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绪龙 《热带医学杂志》2014,(3):339-341,37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康复措施,药物选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6个月。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斑块面积及内中膜厚度(IMT),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一定程度的面积减少、IMT变薄、CCAD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善(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除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60.87%,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6.98%、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或逆转作用,同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降低了近期复发率,可作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对照组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较治疗前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采取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 治疗前...  相似文献   

4.
龚家俊 《中外医疗》2013,32(1):133+135-133,13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对患者在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无显著性血脂变化(P〉0.05),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TM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异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也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脂代谢异常的作用,值得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6.
刘建华 《大家健康》2016,(11):175-175
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讨论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患者为(1.51±0.23)mm,观察组患者为(1.07±0.2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的减少,逐步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阿托伐他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日20mg,治疗6个月后,对治疗前后进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统计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数目。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间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数目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数目降低的数量要少于实验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蔡敏  马璟曦  罗春阳  彭雪梅 《重庆医学》2012,41(7):656-657,66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n=30)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n=30),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而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马璟曦  蔡敏 《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大小,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数量无变化,且治疗后IM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Tmax、Smax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无显著性(P>0.05),斑块数目未发生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高励 《四川医学》2010,31(2):194-19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回声性质、大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IMT分别为(0.914±0.069)和(1.1±0.141),12个月IMT分别为(0.829±0.076)和(1.114±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大小低于治疗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斑块的厚度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变薄,治疗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数量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隐定和缩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能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B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比较: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和氢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较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有更强的调脂作用和抗炎、抗血栓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闫伟  王有恒  冯军鹏  陈岚  林小娟 《吉林医学》2013,34(23):4698-46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69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HDL-C、HCY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对预防冠心病终点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艳娜 《当代医学》2016,(25):132-13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中治愈21例,显效1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中治愈5例,显效16例,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46.67%,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依次分别为(4.12±0.87)、(1.51±0.57)、(1.37±0.3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应的上述数据即(5.72±0.89)、(1.98±0.81)、(0.95±0.38);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99±0.75)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数据(3.72±0.78)(P<0.05)。结论氯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7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2例)和联合治疗组(75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