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报告15例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分析15例巨大岩斜肿瘤的临床及影响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5例术后颅神经损害症状加重,2例无任何颅神经损伤症状,8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结论:巨大岩斜肿瘤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肿瘤,熟悉该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颅神经损伤率。  相似文献   

2.
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30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4~ 70岁 ,平均 41岁 ,病程 4个月~ 18年。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颅神经功能障碍、桥小脑角综合征、颅内压增高。 12例为三叉神经痛 ,4例为外展神经麻痹 ,3例面瘫 ,9例出现多发颅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为第 、 、 、 颅神经复合症状 ,其中 3例伴有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 14例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 ,9例表现为颅压高。3.影像学检查 :本组 5 2例均行头 CT或 MRI检查。CT检查 32例 ,病灶边界清楚 ,形态不规则 ,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影者 2 9例 ,混杂密度 3例。 2 7例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技术对治疗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重要意义,就其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讨论。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以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岩斜区表皮样囊肿28例,显微镜直视下力争切除绝大部分肿瘤,神经内镜辅助寻找显微镜无法看到的残余肿瘤组织并切除之。结果: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对残存的肿瘤组织经神经内镜辅助均可做到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对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对该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虽为良性肿瘤,但因其位置深,比邻脑干、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而且肿瘤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范围广泛[1],手术完全切除也有一定难度。我科自1993年1月~2000年4月共收治16例,依其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并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4~69岁,平均38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5年。1.2临床表现以面部麻木、疼痛、面肌抽搐、耳鸣、口角歪斜、听力下降等颅神经功能障碍起病8例;头痛头…  相似文献   

5.
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报告15例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分析15例巨大岩斜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5例术后颅神经损害症状加重,2例无任何颅神经损伤症状,8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结论:巨大岩斜肿瘤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肿瘤,熟悉该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颅神经损伤率。  相似文献   

6.
斜坡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报道24例颅底斜坡区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就其手术入路及肿瘤切除程度加以讨论。方法:分析了临床特点和CT、MRI影像的特征性表现和特殊生长形状,深入分析其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有9例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术后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最多见,本组9例术后出现持续性高热及颈强直,经连续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后痊愈。可逆性颅神经功能障碍也常见,外展神经麻痹4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滑车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各1例。术后迟发血肿4例。结论:颅底斜坡区表皮样囊肿手术选择颞枕经小脑幕入路和经桥小脑角(CPA)入路是最常使用的手术入路。手术全切肿瘤及包膜可减少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对减少术后迟发血肿的发生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1月连续收治的18例岩斜区脑膜瘤。13例肿瘤大于4.5cm。采用了经颞下-小脑幕、颞下-乙状窦前、颞下-迷路、枕下-=极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61%),其中2例术后悔eber‘s综合征,1例死于肺炎。结论 影响手术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入路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巨大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结合文献加以分析讨论.结果 48例患者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11例,大部分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有46例患者随访4月~6年,除1例遗留永久性面瘫外,其他的颅神经障碍患者在3~6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娴熟的手术技巧、正确的手术入路和充分术前准备可以提高岩斜坡区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脑膜瘤位置深在,与脑干腹侧面Ⅲ~Ⅻ对颅神经、椎-基底动脉、上颈髓关系密切,脑膜瘤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当临床出现症状、得出诊断时,往往体积较大,与周围重要结构粘连包裹,手术风险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1~5]。本文就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指征、风险评估、手术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综合近年文献报告如下: 1 岩骨-斜坡区脑膜瘤的分类  Castellano和Ruggiero[6]根据尸检把后颅凹脑膜瘤分为:小脑凸面脑膜瘤、小脑幕、岩骨后表面、斜坡、枕大孔区5类;Yasargil[1]则把后颅凹脑膜瘤分为斜坡,岩骨-斜坡区,蝶-岩-斜区,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7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5例,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眶颧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Ⅱ级)13例,次全切(SimpsonⅢ级)4例,大部切除(Simpson Ⅳ级)9例.结论 追求肿瘤最大程度地切除并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区域等因素个体化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岩斜区肿瘤20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和血供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人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60例报告)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 通过对60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60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 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10例。手术并发症率为51.7%,死亡2例(3.3%),均死于术后脑内血肿。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其它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及熟练掌握颅底显微解剖,使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43例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死亡2例。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人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4.
脑室内表皮样囊肿隋大立,马振宇,赵雅度我院自1982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收治脑室内表皮样囊肿12例,占同期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303例的4%。根据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CT、MRI等特点,并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  相似文献   

15.
显微外科耳后横向小切口人路是治疗小脑桥脑角区肿瘤诸多人路之一。我院于1986年6月至N99年12月收治1000余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中,发现小脑桥脑角区胆质瘤48例,采用该人路完成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对此进行回顾性报告。l对象和方法l.l一般资料48例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28-  相似文献   

16.
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Fukushima提出的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包括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桥脑胶质瘤2例,神经鞘瘤2例。获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l例。术后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结论 该入路较其它扩大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更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至2006年我们对44例岩斜区腩膜瘤患者进行的于术治疗,比较小同治疗策略对患者术后神绛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及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情况.结果 根治性切除(GTR)16例,次全切除(NTR)20例,人部分切除(STR)8例.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放射外科治疗.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18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2例无改变,4例改善.术后1年GOS评分,GOS≥4分36例,GOS<4分8例.平均随访3年,肿瘤复发4例.结论 盲目追求岩斜区脑膜瘤GTR可能导致较高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病率,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NTR结合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是较理想的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9岁,因发现枕部包块缓慢增大50余年于2012年4月2日入院.查体:左侧枕部可见一巨大包块,大小约10.5cm×11.5cm×14cm,  相似文献   

19.
33例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切除技术。方法我科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33例岩斜区肿瘤,主要采用岩骨乙状窦前入关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幕上下联合入路4种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2例(66.7%),次全切7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3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2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2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6例。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人路选择及放射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累及部位及病人的状态等选择手术人路,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1例,乙状窦前人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7例。结果术后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0例,SimpsonⅢ级切除9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病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术后出现昏迷8例,面神经麻痹7例,肢体肌力下降11例,动眼神经麻痹15例,展神经麻痹5例.颅内感染3例;死亡1例。50例随访6-18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结论手术全切除是岩斜区脑膜瘤的根治方法,但片面追求肿瘤全切除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为其选择个性化的手术人路。选择SimpsonⅢ-Ⅳ级切除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