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小梁切除术对眼表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2例(75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统计患者术后视觉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1d、7d、1个月与3个月的眼表泪膜功能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眼压与前房角开放程度具有明显下降,视力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术后1d,术后7d与1月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与泪膜破裂时间(BUT)均较术前降低,角膜荧光染色(FL)与干眼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SIt,BUT与FL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术后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分级增加,杯状细胞密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可影响眼表泪膜功能,造成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出现干眼症状。因此应重视术后可能出现的与干眼有关的并发症,积极预防与治疗,以降低干眼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小梁切除术对眼表泪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强  李立  周希瑗 《重庆医学》2009,38(24):3144-3146
目的 前瞻性研究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表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86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各类青光眼患者,以手术眼为手术组,以未手术眼为对照组.于术后1个月对干眼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等项目进行检查评分,并比较各项结果在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间在症状、体征、干眼诊断性试验等各项指标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组干眼症发病率(34.88%)也高于对照组(2.32%),其差别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手术眼的干眼症表现在术后3~6个月后基本恢复,最迟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可在术后短期内对眼表和泪膜功能造成影响,使泪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产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泪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因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者30例60眼,每例患者均行双眼小梁切除术,其中一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另一只眼不应用丝裂霉素C,将用药眼列入用药组,未用药眼列入对照组,每组均为30眼,分别于术后1m、3m、6m时复查,观察指标包括眼部异物感、干涩灼热感、畏光感、结膜充血、结膜囊分泌物、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试验。结果术后1个月用药组患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明显,泪膜功能受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在术后早期可明显损害泪膜的功能,但泪膜功能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患者术后干眼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维亚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146-147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0例(50只眼)青光眼患者在行青光眼术前3天、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表情况、泪河宽度的测定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STY)和结膜印迹细胞学(IC)检查。结果青光眼患者术后保存了一定的视功能,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干眼症。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泪河线变窄、BUT缩短、STI下降、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加重。此现象在术后1周即可出现,术后1个月最明显,术后3个月部分患者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IC检查显示:术后球结膜杯状细胞平均密度明显低于术前。结论青光眼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干眼症,应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前后干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前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40例(44眼)青光眼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前3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表情况、角膜和结膜荧光素染色、泪液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ST I).结果 青光眼患者经小梁切除术后保持了一定的视功能,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干眼症.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可出现泪河线变窄,BUT变短、ST I泪液分泌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加重.此现象可在术后l周出现,术后1个月时达明显状态,术后3个月部分患者的症状可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和体征,应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结膜瓣入口的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干眼发病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以角膜缘为基底和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作为手术入口,于术前1天、术后1周、1月、3月测量眼压,询问患者的干眼症状并检测干眼指标: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手术后眼压控制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前症状与干眼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组干眼症状与检测指标明显重于以角膜缘为基底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眼压控制无统计学差异,而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干眼症状明显较轻,我们应从患者角度考虑尽可能选择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作为手术入口。  相似文献   

7.
秦华 《当代医学》2011,17(27):40-42
目的探讨泪腺肿物切除术后患者术眼干眼症状及相关指标变化。方法 37例37眼泪腺肿物患者行泪腺肿物切除手术,分别观察术前、术后2周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并行相关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泪液分泌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结果泪腺肿物切除术后2周,小部分患者出现干眼症状(16%),反射性泪液分泌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2周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和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泪腺肿物切除术后,小部分患者术眼出现干眼症状,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聂莉  潘伟华  赵云娥  叶函  陈雪文 《浙江医学》2017,39(10):797-80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并结合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术后主观干眼症状,以指导对干眼的防治。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25例33眼,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6个月采用OSDI问卷评估眼部症状,采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中央泪河高度(TMH)、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首次和平均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并对OSDI评分和泪膜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下象限,术后3和6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上象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首次NITBUT及术后1、3个月平均NIT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个月平均NITBUT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T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和首次NITBUT及平均NITBUT均呈负相关(均P<0.05),但OSDI评分和TMH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影响眼表泪膜的功能从而产生干眼症状,术后半年时,虽然主观干眼评分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泪膜的稳定性仍未恢复,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和滤过泡邻近的鼻上和颞上象限。  相似文献   

9.
杨殿君 《中外医疗》2010,29(1):70-70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和术后眼球按摩在小梁切除术中规避并发症与形成功能滤过泡的作用。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缝合法加术后规律性眼球按摩治疗2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进行半年至1年随访。结果术后57d出院,眼压平均值11.42mmHg,6个月~1年眼压均在15~19mmHg之间。结论单纯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眼球规律性按摩可有效地形成功能滤泡,降低眼压,规避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的眼科文献里,角结膜干燥症(kemtocon-junctivities sicca,KSC)即干眼症或眼干症是一种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的泪膜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以角结膜干燥症状为主的一种疾病,即从眼表上皮病理改变的角度描述干眼。为此1996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干眼研究组将干眼与KSC作为同一概念,均称为干眼。并把干眼症分为水液缺乏性和蒸发过强性。  相似文献   

