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治未病”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内经》全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消极地)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这就好象一个国家,不要等出了乱子才去平定,而是在没有动乱之前就防止乱的发生的道理一样.如果病形成后,再服药治疗,动乱已起才会治理,这就好象口渴了才去挖  相似文献   

3.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其基础上,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展完善,至今仍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深入整理,全面研究其理论思想、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其现代研究的主要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述针灸"治未病"。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含义,并对汉、唐、宋、明著名医家运用针灸"治未病"的思想作以阐述。结论: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是祖国医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人们的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事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针灸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述针灸"治未病"。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含义,并对汉、唐、宋、明著名医家运用针灸"治未病"的思想作以阐述。结论: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是祖国医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人们的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事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对此后世医家代有发展,如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叶天士认为“务必先安未受邪  相似文献   

9.
许尤佳“治未病”思想在小儿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护"3个方面,其"未病先防"即见病知源,认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根源在脾胃,窥见病之先兆,先期干预,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见微知著,注重小儿外感病,晓防变之机在于脾胃,可截断病进;"病后调护"即贵在"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探讨了祖国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以及"治未病"思想对小儿脑瘫康复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上工治未病”之说确实高明。聪明人应当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许多病,特别是致命性疾病,当其发生在人身上的时候,治疗已显得晚了一步。当晚期癌症在人身上已扩散的时候,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人,应当在头脑中树立“治未病”的理念,防患于未然,在疾病出现之前,先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强健自己的体魄,使疾病无法近身。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预防方面,主要针对健康及亚健康人群,预防疾病的发生,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体现在诊疗全过程,首先是提倡疾病的早期治疗,即所谓“上工治其萌芽”;康复养生方面,强调疾病治愈或缓解后,要继续综合辨治,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保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提出的“未治病”思想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5方面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健康还未患病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治未病”是我们的先贤为了生存在与外界环境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在200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蕴含着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被认为是中医至高境界的“治未病”,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医学理论基础和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全球医学讨论会上,专家们共同得出一条结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结论与中医的"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中医"治未病"之说在现存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17.
谈中医学“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治未病”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实,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系统的“治未病”思想。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皇帝内经》大声呼吁“治未病”,并且有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难经、仲景及后世医家发挥,该理论日趋完善。如今,该理论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三个理论层次。其应用也随时代不断变化,或被遗弃,或被改进而沿用至今;今人对该理论的运用技法较前更为丰富。随着国家对"治未病"的重视,其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李美娜  何滨  戴菲  徐芳云 《吉林医学》2009,30(24):3198-319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医学模式MH疾病治疗为主转向人的健康医学为主。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什么是“治未病”,为什么要治未病以及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从中分辨出什么是“上工”、“中工”及“下工”。强调养生的重要性,人们要防病于未然,医生要早期发现疾病并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