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目前循经感传的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坚持"以外周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与中枢统一论".并从循经感传的检验、解剖、组胚、量子生物学角度,利用分维学说,阐明经络的物质性,提出了完整闭合的经络物质图.利用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物理学理论论证了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能很好地解释了"中枢兴奋与扩散"理论中的一些事实,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维量子波动学说论.  相似文献   

2.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3.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4.
对经络实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络实质的理论探讨214002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正生214002苏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陈尔齐我国对经络研究的最大进展之一是证实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尽管应用声、光、电等手段对经络进行这样那样的研究但始终未能证实“经络物质”的存在,而经络现象的循经感...  相似文献   

5.
“经络三论”的验证研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浩然 《中医药学刊》2003,21(3):333-334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6.
最近结题的国家“九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提出:经络学说反映的是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间特定联系的规律,“经穴·脏腑相关现象”正是体表与内脏之间内外联系的表现形式。而“感传现象”可能是一定条件下体表间远距离联系的表现。 课题首席科学家邓良月教授介绍,“九五”经络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揭示经络学说所表达的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特定联系的功能结构基础。课题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循经感传现象机理的研究,阐明了外周神经、骨骼肌的链状结构、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是产生循经感传的神经…  相似文献   

7.
范郁山  姚春  曾绍球 《中医药学刊》2004,22(8):1541-1542
经络学说的形成,起初可能是以血管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然后加以抽象概括而成。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从针剌的临床过程来看,作用点是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及产生循经感传等现象。综合《内经》的理论,认为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由气血通道组成的经络系统和由此引申而成的腧穴理论已经自成体系,渐趋完整和成熟,它们同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运气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保持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而且互相阐释,互根互用地对中医针灸临床发挥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灸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循经感传以结缔组织为基础,无论是神经感觉还是气液转化,结缔组织构成的间隙通道都有重要意义。从结缔组织结构分析,经络可能即为筋膜结构及结缔组织本身,也可能是由结缔组织间的排列间隙构成的通道,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经络脉气在通道中通行;从结缔组织功能角度,神经纤维信号传递、微循环物质运输等在循经感传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物质(五羟色胺、组胺等)及Ca~(2+)作为信号起到了激活经络效应的作用。经络效应虽然以结缔组织为基础产生,更离不开多系统、多物质的参与;经络学说从结构、功能上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既不独立属于任何系统,也非各系统功能的总和,不应单纯从西医解剖单一系统分析,是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筋膜、肌肉及未知元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未来应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探究经络实质。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过程中外周激发动因存在的初步证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翔龙  龚苏华 《针刺研究》1993,18(2):115-122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在感传过程中,直接从相应的感觉神经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传入神经放电,为外周激发动因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证明,对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11.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3,23(8):463-465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机制和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方法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证明,循经感传现象伴发有循经肌电发放,从而使循经感传现象有了客观化指标。结果和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与循经肌电的步进速度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表明这些现象有赖于中枢的功能完整。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经络的本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其中一个较大的进展是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对经络学说的感性认识,表明深入探讨感传的实质有助于阐明经络学说。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在循经感传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一概述。一、感传率普查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及各种病态条件下的人,约18万进行普查,发现感传显著者约500例,总的平均感传率为1.1%。健康人的感传率约0.23%。一般认为它与地区、民族、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差别无关,而与季节、遗传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神经电场理论的经络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n CY 《中国针灸》2010,30(10):835-839
在探讨感传经络的循经性带电小分子富集、低电阻、同位素迁移、肌电现象、导声性、热辐射、磁现象、光电特征等物理性生理病理现象基础上,提出循经感传作为生理感觉,只能是神经兴奋反射活动的结果,产生形成经络感传性神经电活动的直接刺激因子是机体感传相应部位带电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富集。导致循经性带电生物小分子物质富集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神经纤维因为其独特的电生理学机制及其分布走行规律,形成了能够促使带电小分子物质循经性富集的生物性电源电场。循经性电场是由经络临近部位不同空间多条神经生物电活动所形成的一条等电势平衡线。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的形成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遗留下来的重要的一部分。有关医籍记载了我国人民运用经络学说防治疾病而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经络的路线、实质及生理功能未能作出透彻的、科学的阐述及研究。1971年已经发现经络敏感人,对我国古代医学家总结的经络现象描绘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大量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的一种动态表现,《灵枢》中早有记载:“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在治疗中亦强调“气至而有效”。所以循经感传现象也可认为是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表现。基于以上认识,几年来我们用现代方法作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包括淋巴管)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不从属于心脏跳动的、节律性的舒缩运动”很可能就是中医经络学说中所讲的“经气”。并由此推论:循经感传现象是通过刺激俞穴,引起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即循经感传只是一种现象,而本质则是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12,32(12):1135-1138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的论述,用以对照“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和假说.结果发现,经脉的基本特征是动脉搏动,而不是“循经感传”,因而“感传”不能体现经络的整体;假说者将“循经感传实验”的结果等同于经络是滥用推理所致;实验方法难以施于经脉中那些由感受、体验所获得的部分.寻找“经络实质”的实验需要重新选择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经络与血管关系纵横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络学说的形成,起初可能是以血管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然后加以抽象概括而成.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从针刺的临床过程来看,作用点是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及产生循经感传等现象.综合<内经>的理论,认为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由气血通道组成的经络系统和由此引申而成的腧穴理论已经自成体系,渐趋完整和成熟,它们同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运气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保持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而且互相阐释,互根互用地对中医针灸临床发挥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对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循经感传是由针刺穴位所诱发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所引起。后者则认为针刺穴位时可能有某种动因循经行进,依次激发了沿经分布的神经感受装置、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受试者主观上感受到的循经感传。为了更为全面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就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已为学术界所肯定,这就把循经感传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我国在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所总结出的:“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一套程序来看,当前的重点应当是放在“探索规律”与“提高疗效”这两个方面,把这些工作作好了就能为阐明经络本质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从我们观察的结果和联系国内的研究进展,就“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对笔者等于一九七五年所提出的循经感传规律性,即普遍性,潜在性(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