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 对139例确诊为外部性脑积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征象: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5~11 mm)139例(100%);前纵裂池间隙增宽(6~15 mm)139例(100%);外侧裂池间隙增宽(7~14 mm)105例(75.5%);基底池轻度扩大40例(28.8%);脑室轻度扩大45例(32.4%);额顶叶脑沟增宽,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59例(42.4%).彩超征象:CT与彩超同时检查35例患儿中,蛛网膜下腔深度增大(4~10 mm)35例(100%);间裂测值增宽(5~13 mm)35例(100%);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大10例(28.6%).结论 CT检查在外部性脑积水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彩超因具有灵敏、可靠、无创、无射线、价廉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适合外部性脑积水观察与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2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宽度5~11mm;32例纵裂池前部增宽,宽度7~12mm;26例双侧裂池增宽;12例鞍上池扩大;8例环池轻度增宽;15例脑室轻度扩大;22例额顶叶脑沟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结论 CT检查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2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宽度5~11mm;32例纵裂池前部增宽,宽度7~12mm;26例双侧裂池增宽;12例鞍上池扩大;8例环池轻度增宽;15例脑室轻度扩大;22例额顶叶脑沟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结论 CT检查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韦寅  李瑞雄 《微创医学》2009,4(3):240-241
目的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HE)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48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结果 双侧额部及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6~10 mm)48例,纵裂前部增宽(8~14 mm)48例,双侧裂池增宽36例(8~14 mm),鞍上池轻度扩大18例,脑室轻度扩大14例,额顶叶脑沟增宽,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42例.结论 CT检查在外部性脑积水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因不明的小儿外部性脑积水CT表现及跟踪变化,并对脑萎缩及硬膜下积液进行鉴别诊断.结果:50例外部性脑积水的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增宽,以双额顶及大脑前纵裂为明显100%.双侧裂池增宽者43例(86%).额顶叶脑沟增宽加深13例(26%).脑基底池增宽8例(16%).脑室轻度扩大4例(8%).1岁CT随访,50例患儿有45例外部性脑积水消失,5例外部性脑积水明显减少.外部性脑积水属于交通性脑积水的范畴,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结论:小儿发育期脑外间隙在1岁内变化较大,此时颅骨与脑发育不平衡,脑外间隙较宽,它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1岁时逐渐达到平衡状态.1岁以内蛛网膜下腔>8mm,1岁时>4mm为扩大,外部性脑积水是一种暂时性病理变化,暂时性的交通性脑积水,囟门闭合后自然愈合,且无后遗症改变,CT检查与随访观察对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跟踪观察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病因不明的小儿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跟踪变化。结果 双侧额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者18例(100%),双侧裂池增宽者18例(100%),额顶区脑沟增宽加深者16例(88.89%),前纵裂池增宽者18例(100%),脑基底池扩大者14例(77.78%),脑室轻度扩大者3例(16.67%)。1岁时CT复查,18例(100%)均出现外部性脑积水战少。2岁6个月时再次复查CT平扫,18例中15例(83.33%)外部性脑积水消失,另外3例(16.66%)外部性脑积水进一步减少。结论 CT检查及跟踪观察对于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特征及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随访情况。结果EH的CT特征为两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5 mm,边缘呈"花瓣样",纵裂前部增宽≥7 mm,纵裂后部不宽;严重者可伴双侧侧裂池增宽及鞍上池增大,脑室不大或轻度增大。结论CT检查对EH的诊断及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评价CT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近年来在我院经CT检查确诊为外部性脑积水的28例婴儿患者.结果:28例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均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增宽,4例伴有颞叶蛛网膜下腔增宽;5例伴有脑室轻度扩大,以双侧侧脑室前角扩大明显;15例额顶部脑沟增宽增深.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外部性脑积水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即EH)的颅脑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颅脑CT扫描对于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探究临床资料完善的28例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全部外部性脑积水的患儿都有前纵裂池和额顶部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增宽,大部分大于6mm,最宽的达到10mm。结论:通过颅脑CT扫描检查并且结合临床表现特征就可以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做出较准确的诊断,CT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良平 《中华医护杂志》2007,4(2):125-125,124
