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脑血管疾病患者24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数据的比较及分析以归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在病情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确认患者脑血管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所有接受检查患者检查后均提示有脑动脉狭窄情况,程度不一。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清楚的掌握脑部病灶的具体情况,引导医生制定更加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滕云 《当代医学》2021,27(1):164-16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经造影技术确诊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的58例患者中,脑出血17例,占29.31%;颅内动脉瘤21例,占36.21%;脑梗死20例,占34.48%。20例脑梗死患者中,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18 mm,5例患者梗死病灶直径>18 mm。5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情况,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7例、22例、16例,具有颈内动脉狭窄3例。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可显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对不同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MRA方法对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经MRA证实脑梗塞52例,动静脉畸形(AVM)25例,动脉瘤14例,烟雾病5例.结论:在不同脑血管疾病中恰当而灵活地选择应用MRA不同成像技术,可以提高对各种脑血管疾病评价的准确性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主要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对老年不同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MRI和MRA方法对108例脑血管疾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经MRI诊断脑梗死84例,经MRA证实68例,占81%。动静脉畸形(AVM)15例,动脉瘤9例,均经MRA证实。结论在不同脑血管疾病中恰当而灵活地选择应用MRA不同成像技术,以提高对老年人各种脑血管疾病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在脑血管畸形 (AVM)的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对 15例患者进行分析 ,男 9例 ,女 6例 ,AVM位于 :右颞叶 3例 ,右额叶 6例 ,左额叶 4例 ,基底节和丘脑部 2例。结果 :均能满意显示血管的形态、大小、部位、范围。其中 3例右颞叶 AVM,MRA显示前交通右侧和后交通动脉增粗 ,大脑后动脉的颞前分支扩张 ;6例右额叶 AVM,MRA显示 ,AVM旁有高信号 ,血管部分解剖被血肿掩盖 ;4例左额叶 AVM,MRA显示额叶部小的血管巢 ;2例基底节和丘脑部 AVM,MRA显示 AVM血管巢。结论 :MRA是评价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3DTOF-MRA和3DCE-MRA是快速,无创以及有效的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脑血管疾病,它们能提供治疗计划的总体信息以及能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要选择方法;3.0T磁共振的运用、进一步增加MRA的敏感性,在脑血管疾病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脑出血系指脑动脉破裂,血液流到脑实质而言,其原因多数为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一)CT检查:血液的CT值依血红蛋白量而定。正常Ht值(45%)的静脉血CT值为50~60Hu。由血管流出的血液,其血浆(25~29Hu)被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跟腱外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跟腱外伤患者20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对特征性表现回顾.结果 本组选取的病例,经MRI检查示,9例跟腱完全性损伤,MRI以跟腱肌腱形态经观察显示极不规整,存在广泛增粗,检测跟腱肌腱束,呈中断状态,T1WI、T2WI在肌腱内表现为混杂性信号为;11例跟腱部分性损伤,MRI以肌腱增粗,肌腱在T1WI、T2WI上,呈局限性高信号,观察肌腱束,呈不规则和毛糙状特征表现.手术病检示,9例为完全性损伤,11例为部分性损伤.敏感度为100%.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可对跟腱图像清晰显示,可观察跟腱肌腱内形态及发生病变的情况,对跟腱损伤程度、范围、位置准确评估,并可对跟腱损伤性质判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我院临床怀疑颈脑血管疾病981例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进行颈脑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分析颈脑血管疾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结果颅内动脉瘤89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颈脑血管狭窄524例(颈总动脉狭窄53处,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183处,烟雾病3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73处,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75处,颅内动脉狭窄195处),颅内乙状窦血栓3例,海绵窦瘘3例,血管变异78例,无异常发现259例,阳性检查率73.59%(722/981)。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效、无创、诊断准确等优点,对评价其风险,制定治疗计划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血管闭塞是小儿神经系统少见的疾病 ,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 ,是导致小儿偏瘫和智力发育障碍的常见原因。为了更好提高小儿脑血管闭塞的早期诊断 ,为临床儿科医师提供强有力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减少脑血管闭塞的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本院收治的 8例小儿脑血管闭塞的磁共振诊断和临床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中 8例均为男性 ,年龄最大为 9岁 ,最小为 8个月 ,平均4岁。出现肢体无力和活动障碍最长时间为 5d ,最短为半天。患儿在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或高热症状。…  相似文献   

13.
邓晋郁  于昭 《中外医疗》2013,32(2):174-175
目的探讨SCTA、MRA和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SCTA、MRA、DSA检查,并由该院3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专家组成评估小组,采用双盲法对患者血管成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DSA、SCTA和MRA的灵敏度逐渐降低(99%,92%,86%),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的检查准确度(98%)明显低于SCTA(100%)和DSA(100%),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应综合考量后选择适当的方法 ,SCTA可作为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首选诊断方法,MRA可对因动脉狭窄引起缺血类脑病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手术的指导,而DSA由于有创伤、费用高、有风险等特点,最好不要作为诊断的主要方法 ,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A、CTA与DSA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诊断价值。方法:通过MRA、CTA及DSA三种不同血管成像法对脑血管疾病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TA、MRA和DSA血管成像都可以旋转,清楚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且能从不同方位观察。以最佳角度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结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血管成像方法对脑血管疾病都能明确定位、定性。正确诊断率高,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别,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DSA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对脑血管疾病诊断仍是金标准,而MRA、SCTA属于徽创和无创性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SCTA和MRA检出小动脉瘤手和动静脉畸形病例可直接X-刀、r-刀装置配套,优于DSA;而DSA对较大的动脉瘤破裂及动静脉畸形病例可进行直接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17.
作者分析了20例正常人的脑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表现,研究了17例脑血管疾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筛选脑血管疾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了20例正常人的脑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表现,研究了17例脑血管疾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筛选脑血管疾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诊断上的成像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方便收集该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基本资料,然后对这些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获取患者的SE序列﹑横断面冠状面以及矢状面的图像,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该次研究发现,患者的子宫发生形变28例,未发生形变7例,多发子宫肌瘤29例,单发子宫肌瘤6例.患者子宫肌瘤呈圆形的为18例,呈类圆形的为9例,呈椭圆形的为5例;浆膜下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19例,黏膜下肌瘤2例;病灶位于子宫体部的为25例,病灶位于子宫颈部的为7例,病灶位于子宫轮廓以外的为9例.9例患者的横断面T1W1呈现出低信号改变,6例患者的横断面T1W1呈现出偏高信号改变;28例患者的冠状面T2W1呈现出低信号改变,7例患者的的冠状面T2W1呈现出偏高信号改变.另外,23例患者的横断面T1W1边界不清晰,12例患者的横断面T1W1边界清晰;25例患者的冠状面T2W1边界不清晰,10例患者的冠状面T2W1边界清晰.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诊断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帮助对患者的子宫肌瘤的具体形态﹑实际大小和真实的位置进行掌握,同时还可以对子宫肌瘤进行定性,利于进一步对子宫肌瘤进行诊断,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自伦琴发明X线以来,在医学成像技术上的一场革命。1946年首先由美国物理化学家F Bloch和E Parcell分别提出,并因而荣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七十年代末N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