农村流行更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农民健康,轻者引起营养不良或虫痛,严重者蛔虫集结成团堵塞肠腔而致肠梗阻、迷入胆道发生胆道蛔虫病,蛔虫有时闯入阑尾引起坏死性闌尾炎,并且穿孔则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在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下,为了保护劳动力健康,我们在农村进行了二个月的除害灭病工作。在进行大便普查中,根据九百名大便化驗资料,蛔虫病发病率为百分之一百,因而由于蛔虫痛来就诊者极多,因蛔虫堵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孕妇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江苏省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210000)朱永生刘枚【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孕妇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孕妇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是怀孕妇女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继发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蛔虫窜入胆道,炎症进一步发展而发病。以突然...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138例疗效观察邱文英(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人民医院上饶334000)关键词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胆道蛔虫是由肠蛔虫上窜,钻入胆道,致使腑气不能下降,气机逆乱,致上腹剧痛,为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等非手...  相似文献   

18.
胆道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的范围。是由于肠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而且往往可引起严重的胆管炎、胆囊炎或胰腺炎;若蛔虫钻入肝脏,尚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笔者用自拟Ⅰ、Ⅱ号乌梅汤治疗多例胆道蛔虫病、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 1758)又称蛔虫,是人体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索取人体营养,影响儿童发育,有窜扰的习性,当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虫体乱窜,钻向肠壁开口的管道,如胆道、阑尾等处、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导致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病。 1994年3月~1997年10月应用硝苯吡啶和左旋咪唑联合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硝苯吡啶组和单用左旋咪唑组;而单用组间疗效并无显著差异。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男18例,女…  相似文献   

20.
穴位按摩结合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45例临床小结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525200)熊康寿,熊永辉主题词蛔虫病/中医药疗法,蛔虫病/按摩疗法,乌梅汤/治疗应用胆道蛔虫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笔者应用穴位按摩结合中药乌梅汤内服治疗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