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在加强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应用效果,探讨促进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科学化管理。方法:临床药师探寻佐证证据,逐步实施两轮PDCA循环管理以进行阶段性改进,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比例、品种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等指标合理率,评价实施效果。结果:经过两轮干预后,有效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合理率。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合理率自32.45%提高至82.53%(P<0.05),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合理率自65.62%提高至94.13%(P <0.05),预防用药剂量合理率自84.38%提高至96.99%(P<0.05),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自48.43%提高至94.88%(P <0.05),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自50%提高至85.84%(P<0.05),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比例、术中抗菌药物追加给药合理率均无明显改变(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干预前2013年1-6月和药师参与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手术病历,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其选药、给药时机、疗程、给药剂量等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骨伤科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至2012年骨伤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调查数据,对比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用药合理性,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临床药师参与骨伤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明显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医师选药失当、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3~8月100份出院病历(非干预组)及2013年3~8月100份出院病历(干预组),对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非干预组的药物选择合理率、有指征使用率、用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均显著低于干预组(P<0.05),非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干预组(P<0.0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政策落实有力,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合理率升高、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降低、用药时机和用药疗程合理率显著升高,联合用药情况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在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1年1-12月和2015年1-12月我院普外科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药物品种选择、首次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5.5%下降到整治后的28.6%,使用强度由86.51DDD下降至46.72 DDD,首次给药时机在术前0.5-2h使用比例由21.3%提高至98.5%,用药疗程不超24h的比例由7.6%提高至85.3%,药物品种选择、联合用药和更换品种的合理性等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降低了我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例,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杨思芸 《西部医学》2016,28(10):1455-1458
目的探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药师干预前医院2012年6~8月符合条件的1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资料与药师干预后2013年6~8月的1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资料,对两次调查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品种选择、给药时机、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评价及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的100例患者全部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率为100.00%;术前0.5~2小时开始用药者78例(占78.00%),术前2~24小时开始用药者14例(占14.00%),术后开始用药者8例(占8.00%),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的用药疗程合理为8例(占8.00%),平均抗菌药物总费用为934.70元,平均住院总费用为7083.10元,人均住院时间为295.20小时;干预后100例患者中有16例(占16.00%)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2小时开始用药者100例(占100.00%),术后无患者用药,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的用药疗程合理为100例(占100.00%),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为2.00元,平均住院费用为4671.40元,人均住院时间为162.20小时,感染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师干预可使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分级管理、用药疗程更加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杭菌药物的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年9—12月,干预后2013年1—3月普外科外科手术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结果干预后普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等方面有了比较大地改善(P〈0.05)。结论临床药师可以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钟晓  肖丽华  汪东篱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96-1498
目的 比较干预前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积极干预对规范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3个月的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共521份,调查干预前后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合理率、选药时机合理率、选药品种合理率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3.9%降至干预后的19.0%(x2=219.9,P<0.01),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1.6%上升至干预后的87.2%(x2=4.980,P=0.026),疗程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6.6%上升至干预后的48.9%(x2=9.158,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杜绝了联合用药现象,但用药时机合理率有所降低,仍有待改善.结论 加强对医生规范用药的宣传与培训、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控制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方法选取临床药师干预前的2011年6-9月I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124份,干预后的2011年12月-2012年3月I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130份,对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术前用药时间及术后24 h停药时间等指标,分别由干预前的87.10%、5.56%、5.56%、25.92%,提高到干预后的28.46%、94.59%、97.30%、81.08%(P〈0.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干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促进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以前,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在我院非常严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高达100%,给药周期从患者入院用至出院为止。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12月我院决定开始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开展整治工作,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本文以腹外疝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作分析对比,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探讨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参与骨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5年12月(干预前)和2016年4月(干预后)出院的骨科清洁切口手术的所有病例,将临床药师干预前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管理后(干预后),骨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药物品种选择和给药时机方面有所改变(P<0.01),用药疗程较干预前明显缩短(P<0.01);干预后病人人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临床药师对骨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降低病人抗菌药物费用,规范医院合理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权兰萍 《甘肃医药》2014,(6):459-461
