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供骨科医师选择的手术入路及方法较多,直接前方入路(DAA)从自然肌肉解剖间隙进入不需离断髋部任何肌肉即可显露髋关节,对肌肉组织损伤小。随着近年来医学界对于新的微创技术的需求增加及快速康复外科的兴起,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术式相比,DAA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也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术中股骨骨折、学习曲线较长、操作复杂等问题。而对于骨科医师而言如何发挥DAA微创技术的优势,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PATH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连续97例单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SuperPATH入路(49例)或DAA入路(48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间的手术相关数据和围术期并发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 HH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SuperPATH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均明显优于DAA组,两组失血量、输血率和术后肢体长度差无统计学差异;SuperPATH组手术并发症较少。SuperPATH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HHS评分均明显高于DAA组(P<0.05),术后1周的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6 h、12 h、1周的VAS评分明显优于DAA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都有良好疗效。SuperPATH微创入路切口更小,恢复更快,术后短期HHS评分更高,手术并发症较少,可以提供满意的短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唏  夏志宏 《安徽医学》2010,31(11):1336-1338
目的探讨Hardinge直接外侧入路微创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开展Hardinge直接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体位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结果 2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5cm;术中平均出血量240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ml;术中1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髋臼前缘缺损。下地活动时间平均7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8分。结论 Hardinge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1例,其中直接前方入路36例(观察组),后外侧入路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疼痛VAS评分、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小(8.4±0.7 cm),术中失血量少(315.0±116.0 mL),输血率低(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06.4±12.5 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3、7 d分别为2.5±0.6分、1.8±0.4分、1.1±0.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76.1±4.8分,优于后外侧组的6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观察组分别为17.7±1.2 °、43.9±2.9 °,对照组分别为18.0±0.9 °、44.7±3.1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同年资医生施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243例(248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DAA组121例(124髋)与PLA组122例(124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围术期指标、手术并发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早期临床恢复情况,通过术后骨盆正位片来评价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8~21个月,平均14.5个月。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切口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脱离助行器行走天数更短,住院时间也更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DAA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AA组术后1月、3月、6月的Harris评分更高(P<0....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OCM入路与双切口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分两组,OCM入路组17例,双切口入路组21例。记录术中、术后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弃拐时间和术后3月Harris评分等。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OCM入路组较少,但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患腿单足站立时间、弃拐时间OCM入路组明显缩短,但术后3月Harri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OCM入路组的近期术后疗效明显优于双切口入路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入路与Hardinge外侧入路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该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其中,直接前入路(DAA)组患者76例,Hardinge外侧入路组患者84例,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指标,随访记录并比较术后Harris评分、股骨柄位置、髋臼外展角、疼痛感受和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情况等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完整随访,DAA组手术时间长于Hardinge入路组(P0.05),Hardinge入路组住院时间长于DAA组(P0.05),DAA组髋臼外展角小于Hardinge入路组(P0.05),术后6周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中疼痛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A入路手术虽然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但其术后早期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好,疼痛反应轻,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大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人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23例,后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侧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12月期间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分为DAA组44例,PA组48例,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髋臼假体位置、术后停止使用助行器时间、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使用软件SPSS 13.0 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AA组与PA组年龄[(58.0±11.9)岁vs.(61.0±10.4)岁]、体重指数(25.1±3.7 vs.24.7±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76.0±17.4) min vs.(71.0±14.3) min,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3.8±1.7) d vs.(4.9±2.3) d,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238.0±55.3) mL vs. (387.0±61.2) mL,P<0.05]。髋臼位置方面,DAA组和PA组髋臼前倾角(17.3°±5.3° vs.18.6°±5.1°)、髋臼外展角(38.5°±5.7° vs. 37.7°±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使用助行器时间明显缩短[(24.6±7.8) d vs.(31.7±10.2) d,P<0.05],术后6周随访时DAA组Harris评分更高[85.7±5.4 vs.81.3±6.1,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7 vs.92.3±5.3,P>0.05)。DAA组出现1例(2.2%)大转子骨折,1例(2.2%)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出现脱位病例;PA组出现1例(2.1%)髋关节后脱位,1例(2.1%)腹股沟区疼痛。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明显比后外侧入路疼痛轻、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假体位置更佳,短期效果肯定,可获得快速康复及良好的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与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直接前侧入路)和B组(前外侧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颈干角、前倾角、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疼痛程度,以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1、3个月,A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278、4.828,P=0.021、0.028);术后6个月,两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056,P=0.30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干角、前倾角、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 d和1周的前倾角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4 d,A组的疼痛程度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疗效优于前外侧入路,因此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3.
经后方传统及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切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虹  张健 《重庆医学》2008,37(2):166-167
目的 比较经后方传统及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 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50例,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 传统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微创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Hardinge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收治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48例(年龄≥70岁),其中直接前方入路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ASA组,经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为PSA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5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A组与PSA组相比,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与PSA组相比均缩短(P0.05);ASA组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达(92.45±2.51)分,明显高于PSA组的(86.63±2.23)分(P0.05);而ASA组手术优良率95.24%(40/42)高于PSA组的79.31%(46/58)(P0.05);ASA组术后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且无术后脱位发生,PSA组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及1例术后脱位,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手术,且创伤小恢复快,预防术后脱位方面存在优势,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47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07.61±143.88)mL,平均手术时间为(69.75±11.33)min,平均下床时间为(2.41±1.07)d,平均住院时间为(11.34±4.85)d.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47例患者中优29例(61.70%),良16例数(34.04%),可2例(4.2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在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中,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确切,创伤小,利于患者恢复,且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FN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梧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95例FN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THA,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DAA组(n=50)和后外侧入路(PLA)组(n=45).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  相似文献   

19.
李哲明  毕擎  杨明  曾斌  武理国 《浙江医学》2021,43(10):1111-1114,1118
目的 观察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舟山市中医院初次接受单侧THA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L-DAA行THA 59例(L-DAA组),采用后外侧入路(PLA)行THA 61例(PLA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步成熟,多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广泛。微创前外侧入路从肌间隙进入,对软组织的干扰小。该入路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后期瘢痕小。与传统及其他微创入路相比优势明确,但也有视野小、器械要求高、学习曲线长等不足。目前在切口、解剖定位标记及假体设计上已有新的尝试。远期来看该术式符合患者的期望,潜力较大。如能结合计算机导航辅助、3D打印技术及进一步开展骨组织的微创,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