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二聚体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20例。常规组予以抗炎止痛、功能锻炼等对症处理,西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利伐沙班抗凝,中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3组病例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术后连续4 d西药组与中药组D-二聚体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西药组和中药组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明显降低术后D-二聚体指标,对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抗凝效果与西药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因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方 法 自2010年1月~2015年3月,将收治的189例因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分为抗凝组和未抗凝组,其中抗凝组患者入院后即行皮下注射低 分子肝素抗凝处理,未抗凝组患者术前未行药物抗凝处理,两组病例术后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处理.手术前1天及术后Wells评分>2分者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 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结果 抗凝组术前DVT的发生率1.6% ,未抗凝组术前DVT 的发生率2.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抗凝组术后 DVT的发生率3.2% ,未抗凝组术后DVT的发生率5.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因股骨颈骨折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低分 子肝素不能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发生DVT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桃红四物汤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晓伟 《吉林医学》2010,31(16):2421-242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桃红四物汤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21例,术后予以桃红四物汤预防DVT的发生;西药对照组21例,术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观察比较两组病例术后出血情况与术后DVT的发病情况。结果:术后DVT的发生率治疗组为11.71%,对照组为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出血量,中药治疗组小于西药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桃红四物汤防治TKR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钙近似的疗效,且能获得更少的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结合物理疗法梯度压力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VFP)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THA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口服桃红四物汤结合梯度压力弹力袜和VFP治疗,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口服利伐沙班治疗,治疗周期为35 d。观察2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和下肢肿胀情况,以及术后1 d、12 d、24 d及35 d的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术后12 d,治疗组DVT疑似诊断为10例,对照组为11例;术后2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组中无DVT确诊病例,对照组DVT确诊1例。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 d、24 d和35 d,2组患者的患侧下肢肿胀程度均比术后1 d明显好转,下肢肿胀阳性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个观察时间点,2组患者患侧下肢肿胀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 d、24 d和35 d,2组患者的DDi和FIB水平较术后1 d明显降低(P0.05),APTT和PT较术后1 d明显延长(P0.05);但术后各个观察时间点,2组患者的DDi、FIB、APTT和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结合物理疗法梯度压力弹力袜和VFP能有效地预防THA术后患者的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315例325髋;全膝关节置换(TKA)24例31膝。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检测凝血纤溶情况,术后1、3、5 d监测D-二聚体(D-D)。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19例DVT(25侧肢体),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6例,周围型13例。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D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1天和第3天甚至更长时间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出现肺栓塞情况。结论:对高危老年病人应做到术前充分评估,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的发生安全有效,D-二聚体可作为老年DVT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 对12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第1、7、14、21天凝血指标(D-二聚体)监测,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共有10例发生了下肢DVT,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8例。结论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DVT形成的一种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普通肝素对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67例行内固定术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均为Tile分型C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对照组(n=33)。研究组术中静脉滴注普通肝素;对照组术中按常规处理,未静脉滴注普通肝素。术后1、3、5、7d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双下肢深静脉有无血栓形成检测,评估术后7天下肢DVT发生率;并检测术后1、3、5、7d血浆D-二聚体浓度;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7d下肢DVT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4,11/33,P<0.05)。术后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d血浆D-二聚体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术中应用肝素可以降低术后7d下肢DVT发生率,降低术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 069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534例和对照组5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干预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为1.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08‰,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33)。两组患者手术前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33,P=0.093),手术后干预组较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2,P=0.011)。两组产妇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17,P<0.001)。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妇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患者作为DVT组,选择同时期住院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8例患者作为非DVT组。观察比较2组入院当天、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4天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水平,确定凝血功能指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 2组凝血功能指标检查结果显示,入院当天和手术后第1天D-二聚体、手术后第1天PT、出院前1天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指标对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手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变化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病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47例THA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病人身高、体质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接受输血量、术前及术后HCT和Hb值,应用GROSS方程计算红细胞的容量,推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 47例病人平均身高1.63m;平均体质量62.12kg;显性失血量200~600mL,平均400mL;男女两组病人术后HCT及Hb值较术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1~92.14,P<0.01);TH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平均(550.00±10.32)mL,男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THA隐性失血量较大,老年病人术后应重视隐性失血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患肢肿胀和血小板、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 术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 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肢肿胀程度、血小板活性化、血浆D-二聚体、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DVT发生率。结 果术后3d、术后7 d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均较术前、术后1 d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3 d、术后7 d观察组患者患肢 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血小板活化指标GP IIb/IIIa与GMP-140均较术后1 d显著 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后1 d显著降低 (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有效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降低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机体高凝状态, 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纤溶系统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虹  陈川  贾劲  周静  韩帅  廖娟  王霞 《血栓与止血学》2007,13(5):218-220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抗纤维蛋白溶解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用药的监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7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抗纤溶药物的使用被随机分为2组,即6-氨基己酸组(39例)和抑肽酶组(40例)。为观察患者围术期机体纤溶系统的变化,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主动脉开放后、手术后72h三个时间点外周血中D-二聚体、α2-抗纤溶酶水平。结果(1)横向比较:术前6-氨基己酸组与抑肽酶组血浆中D-二聚体与α2-抗纤溶酶水平(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主动脉开放后两组D-二聚体与α2-抗纤溶酶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2h两组D-二聚体与α2-抗纤溶酶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纵向比较:6-氨基己酸组和抑肽酶组(组内)术前与术后D-二聚体与α2-抗纤溶酶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前与术中、术中与术后72hD-二聚体与α2-抗纤溶酶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术中与术后72hD-二聚体和α2-抗纤溶酶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可见其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一变化提示围手术期机体纤溶系统存在明显改变,因此应在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其变化。(2)横向比较6-氨基己酸组与抑肽酶组纤溶指标,术中主动脉开放后D-二聚体与α2-抗纤溶酶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术后72h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抗纤溶治疗方式对手术过程中机体纤溶系统的影响是有差别的,而对术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DVT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0 d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以及血浆D-二聚体(plasma D-two polymer,D-Dimer)进行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肿胀程度通过测量大腿、小腿的周径差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0.00%、10.00%、15.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22.50%、3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0 d血红蛋白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D-Dime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0 d治疗组血小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0 d大腿、小腿周径差以及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采用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相对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更能降低DVT的发生率,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紧扣病机,西医治疗发挥抗凝血作用,能促进手术后血红蛋白恢复,减轻肿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