目的:考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山丹县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干预前(2011年1-12月)和干预后(2013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各300份,比较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干预后,抗菌药使用率由100%下降至11.33%;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等趋向合理。结论:综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合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采样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对照组)住院患者中288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现状进行监测,与2016年1-12月第1轮PDCA循环干预后(实验1组)722例和2017年1-12月第2轮PDCA循环干预后(实验2组)786例Ⅰ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3.9%下降为46.3%和29.6%;时机(0.5~1h用药)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品种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8.3%、18.8%、48.3%提升到82.5%、32.3%、80.9%和93.5%、47.3%、100%;品种选择从干预前的6类12种减少到干预后的2类5种和3种,且干预后显著增加了选用头孢第一、二代的比例,选用林可酰胺类的比例显著下降;24h和48h使用率提高至47.3%和33.3%,且72h使用率由56.6%下降至27.7%和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的用药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调取本院干预前、后的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其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经过药学部的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预防给药时机在0.5~1 h内的例数明显增多,预防用药总时间<24 h的比例有所上升,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的7种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选择正确率明显增加。[结论]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方面的宣教、整治措施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王华 《海南医学》2013,24(21):3242-3243
目的 探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乳腺、腹外疝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5月(整治前)和2012年1~5月(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26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机、疗程等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整治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100%降至13.11%,术前0.5~2 h首次给药率由55.38%升至75.00%,预防用药1d的比例由整治前的33.85%上升至整治后的75.00%.结论 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监测-培训-计划(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研究,调研我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我院2011年1~6月I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100份作为对照组和2012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100份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时机、住院药费、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等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MTP模式实施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8%,联合用药比例由49%降至5%,品种选择合理率由30%升至90%,用药疗程合理率由15%升至89%;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下降,平均抗菌药费用降低.结论 采用MTP模式干预的方法能显著提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降低药物费用,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院围手术期病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合理性.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480例病例中,无发生切口感染,全部为I期愈合.I类切口276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0.9%,联合用药率为20.3%.Ⅱ类切口204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联合用药率为73.0%.二者在选药评价、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评价及药效学指标的评价均基本合理.结论 我院囤手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应坚持严格执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抗茵药物使用原则,以纠正个别不当之处如用药时机、选药品种、联合用药、疗程等,持续提高我院合理应用抗茵药物的水平. 者的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480例病例中,无发生切口感染,全部为I期愈合.I类切口276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0.9%,联合用药率为20.3%.Ⅱ类切口204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联合用药率为73.0%.二者在选药评价、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评价及药效学指标的评价均基本合理.结论 我院囤手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应坚持严格执行 范的围手术期抗茵药物使用原则,以纠正个别不当之处如用药时机、选药品种、联合用药、疗程等,持续提高我院合理应用抗茵药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秦树森  覃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50-51,54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甲状腺、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三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12月归档病历120例,进行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结果 120例Ⅰ类切口手术无继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6%,合格率为86.7%。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在选药、用药时机方面都比较合理。结论医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现状,为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6月出院病例中所有的Ⅰ类切口手术共794例为调查对象,其中乳腺手术286例,妇科手术508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填写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和Ⅰ类切口感染病例调查表,制定评价标准,对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及得出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关系。结果: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的一系列措施,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20.65%,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达94.64%,给药时机合理率为63.69%,用药疗程合理率为23.21%。Ⅰ类切口手术使用抗菌药物与切口感染无关联。结论:参照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妇幼保健院在Ⅰ、Ⅱ类切口类别的区分上应作适当调整,在给药时机和用药疗程的把握上还需进一步规范。感染管理科将协同相关科室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敦促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循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这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普外科、眼科及骨科行甲状腺、乳腺、腹外疝、白内障、翼状胬肉和骨折内固定装置等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干预前组(即对照组402份)和干预组(实验组1 996份),进行目标监测,多部门、多专业联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 996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中使用抗菌药834例,使用率41.78%;用药频次前三位的是:五水头孢唑啉410例(52.03%)、头孢呋辛254例(32.23%)、头孢替安18例(2.28%);单一用药829例(99.4%),二联用药5例(0.60%);术前0.5~2.0 h给药640例,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76.74%;疗程合理615例,用药疗程合理率73.74%。结论围术期用药日趋合理,多科室联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安全、有效,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选用性价比高的抗菌药物,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