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为建立合理有效的老年人健康体检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样法对赣州市宁都县79例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和健康知识认知;健康体检态度和行为.结果: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29.11%是空巢老人;大部分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识薄弱,生病后就医意识较差,86.07%的人不明确健康的含义;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差和体检意识差的原因有: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条件差、空巢老人、医疗卫生水平较落后、健康教育工作未落实、交通和行动不便等.结论:宁都县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水平和体检意识有待提高,政府各部门还应加大体检政策宣传力度、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改善老年人体检服务和就医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市老年人的口腔疾病患病现状。方法对473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对农村和城镇老人口腔患病状况和口腔健康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城镇老年人龋齿、牙结石、楔形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发病率显著低于农村老年人(P〈O.05);城镇老人的每天刷牙、常吃甜点和糖果、使用含氟牙膏、有饭后漱口习惯、定期去做口腔检查等行为明显好于农村老人(P〈0.05)。结论加强对农村老人口腔健康宣教,促进其养成口腔健康行为习惯,提高其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滨州市农村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探索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居家老人的健康促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为研究工具,对滨州市农村地区46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滨州市农村居家老年人健康状况不是很理想,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肌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6个维度均低于常模得分,P<0.05;而活力(VT)和心理卫生(MH) 2个维度高于常模,P<0.05。滨州市农村居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8个维度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月收入等有关,P<0.05。结论 滨州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不是很理想,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本地区老年人的实际状况给予合理的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四川省某市农村地区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利用该市农村地区2015年居民家庭健康入户调查数据,选取7 28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家庭和个体)分析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率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以与老伴居住为主(57.0%),其次为独居(15.4%)。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独居老人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8.0%和70.0%。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家庭水平存在聚集性,家庭水平的居住方式和经济条件,个体水平的年龄、抑郁、吸烟、饮酒、锻炼是影响老年人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与其他居住方式老人相比,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更差。家庭经济条件、年龄、抑郁、吸烟、饮酒、日常锻炼与老年人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社区健康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农村老人家庭820户,对符合选取条件的588名健康老年人,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总分为(32.48±6.34)分,低于国内常模(P<0.01)。女性、高龄、低文化、无配偶、无子女、独居、亲子关系差、经济收入低、有慢性病、生活能力差、认知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社会支持较低(P<0.05)。生活能力、家庭因素、经济收入及性格特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魏晓云  谭小林  李远 《重庆医学》2013,42(8):915-916,919
目的 探讨重庆市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在重庆市石柱县、璧山县随机抽取32个村民小组为调查点,以农村村民小组为抽样单位,以60~89岁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90项自评清单,SCL-90)作为评定工具,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女性SCL-90评分高于男性(P<0.05).70岁以上老人的强迫因子评分高于60~69岁的老人(P<0.05).农村家庭养老的老人SCL-90阳性检出率高于农村机构养老的老人(P<0.05).结论 养老方式和对健康的评价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了解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城乡、居住状况老年人焦虑、抑郁水平的差异;了解不同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的老年人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SAS、GDS、SCSQ、LSIA量表,采用分层及方便抽样方式对绍兴市80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轻度及以上焦虑的老年人占29.56%,有轻度及以上抑郁老年人的占45.66%;独居或养老院老人焦虑水平高(P<0.05);女性、文化程度低、农村、独居老人抑郁水平高(P<0.01);健康老人焦虑、抑郁水平低于患病老人,积极应对、生活满意度高于患病老人(P<0.01);健康与焦虑老人在抑郁、消极应对、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与抑郁老人在焦虑、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绍兴市老年人群中焦虑、抑郁问题突出;性别、文化程度、城乡、居住状况是影响老人焦虑、抑郁的因素;健康状况、情绪状态是影响老年人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滨州市农村居家老人的护理需求,进一步探索影响老年人护理需求的相关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居家老人的照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滨州市 465 名农村居家老人的护理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滨州市农村居家老人自理能力较好,不同年龄组老年人自理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需求中主要的是测量血压、健康讲座与咨询、静脉注射。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收入水平、医保类型、自理能力以及社会支持情况对护理需求存在差异。结论 滨州市农村居家老年人有护理服务需求者比例较高,收入偏低,政府应针对居家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建立合适的护理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及劳动供给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提高劳动供给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的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数据,建立生命质量指标,使用PSM-DID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劳动供给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显著增加了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和非农业劳动参与(P<0.01)。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非农业劳动参与和农业收入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其占比分别为11.47%和12.77%。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好地改善了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供给,对生产活动产生了正向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医疗制度的保障范围及水平,与我国人口疾病谱的趋势相适应,增强农村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南省侗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侗族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用SF-36量表对湖南省农村地区60周岁及其以上的侗族老年人1727名进行生命质量测评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农村侗族老年人生理健康方面加权平均分为(60.25±16.99),心理健康加权平均分为(59.32±10.88)。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慢性疾病和月收入影响农村侗族老人生命质量。结论农村侗族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不容乐观,应重视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加强慢性病防治,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淮安市农村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冈素,为进一步完善老年医保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小营村的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为64.4%,家人仍然是老人患病主要照顾者.