11.
前房延缓形成或消失是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术后5天前房不恢复或浅前房以及恢复后又消失者称为前房延缓形成。作者对21例30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病例,针对病因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30眼,男7例10眼,女14例20眼。年龄皆为40岁以上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1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7例12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3例5眼。因脉络膜脱离所致术后浅前房5眼,占本组病例16.67%;滤过过强20眼占66.67%;结膜瓣破裂,房水渗漏3眼占10%;睫状环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2眼占6.67%。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采用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治疗了 58例 ( 74眼 )原发性青光眼 ,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而行滤过性手术的住院患者 58例 ( 74眼 ) ,男 2 2例 ( 2 8眼 ) ,女36例 ( 4 6眼 ) ,年龄 35~ 7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2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6眼 ,开角型青光眼 2 6眼 ;3眼为第 2次小梁切除术。 2 4例施行了单纯小梁切除术 ,34例应用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1 2 检查 术前及术后 1天 ,1月及 1年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下仔细检查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及开角型青光眼(POAG)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按原发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PACG组(43例,43眼)和POAG组(43例,43眼),均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ACG组术后视力恢复及眼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ACG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POAG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视力,且安全性好,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优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相似文献   

14.
翟渊超 《中原医刊》2009,(19):51-52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患者52例57眼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52眼,约占91.2%,包括滤过过畅37眼,脉络膜脱离7眼,结膜瓣渗漏8眼、恶性青光眼1眼,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5眼,约占8.8%,包括结膜瓣渗漏3眼,脉络膜脱离1眼,恶性青光眼1眼,术后前房形成良好。结论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房水引流过畅、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术前应有效控制眼压,选择合理术式,术后浅前房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少数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59例,按照手术中是否使用丝裂霉素C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用药组(32例),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眼部异物感、干涩、结膜充血、分泌物以及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同时观察术后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用药组术后眼部症状及体征明显,泪膜功能受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用药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分别为96.7%和95.4%,对照组分别为66.7%和7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影响患者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眼表改变与干眼症的个体化诊断。【方法】收集96例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症状、裂隙灯检查、干眼诊断性试验、角膜厚度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全身检查包括了妇科体检、围绝经期特征的性激素水平检查以及可疑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涎腺分泌功能;56例有眼部干燥症状为研究组,余40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眼表改变特征与围绝经期关系以及诊断干眼症的个体化。【结果】研究组56例,最终37例(66.1%)确诊为干眼病,余19例(33.9%)诊断为以干眼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对照组40例患者,9例(22.5%)干眼诊断性试验阳性,但最终与本组另外共25例(62.5%)患者被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只有结膜杯状细胞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96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干眼确诊患者(37例)与不能确诊患者(59例)相比,角膜厚度均变薄、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和印迹细胞学Nelson分级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干眼诊断试验阳性(46例)和阴性(50例)的患者相比,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眼干燥症状的围绝经女性的干眼确诊率高,但仍存在干眼诊断性试验假阳性。干眼患者的角膜厚度、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和印迹细胞学的眼表特征改变,可协助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48例(48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其中11例发生持续性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治疗观察.结果:11例眼术后并发浅前房,其发生率为22.9%.主要原因为滤过引流过分通畅及结膜瓣漏等引起,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Ⅰ~Ⅱ度浅前房经保守治疗治愈,Ⅲ度浅前房经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联合术后眼球按摩规避并发症与形成功能滤过泡的作用.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缝合法加术后规律性眼球按摩治疗2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进行半年—1年随访.结果术后57天出院,眼压平均值11.42mmHg,6个月至1年眼压均在15—19mmHg之间.结论单纯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眼球规律性按摩可有效地形成功能滤泡,降低眼压,规避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0例422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0.4g/L.对术后浅前房50例(58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330例422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50例58眼.原因:房水滤过过强29眼,结膜瓣渗漏15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眼,恶性青光眼3眼.保守治疗44眼,手术治疗14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06例(128眼)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了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31例36眼术后并发浅前房,其发生率为28.13%。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类法进行分级:Ⅰ级29眼;Ⅱ级7眼,其中滤过道引流过畅30眼,结膜瓣漏3眼,脉络膜脱离2眼,结膜瓣后退漏水1眼。除1眼需要施行结膜和巩膜瓣缝合外,其余均采用保守疗法治愈。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诸多,但只要术前尽量控制眼压,术中仔细操作,因人因眼施治,术后发现浅前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青光眼滤过术将达到预期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