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在芬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3):33-33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治未病”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内经》全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消极地)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这就好象一个国家,不要等出了乱子才去平定,而是在没有动乱之前就防止乱的发生的道理一样.如果病形成后,再服药治疗,动乱已起才会治理,这就好象口渴了才去挖 相似文献
3.
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83)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其基础上,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展完善,至今仍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深入整理,全面研究其理论思想、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其现代研究的主要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任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86-287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述针灸"治未病"。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含义,并对汉、唐、宋、明著名医家运用针灸"治未病"的思想作以阐述。结论: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是祖国医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人们的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事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4)
“治未病”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对此后世医家代有发展,如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叶天士认为“务必先安未受邪 相似文献
9.
许尤佳“治未病”思想在小儿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护"3个方面,其"未病先防"即见病知源,认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根源在脾胃,窥见病之先兆,先期干预,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见微知著,注重小儿外感病,晓防变之机在于脾胃,可截断病进;"病后调护"即贵在"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曹林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25(6)
《内经》中提出的“未治病”思想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5方面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健康还未患病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治未病”是我们的先贤为了生存在与外界环境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在200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蕴含着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被认为是中医至高境界的“治未病”,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医学理论基础和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