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于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其中尽可能以近10年内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结果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使用该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大多数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分析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融合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组(非融合组)与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并融合组f融合组),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两组术后1周、3个月、1年、固定物取岛1年后Cobb角变化与伤椎高度压缩百分比。结果非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0.45)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79.3±45.8)mL,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3±0.46)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08.2±55.4)mL,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1。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复查x光片,在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与Cobb角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与固定物取出1年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脊柱融合术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无必然的联系,建议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同时进行植骨融合的方式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探讨其治疗优势。方法抽选3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并作术后随访2年,统计其神经恢复等级。结果术后既无死亡病例,也无全瘫患者,随访中发现有螺钉松动者4例,有断钉、断杆现象者3例;神经功能A级中未得到恢复者有4例,其余B-E级都得到了1~3级的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能大大提高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联合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水平、疗效、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前高压缩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提高手术总有效率和伤椎前高压缩比,以及缩小Cobb角,优于单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08年6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且资料完整者78例,按Denis分型为A型8例,B型38例,C型12例,D型7例,E型13例.影像学测量伤椎楔变指数(IVW)和后凸Cobb角.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2年,伤椎楔变指数(IVW)术前为0.61,术后为0.92,末次随访为0.89;Cobb角术前为21.10,术后为6.30,末次随访为7.00.术后1年随访时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具有许多优点,效果满意,但手术适应证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融合治疗A3.1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间38例胸腰段A3.1型骨折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上或下终板骨折相邻节段后外侧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1年后拆除内固定,对手术疗效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平均2年。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6°,术后5°,椎体前高术前平均丢失48%,术后恢复到94%。随访无椎体前高及后凸矫正角度丢失,38例神经功能2例A级除外,其余均有Frankel(2~3)级改善。[结论]该术式减少了融合节段,简单、安全、合理、疗效好,最大限度保留了脊柱的运动节段,减少了邻椎病,符合现代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30位患者,并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在手术以前、手术以后的第2周以及手术以后的第6个月采取X线片的检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在手术以后的第2周以及第6个月,与手术以前进行对比,在Cobbs角方面,降低的比较明显;与手术之前进行对比,在受伤椎体前缘的高度方面,升高的比较明显,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期间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有效,能使临床治疗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不容易发生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进步,骨折发生率随之增高,尤其是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明显增多,约占脊柱骨折发生数的90%[1]。胸腰椎骨折脱位是脊柱损伤中稳定性最差的一种,因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常常兼有前柱、中柱和后柱的破坏,治疗起来相对来说较困难。现将我们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22例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诊治的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对其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观察椎体复位,植骨融合,以及是否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情况。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结果随访1a,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51.4%)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都明显升高,分别达到98.1%和96.0%,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Gobbs角(26.1°)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明显降低,分别为46°和5.3°,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切口感染、深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型脊柱胸腰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1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均于伤后1周内在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减压、后方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s角、椎管截面积、脊柱序列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个月-3年,平均20.3个月.伤椎平均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19.2%、75.6%、30.5°、术后91.5%、97.3%、6.3°;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48.5%,术后93.4%;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胸腰段脊柱结核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路内固定术与后路内固定术对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病患进行临床治疗,按照患者病情严重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其中A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组内病患例数为18例,而B组则采用1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A组根据累及椎体情况分为A1组(累及单个椎体)、A2组(累及多个椎体);B组根据累及椎体情况分为B1组(累及单个椎体)、B 2组(累及多个椎体),对2种治疗方法实施过程中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矫形率进行对比,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结果:A2组与B2组在手术时长以及出血量的比较中未出现差异性,然而A2组的并发症情况要相对严重。 A1组相较于B1组而言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明显要低。结论: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性,其中采用1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对累及单个椎体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最佳,而应用1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累及多个椎体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松质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植骨方式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后疼痛情况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 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并且术后疼痛情况明显缓解(P <0.01),但术后15个月时因内固定物已取出,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从而再次引发腰背痛。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伤椎椎板融合增加了伤椎后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但内固定取出后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导致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临床应考虑多种植骨方式结合来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方式予以治疗。手术后随访6~3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术后整体情况以及受伤椎体Cobb角与各部位压缩率术前术后的对比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手术平均出血量450mL;平均时间79.8min;术后未出现神经根部疼痛明显,症状加重,以及椎骨高度减少,螺钉断裂患者;出现3例螺钉松动患者,2例连接杆松动患者,1例定位错误患者。另外,手术后Cobb角较手术前变化明显,椎体畸形度得到很好的矫正;手术后椎体的前后缘以及中央部位较手术前均出现了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随访,在第12个月、36个月Cobb角与椎体各部位未再出现明显变化。此外,ASIA对神经功能的评定中,A、B、C、D级的26例患者中,15例的级别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明显,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报道脊柱短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板减压 椎弓根内固定,其中2例手术Steffee钢板螺钉系统,12例采用Dick钉内固定装置,2例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所有病例固定牢靠。结论:脊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型骨折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 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Cobbs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值。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前后Cobbs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够提高脊柱重建的稳定性,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