老年人就医最大困难是医疗费用问题,最希望得到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和医生出诊的服务.结论:农村老年人主要因经济困难影响就医行为.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老年病人报销比例,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医院建设,加强培养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医、技、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研究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日常生活功能的受损情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为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调查安徽省部分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口的患病情况及其日常生活功能,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老人日常生活功能(ADL)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婚姻状况、患病数量和吸烟习惯等是老人ADL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锻炼身体、月均收入和一般健康保健知识是ADL损害的保护因素。此外,不同的患病种类对老人的ADL功能影响差异较大。结论:目前老年人的ADL功能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很多,寻找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口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及相关知识知晓现状,为探索老年人健康的社区干预和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海口市农村地区1 973名老年人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并汇总分析。结果海口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为81.7%,73.2%老人与子女同住,62.0%老人生活能自理;吸烟率为10.7%,饮酒率为9.4%,经常锻炼率为48.6%,自觉口味偏咸率为9.2%;慢性病总患病率为54.2%,男女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岁及以上患病率最高,为64.2%;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整体知晓率为46.1%,知晓率较高的条目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因素"(72.8%)和"高血压诊断标准"(54.2%),"吸烟有关疾病"条目的知晓率最低(11.9%);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医护人员(70.2%)和社区健康教育(24.4%)。结论海口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应积极探索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新模式,为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和卫生服务进行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39名农村留守老人和139名非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卫生服务进行了研究。结果:在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上还需提高,同时对卫生服务了解欠缺并且不会利用卫生服务。结论: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让农村留守老年人更多、更好的了解和利用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明显,老年人健康问题也成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城乡老年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我们对所管辖区域内7旬以上老人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寻求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蔡晓娜  朱庆 《海南医学》2016,(21):3569-3571
目的:分析海口市老年人健康管理现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于2016年1月对海口市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的12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和服务能力进行调查,以健康管理率、健康体检规范率为指标,分析评价管理质量。结果被调查的海口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的283名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占14.1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51.9%;初级及以下职称占51.2%,无职称占31.8%;14家单位无老年人健康管理体检辅助项目检查能力。海口市2015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54.39%、健康体检规范率为84.54%。城区健康管理率为51.56%、规范管理率为80.55%;农村地区健康管理率为61.57%、规范管理率为90.87%,城区与农村地区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6.78、1464.62,P<0.05)。结论海口市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项目管理质量不高,农村好于城区。应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4月,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共收集河北省1 500名农村老年人的资料,主要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R)进行现场调查,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现状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为(97.12±17.44)分,营养维度条目在6个维度中得分最高,体育运动维度条目的得分最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受年龄、子女数量、文化程度、每月收入、居住情况、是否有卫生机构及患慢性病种类的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一般水平,应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家庭和老年人共同参与的作用,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南通城区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定点的4个社区,110名80岁以上的老人问卷调查。分析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高龄老人有26.2%愿意建立社区健康档案;25.3%的老人愿意医务人员上门服务;14.5%的老人愿意在生病出院后,在家中继续接受医疗康复服务;21.7%的老人愿意在社区接受健康教育;32.6%的老人愿意在社区定期进行体检。11.8%的老人选择热线电话健康咨询服务;9.1%的老人愿意接受居家护理服务;67.3%的老人选择在家中养老。结论:城区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还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对目前养老方式的满意度及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方法采取偶遇抽样调查,对四川省不同地方的73名老人进行深入访谈,再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大部分老人对自己现在的养老现状比较满意,仅有个别老人不满意,其原因是子女无暇照顾自己或者子女还有各自的问题没有解决。73名老人中,25名老人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43名不愿意去,5名不确定。结论农村养老中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这与传统的孝养观念、养老院本身的不完善以及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农村老人对目前的养老状态表示满意;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改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残疾问题不仅影响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预测其在失能状况方面可能也存在差异。目的 研究我国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失能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把握老年人养老需求、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可鉴之据。方法 2017年10月,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追访调查数据中,选取≥60岁的空巢老人2 023人和非空巢老人2 141人,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失能判定。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失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大多配偶健在、喜饮酒、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且分布在东/中部、城镇地区(P<0.05)。空巢老人总失能率为8.1%,非空巢老人为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沮丧)是空巢和非空巢老人失能的共同影响因素(P<0.05),睡眠障碍和饮酒情况是空巢老人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慢性病患病种数则是非空巢老人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失能率无差异,但影响因素却不尽相同。在对老年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同时,还应针对其是否空巢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