目的 通过对37例经CT检查证实为外部性脑积水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方法 收集本院2002年8月-2004年8月期间收治的经CT检查证实为外部脑积水的37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作CT轴位扫描,层厚层距10mm,部分病例加扫5mm层厚,均为平扫。结果 37例患儿主要CT表现为:双侧额部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或不对称增宽,同时伴有大脑纵裂前部增宽,范围5.2—12.4mm和3.8—7.9mm,额顶部脑沟增宽增深,部分外侧裂池稍增宽、基底池扩大,部分环池、鞍上池扩大,伴或不伴脑室轻度扩大,以双侧侧脑室前角多见;其中4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结论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CT所见,可以确诊外部性脑积水,其中头颅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EH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双侧额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或不对称增宽(≥5mm)54例,纵裂前部增宽(≥7mm)54例,双侧裂池增宽40例,基底池扩大44例,额顶叶脑沟增宽并加深49例。脑室轻度扩大11例。结论 CT检查对EH的临床诊断、病因分析、治疗及病程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的多排螺旋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病因、临床特征、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局限性增宽,是EH出现最早也是最具有特征的CT征象.结论 CT检查对婴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病因分析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安红俭  肖宗林 《当代医学》2011,17(11):75-76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岐山县医院1998~2009年30例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CT及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并与正常婴幼儿对照观察。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初诊年龄3~11个月,平均5~8个月。4例因前囟隆起,24例因头围偏大前来就诊,5例抽搐,4例呕吐,20例曾经患过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照组无异常表现。结果 30例患儿和对照组CT表现均有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增宽,患儿组更为明显。11例患儿经过治疗,19例未经治疗,6~9个月后复查头颅CT显示脑外积水消失,随访2~3年,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没有特异临床表现,部分患儿有前囟隆起、头围偏大、一过性无热惊厥,头颅CT是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加深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012年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的1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外部性脑积水39例,继发性74例;在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治愈41例,好转27例,9例转往上级医院,36例放弃治疗。结论外部性脑积水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大脑前部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者原因较多,治疗不及时则预后欠佳;应对其加深认识,临床工作中遇到不明原因反复抽搐或头围增大的患儿时应行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并追查原发病,以便积极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颅脑外伤可导致脑积水,以往文献报导多以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裂变浅变窄或消失为主要CT表现的梗阻性脑积水。对于以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增宽以及脑沟裂增宽加深为主要CT表现的外部性脑积水报告甚少,或误诊为脑萎缩。笔者报告21例小儿外伤性外部性脑积水,并对其发生机制、CT表现及与脑萎缩的鉴别诊断加以讨论。 1 材料和方法 1992年3月~1994年8月因颅脑外伤而行CT检查的小儿共447例,其中发现外部性脑积水21例(4.7%)。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7个月~13岁,平均6岁。车祸伤13例,摔、跌伤8例,伤后有昏迷史13例,耳鼻出血7例,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表现;抽搐8例,肢体运动障碍5例,走路不稳3例;眼底检查:8例均见眼底水肿,视乳头边缘模糊;11例腰空检查,脑脊  相似文献   

16.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70例经CT检查证实为外部性脑积水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收治的经CT检查证实为外部性脑积水的70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作CT轴位扫描,层厚层距10mm,部分病例加扫5mm层厚或行5mm回顾性图像重组。均为平扫。结果 170例患儿主要CT表现为:双侧额叶蛛网膜下腔对称或不对称增宽,范围4.8mm-12.5mm,平均8.65mm:同时伴有大脑纵裂前部增宽,范围5.1mm~7.5mm,平均6.3mm,额叶脑沟增宽增深,部分外侧裂池增宽、基底池扩大,部分环池、鞍上池扩大,伴或不伴脑室轻度扩大,以双侧侧脑室前角多见。结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外部性脑积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CT检查对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影像表现。方法:通过螺旋CT追踪检查60例误诊的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脑CT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首次全部误诊为局限性皮质脑萎缩,均有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增宽(≥5 mm),大脑半球叶间裂前部增宽(〉6 mm),前纵裂池增宽(〉7 mm),相应脑沟增宽、加深,鞍上池扩大,脑室系统正常;1岁时复查19例恢复正常,2岁时复查7例基本恢复正常,34例完全恢复正常,临床表现消失。结论:CT检查及追踪复查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有确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涛  王成胜 《当代医学》2009,15(24):89-89
目的对50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方法全部病例均作CT轴位平扫,层厚层距5mm。结果患儿主要CT表现为:双侧额叶蛛网膜下腔对称或不对称增宽,范围5 mm~14m m,平均95mm;同时伴有大脑纵裂前部增宽、额叶脑沟增宽增深,部分外侧裂池增宽、基底池扩大,部分环池、鞍上池扩大,伴或不伴脑室轻度扩大。结论CT检查对外部性脑积水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案,并分析导致外部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方法:对75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采用高压氧+脑活素+醋氮酰胺综合治疗,冲击治疗10天为1个疗程,间歇20天,共2~3个疗程,分析其致病因素,临床随访6个月~1年。结果:75例患儿经2—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40例后复查头颅CT正常,随访1年36例无发育障碍及神经系统异常。结论:外部脑积水产生的高危因素是围产期缺氧、窒息等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的因素。加强新生儿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防治是预防本病产生的重要环节,外部性脑积水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对31例脑外脑积水患儿脑CT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计论,认为脑外脑积水是以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及双侧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扩大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或不伴有脑底池、脑室的扩大。CT检查主要应与脑萎缩、硬膜下积液相鉴别。CT检查对脑外脑积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变与预后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