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技师配合技术和方法。方法通过总结和回顾ESD术设备准备、技术参数及技师的配合方法,保证ESD术的成功进行,减少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果ESD术关键的治疗附件包括内镜注射针、针型切开刀、IT切开刀、止血钳及高频电凝器ICC-200等。通过合理使用ESD电切、电凝的技术参数和配合技术,成功进行了28例患者29个病变的ESD术。结论合理使用电切、电凝等技术参数和配合技术是防止并发症、成功进行ESD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大而平坦的消化道黏膜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进行一次性大块剥离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结果2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结论通过 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此外,默契的医护配合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良恶性病变被发现并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便是国内近几年逐渐开展的一项新的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其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相比可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平坦病变及黏膜下肿瘤,获得完整的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4.
胡余美 《吉林医学》2011,(36):7862-7863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有选择性地用于直径大于20 mm的胃肠道早期肿瘤切除,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型医院的内镜中心开展此项技术,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2007年初至今,已经开展ESD 300多例,笔者体会到ESD是一项  相似文献   

5.
王阳  ;周世平  ;王琇  ;李美娜 《吉林医学》2014,(21):4764-476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对43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及整体全面的术后护理。结果:4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其中24例在术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但用高压水泵冲洗后明确出血点,采用止血夹夹闭出血的血管,热止血夹及IT刀的刀头来电凝出血点进行止血,术中过程顺利。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整体全面的术后护理是ESD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其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从而可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消化管表浅病变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趋势认识的逐渐加深,针对这样的病变怎样进行准确诊断和彻底治疗已成为广大内镜和病理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其中如何完整地切除和获取病变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6例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护理配合。结果:26例29处病灶,在ESD治疗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经电凝、置入金属夹等得到有效控制。结论:ESD治疗创伤小,脏器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疼痛轻微,能明显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陆艳  李佳  王凌岚 《中外医疗》2023,(3):175-179
目的 研究患者在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ESD)中采用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接受ESD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措施,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评分(43.24±1.23)分、SDS评分(44.12±1.6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1、13.885,P<0.05)。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59.24±11.20)分,心理功能(63.58±12.52)分,社会功能(53.50±11.63)分,物质生活(66.28±14.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相关指标评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4、2.233、2.102、2.514,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Lugol′s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检。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及短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纳入统计。结果:32例共33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治疗,30例共31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9%(31/33)。2例患者病灶局部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且难以剥离转行手术治疗。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病变)55~125 min(平均85 min)。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量出血;2例食管黏膜内肿瘤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3%(2/32)。1例食管黏膜内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胸痛,抗感染治疗后6天恢复正常。成功实施ESD手术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人均住院费用1.45万元人民币,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3例术后创面超过食管2/3周的患者,术后1个月就发生食管狭窄,经过平均2次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是治疗食管黏膜病...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开展与推广,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生并发症后的处理倍受关注,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最近几年有代表性的文献的分析总结,来探讨对其最常见并发症出血的处理,本文将从术前评估病人(包括用药、常规的检查、查体)、术中防止出血并积极止血和仔细处理创面、术后迟发性出血和出现出血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等方面叙述ESD相关性出血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用于早期胃肠道恶性病灶整块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开展,ESD提高了较大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整块切除的成功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ESD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今ESD切除范围已经从胃扩展到了消化道其他黏膜区域,如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而且对于直径超过2cm的消化道表浅肿瘤,ESD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有较高的根治率,减少复发的风险,并可更好的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的报道显示EsD提高了胃肠道肿瘤的五年总体生存率。2006年起国内也开始应用ESD治疗下消化道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时所需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所收治的50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施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依照流程完成标记、注射、切口、剥离等程序,并在最后做好创面处理。与此同时则应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及术后随访工作,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及与之相应的手术护理后,未成功者1例,成功率高达98%,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1天,具有高成功率及短时间治愈的特点。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需预先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并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术中术后则应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同时为患者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以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其病体痊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效护理配合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96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均采取内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有效护理配合,对比2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为(65.0±10.5)min、(1.9±0.4)d、(9.8±3.2)d;对照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为(83.6±14.2)min (3.0±0.6)d、(13.4±3.6)d;观察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成功率95.8%,复发率0%;对照组成功率93.75%,复发率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配合,可提高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效果与临床体会。方法本次临床调查抽取我院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按照完全随机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配合围术期强化护理干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从而验证配合围术期强化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探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临床护理配合效果与临床体会。结果观察组患者综合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配合围术期强化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68年应用高频电流在内镜下成功切除胃内息肉后,陆续又有块状活检(1984年)和透明帽技术(1993年)问世,随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 EMR)开始普遍推广.目前,EMR在日本已成为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EGC)标准技术,而欧美国家也开始逐渐接受并常规应用.1994年Takekoshi等发明了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它使黏膜切开更安全,也使得对较大的胃肠道黏膜病变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博水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当次治疗单、多部位结肠良性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诊断结肠良性肿瘤的21例患者,在结肠镜下用海博水刀当次行单、多部位结肠良性肿瘤黏膜下剥离术,按先近端再远端原则,用钛夹部分及全部封闭创面,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21例患者,38部位行ESD治疗,术后便血1例,气腹1例,皮下气肿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海博水刀ESD技术当次治疗单、多部位结肠良性肿瘤安全可行,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讨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ESD患者50例随机分2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效的护理配合,观察患者并发症等指标并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配合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食管病变,最大直径0.5~7.0cm(平均2.6cm)。18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0.0%(18/20)。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1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腔管食管囊压迫出血部位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5.0%(1/20)。1例食管囊肿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5.0%(1/20)。术后随访11例,随访期1~3个月(平均1.5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是治疗食管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