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电极定位技术在苍白球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对698例次帕金森病患者定向手术中微电极定位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手术效果良好,定位特异并发症视野缺损和轻偏瘫发生率为1.7%。结论:良好的微电极定位技术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例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介绍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腹后部(96例)和丘脑腹外侧核(4例)毁损术,患者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术中靶点更换率为87%。结果: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9.4%,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的应用能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在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作大白鼠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组,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8只成功的帕金森病模型,微电极导向毁损组10只,右侧苍白球自制针炙针直接毁损组10只,观察组8只。统计学处理显示:直接毁损组与微电极导向毁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治疗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采用微电极导向大白鼠帕金森病旋转模型苍白球毁损术定位准确,毁损确切,效果优于直接毁损苍白球术。  相似文献   

6.
微电极导向选择性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PVP核)和(或)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4.5%、震颤92%、运动迟缓86.5%、步态72.7%、平衡68.8%、关状态77.9%。术后Motor UPDRS积分“关”状态下降63.4%,“开”状态下降5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苍白球腹后外侧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唐运林自1993年6月~1995年3月采用立体定向术毁损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治疗帕金森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39~70岁,平均58岁。病程2~11年,平均5.3年。按Matsumoto分级...  相似文献   

9.
微电极引导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对 2 32例次帕金森病行双侧 (第二次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 ,其中分期双侧丘脑Vim毁损术 82例 ,苍白球腹后侧核毁损术 10 3例 ,另 4 7例为其他核团。我们对82例行双侧丘脑Vim毁损术患者的疗效、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82例帕金森病患者 ,男 4 5例 ,女37例。第二次丘脑腹外侧核Vim损毁手术时 ,年龄34~ 75岁 ,平均 5 8.6岁。两次手术间隔最短 6个月 ,最长 7年 ,平均 19.6个月 ,其中 1年内 7例 ,2年内 34例 ,3年内 2 5例 ,3~ 5年 9例 ,超过 5年 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帕金森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6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其中震颤型20例和僵直迟缓型26例。采用“关状态”UPDRS Ⅲ评分对术后1月和术后1年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分析结果。结果 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近期改善率平均为59%和56%.经一年随访分别下降为54%和17%。结论 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稳定地改善震颤型帕金森病.而对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的疗效不稳定,远期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电生理功能定位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定位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帕金森病患,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中分别应用运动电刺激和光反射电刺激检测方法,确定手术靶点位置,而后施行热频毁损术。手术后1年根据URDRS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后2周-3个月行MR检查比较手术前影像学定位与实际毁损靶点的偏差范围。结果:在手术中,微电极可在苍白球外侧和苍白球内侧记录到特征性的神经元电活动,有效确定靶点。手术前MRI解剖定位实际毁损靶点偏差<3mm,手术后1年UPDRS评分下降32.10%(P<0.01),症状改善程度依次为对侧肢体异动症(95%)、僵硬(72%)、震颤(72%)、运动迟缓及行走姿势(54%)。结论:微电极记录能有效地反映苍白球内侧的电生理学特征,提供细胞水平的“功能定位”。“有效针道”可以应用于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从而提高治疗靶点的准确性,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微电极引导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的治疗效果,为震颤型帕金森病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79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苍白球毁损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对患者震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运用多针道寻找并毁损震颤同步细胞,微电极刺激验证靶点提高手术对震颤的治疗效果.结果79例患者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8例(48.1%)、术后重度震颤2例(2.5%),其中16例(20.3%)震颤完全消除;术中包含震颤同步细胞者68例(86.6%),其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3例(48.5%)、术后重度震颤1例(1.5%);79例患者术后震颤改善显著68例(86.1%),在包含震颤同步细胞68例中,震颤改善显著62例(91.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有很好的疗效,显著改善率为86.1%.震颤同步细胞的毁损对震颤的疗效起重要作用,3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应该作为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与苍白球腹后内侧核(PVP)毁损术在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效果、术后反应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0~2005年完成立体定向毁损术220例,行单侧Vim核毁损术125例(一组),PVP毁损术(二组)95例,对其两组临床效果、术后反应、并发症及头颅MRI扫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术式手术有效率:Vim核124例(99.2%),PVP93例(97.9%);术后反应:Vim核19例(15.2%),PVP7例(7.4%);手术并发症:Vim核22例(17.6%),PVP2例(2.1%)。结论 帕金森病(PD)定向毁损术应根据震颤型、僵直型和运动不能型选择丘脑或/和苍白球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术后反应及并发症较丘脑毁损术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 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病例选择至少满足三个原则①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③认知功能良好,术中能良好合作.毁损靶点选择主要按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术中如震颤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加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单纯震颤型患者可首先选择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r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0.6%,“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首要的.毁损靶点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 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术对毁损靶点进行确认定位,对31例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行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术前及术后于开状态、关状态分别行改良Webster记分,计算改善率,评价其疗效。结果经微电极确认后的电生理靶点与CT定位靶点存在明显差异,靶点调整率806%。31例手术均有效,其中治愈7例,明显进步24例。Webster计分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为742%±95%,关状态改善率为891%±89%。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微电极记录技术可使术中定位精确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回顾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经验,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单纯震颤型,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im,Vop)为靶点;僵直少动型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混合型首先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术中如肢体震颤改善不理想时,再加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1.3%,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第一位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诊断明确,手术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毁损靶点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灵活地选择毁损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106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显效(含显效及特别显效)90例(84.9%),有效16例(15.1%),总有效率100%。分别获得微创治疗术前、术后不同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联合评分量表(UPDRS)的评分,比较微创手术治疗前后UPDRS运动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颅内核团毁损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a的随访中均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术后UPDRS运动评分,同时患者术后口服抗帕金森病类药物用量较术前可见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和Gpi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患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毁损。结果:术后即刻症状消除89.3%,症状减轻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0年3月至2001年6月采用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22例。其中8例行苍白球毁损术,在苍白球毁损术中运用了微刺激技术,以测定视束和内囊的位置。现将微刺激技术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