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92-993
目的:探讨保肝治疗在预防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新城区结核病门诊就诊的2010及2011年活动性肺结核化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年度活动性肺结核化疗中出现肝损害的相关资料。结果:2010年活动性肺结核239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未加保肝药物,患者发生肝损害36例(15.06%),20例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者11例出现肝损害(55%)。2011年活动性肺结核294例,抗结核治疗同时加保肝药物,患者发生肝损害11例(3.74%),26例合并HBV感染者4例出现肝损害(15.38%)。结论: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肝治疗在预防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52个肺结核病人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资料.结果120例抗结核治疗未同时加保肝药物的患者发生肝损害19例(15.83%).其中10例合并HBV感染者发生肝损害6例(60.0%),132例在抗结核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发生肝损害4例(3.03%,P<0.01),其中12例合并HBV感染者发生肝损害2例(16.66%,P<0.01),有显著差异性,且肝损害的程度较前者轻,无一停止抗结核治疗.结论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同时降低抗结核停药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出现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64例艾滋病并肺结核住院患者为治疗组,取同期随机抽120例初治肺结核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均给予标准短程化疗方案(2HREZ/4HR)进行抗结核治疗,对因抗结核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64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28例,发生率为43.8%,肝功能发生时间在第一及第二周,共发生20例。发生率为71.4%,肝功能损害程度主要为中重度损害,共发生19例,发生率为67.9%;对照组120例患者中出现肝功能损害11例,发生率为9.2%,出现肝损害主要发生在第四周及四周以后,发生率为54.5%,肝功能损害程度中重度损害为3例(27.3%)。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尽可能避免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7例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2457例初治结核患者中,267例(10.9%)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其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6%,148/1085)显著高于男性(8.7%,119/1372,P〈0.05);未接受保肝药物治疗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8%,80/581)显著高于接受保肝药物治疗者(10.0%,187/1876,P〈0.05);接受含HRZ方案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2%,139/1050)显著高于接受含HR方案治疗者(9.1%,128/1407,P〈0.05)。结论女性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有可能减低易患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HRZ联用较HR联用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复方甘草酸苷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抗结核药物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 134例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复方甘草酸苷)和对照组66例(单纯抗结核治疗),对两组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7.4%,对照组为34.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肝损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可显著降低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及减轻肝损害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对Ⅳ型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合并Ⅳ型肺结核患者和乙肝病毒阴性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320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23.8%(76∕320),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损害发生的时间早,程度较严重.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引发肝损伤,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保护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62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62例,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抗结核化疗,在出现肝损害后给予一定的保肝药,直至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停止使用。结果老年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8.62%,中青年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6.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严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保证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方法搜集近7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总结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很多,引起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何合理用药防范药物性肝损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8例活动性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肝酶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肝酶学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有防治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岚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根据服抗痨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对2004-01-2005-01间,收治的446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46例患者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内,且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酗酒、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及耐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结论常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的高危险因素人群,需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2.
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患者抗痨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亦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20-1120
目的: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的患者在抗痨化疗过程中,辅以保肝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初治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抗痨化疗+保肝治疗,乙组为单纯抗痨化疗组,观察保肝治疗的疗效。结果: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的患者在抗痨化疗同时,辅以保肝治疗,延缓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时间,两组发生时间进行t检验,t=6.82,P〈0.01。明显降低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率,单纯抗痨组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率为55.5%,抗痨加保肝组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率为13%,x^2=12.480,P〈0.05。结论:血吸虫肝病的肺结核患者,采取抗痨化疗和保肝同时治疗,可有效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率,延缓肝损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对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后出现肝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结论 通过对抗结核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不但有助于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合并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肺结核住院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损害者发生率15.6%;轻度肝损害者72.0%,中度肝损害者20.0%,重度肝损害者8.0%;发生在1~4周者20.0%,4-8周者68.0%,8周以上者12.0%,老年患者易发生;临床症状少且不典型;轻度肝损害者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保肝治疗,中度以上肝损害者暂停化疗药并保肝药治疗,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肝损害者比较常见,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发生肝损害及时给予有效的护肝治疗。调整化疗方案治疗,肝功能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初治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引起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永和 《西部医学》2005,17(6):590-591
目的总结抗结核治疗肺结核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8月863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肝损害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者104例,发生率12%,肝损害轻者在抗结核同时加保肝治疗;中、重度者暂停抗结核药并静滴保肝药治疗.病人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正常者占90.4%,并完成抗痨疗程.结论了解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和防治措施,保证肺结核病人化疗方案完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 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8.
周汉升 《中原医刊》2007,34(22):47-48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甲葡胺片初治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85例初治菌阳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方案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加用水飞蓟宾甲葡胺片,对照组加用肝泰乐。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7.7%,中断抗结核化疗的为4.9%,与对照组19.7%、15.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水飞蓟宾甲葡胺片可显著降低初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减少了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肺结核治疗并产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n=55)的临床资料,治疗肺结核采用标准方案,即2 HRZE/4 HR,患者进行结核治疗后,要注意监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5~40 U/L)和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1~20μmol/L)的量,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定期进行血样、尿样等常规检查。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在5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1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症状,年龄在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为36例,占总人数65.45%,而16~60岁患者只占34.55%,成年人对抗药物性肝损害的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和老人(P<0.05)。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疗,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有61.8%会在2周内恢复健康。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张丽丽  赵勇 《吉林医学》2013,34(16):3094-309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对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住院治疗合并低蛋白血症的167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ALB<35 g/L,ALB<30 g/L,ALB<25 g/L)分为轻、中、重三组,为病例组。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216例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率为7.4%,病例组中轻、中、重度低蛋白组出现肝损害率分别为16.3%、35.2%、3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血清ALB水平与其肝损害率呈负相关(r=-0.973,P=0.027<0.05)。结论:在抗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低蛋白血症使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