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伴吞咽障碍的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综合治疗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治疗前、治疗6周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分别经3周治疗后,发现其sEMG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及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25.96±2.49) μV和(22.71 ±4.29) μV]、吞咽时限[分别为(1.15±0.11)s和(1.25±0.11)s]及SSA评分[分别为(22.40±3.46)分和(27.39 ±4.5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及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筋膜手法治疗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活跃型或混合型肌电图病例的应用,达到更早显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方法分析本院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Glazer评估为活跃型或混合型盆底肌电图病例9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9),观察组49例进行肌筋膜手法治疗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43例仅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比患者显效时间、治疗效果、疗程长短、治疗前后主要参数变化、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肌筋膜手法治疗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筋膜手法治疗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用于治疗活跃型或混合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确切,明显缩短疗程,患者满意度高,节约医疗资源,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于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 下肢骨折膝关节固定拆除后患者4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包括膝功能持续牵引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并在牵引中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股四头肌放松。结果 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治疗前及治疗半月后无显著差异,1个月和2个月后治疗组较且改善明显,有生,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患者掌握股卤头肌放松技术,简便易行,可以增加膝关节功能持续牵引的疗效,有利于膝  相似文献   

5.
肌电生物反馈法是上肢瘫痪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上肢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伸腕困难等均可获改善 ,其疗效与病人的选择、仪器的选用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目前 ,肌电生物反馈法的发展趋势是肌电生物反馈与功能性电刺激的结合 ,各种功能神经假体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上肢瘫痪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周维金  崔利华 《现代康复》2000,4(4):503-505
肌电生物反馈法是上肢瘫痪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上肢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伸腕困难等均可获改善,其疗效与病人的选择、仪器的选用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目前,肌电生物反馈法的发展趋势是肌电生物反馈与功能性电刺激的结合,各种功能神经假体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55名本院伤骨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分成肌电生物反馈组和非肌电生物反馈组进行5周的康复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30次.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最大伸膝力量等的影响。实验仪器为日本产BF 205型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器.结果表明:下肢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经过正确的、利用器械的渐进抗阻康复训练,均取得很好的康复效果,但在患膝关节活动度、患膝伸肌力量增长上,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的渐进抗阻康复训练优于非肌电生物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共选取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吞咽训练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2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洼田饮水试验评级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1.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于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 下肢骨折膝关节固定拆除后患者 42例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均接受包括膝关节功能持续牵引等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并在牵引中接受肌电生物反馈 ,训练股四头肌放松。结果 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治疗前及治疗半月后无显著差异 ,治疗 1个月和 2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患者掌握股四头肌放松技术 ,简便易行 ,可以增加膝关节功能持续牵引的疗效 ,有利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价摄食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FOIS评分均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较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提高更明显(P=0.032);综合训练组比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治疗后提高更明显(P=0.044,P=0.000)。结论:对于脑卒中后的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深层咽肌神经刺激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优于单独进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或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给予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0.0%),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基于力量和技能训练生物反馈(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咽喉上升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咽喉上升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器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联合组则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仪的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X光荧光透视检查(VFSS)检查,并采用VFSS量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分别为(5.85±0.88)分、(35.45±1.90)分和(4.1±1.10)分,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和咽喉上升组治疗后(P<0.05),而咽喉上升组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亦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给予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肌力测定仪评定踝关节背伸肌力;表面肌电分析仪处理表面肌电信号,记录最大踝关节背屈时,胫骨前肌等长收缩状态下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记录行走时的步态参数,主要评定指标:步速、患侧支撑相百分比、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结果:通过8周的康复训练,3组患者的肌力、步态及胫骨前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C组(P0.05),A、C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  相似文献   

17.
焦泽玉  李雯  闫凤  毕立杰  袁方  江文 《中国康复》2018,33(6):490-492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急性期重症脑梗死患者下肢肌肉容积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0例和肌电生物反馈组18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脑梗死疾病的规范化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与外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进行人体学下肢周径测量。结果:治疗7d后,2组患者大腿周径减少值肌电生物反馈组明显小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能有效防止骨骼肌容积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将25名半月板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线及对照组,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训练,训练前后均进行股四头肌的肌电水平、患肢负重及股四头肌徒手肌力测定。结果表明:训练后股四头肌的肌电增加增度肌电生物反馈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在患肢负重能力方面,两组对比,反馈治疗组明显成于对照组(P<0.01);训练前后的肌力测定显示;反馈治疗组训练后股四头肌肌力达到V组的百分率是64.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截肢患者肌电假手生物反馈训练的最佳方法及其效果评定。方法  14例上肢截肢者 ,共 16只肌电假手 ;男 11例 ,女 3例 ;年龄 (2 5± 8.69)岁 ;右侧截肢 11例 ,左侧截肢 1例 ,双侧截肢 2例。肌电假手生物反馈训练分为 :基础电信号训练、视觉反馈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时间为 4~ 6周。结果  16只肌电假手均能按照截肢者的意愿实现开手 /闭手及旋腕动作 ,完成穿衣、洗漱、进餐、写字等日常功能。结论 欲使肌电假手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 ,其训练有 2个关键 :一是寻找残肢肌肉的最强肌电信号 ;二是不断强化生物反馈过程 ,使视觉和肌电假手的动作协调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