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良 《当代医学》2014,(26):14-15
目的分析和观察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消化道出血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许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观察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过血管造影,阳性25例,而22例患者均为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动脉型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时在血管造影中造影剂存在外溢现象,出血征象较为显著,经过血管栓塞治疗,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经过1个月随访,4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显示有出血征象,给予适量去甲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后,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范围内出现复发症状;5例经过血管造影未显示阳性患者,给予血管栓塞手术联合内科止血措施,临床治疗效果较差。结论给予内镜下止血失败后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且血管造影与内镜检查在消化道出血诊治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胶囊内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随机抽取50例隐性或显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在常规上消化道内镜和下消化道内镜的检查中均无异常表现,然后对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观察检查结果并分析胶囊内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鉴别价值.结果:本组患者中,显性消化道出血42例,隐性消化道出血8例.在胶囊内镜的诊断中,检查出39例显性消化道出血,6例隐性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并且本组患者中未发现有肠梗阻等症状,分别有16例患者出现血管动静脉畸形和11例患者出现克洛斯病病变.结论:胶囊内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价值较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并且能够鉴别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变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预后处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对24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21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受检者中,小肠息肉7例,小肠新生物2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钩虫病2例,阴性9例,病变检出率为62.5%,其中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整个操作过程患者耐受性佳,无任何并发症,检查成功率100%。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不能耐受有创性检查的患者。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小肠出血或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黎卓江 《吉林医学》2014,(2):296-29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胃镜及结肠镜无法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接受治疗的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予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对48例未发现出血原因的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其中26例患者检查出有小肠病变,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54.2%。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及结束后,无患者发生不适感和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可以检查出小肠疾病,提高临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内镜下止血夹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于我院消化内科应用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患者240例进forrest分型后再作进一步分析。结果本组52例患者共使用止血夹130枚,平均每人2.5枚,首次止血即达到100.o%的止血率,其中49例为仅使用止血夹治疗,3例配合药物治疗,未有需行外科手术治疗者。本组所有患者均起到了及时止血,预防穿孔的目的,未发现止血夹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下止血夹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肠疾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患者行外科剖腹探查术,并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19例均成功查出小肠出血部位和原因.结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术前不能确诊的小肠出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约有5%患者持续出血,大出血者以往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为2%-6%。及时明确出血原因、部位及止血是减少手术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近年来急诊内镜检查及止血已成为此病急诊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已开展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2000年1月-2002年12月确诊为此病且给予镜下止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恶心呕吐患者,共计收治患者100例。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其病因,然后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结果在精确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后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消化内科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病因有很多,其中肠胃道疾病致病者所占比例最高,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得到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中的定位诊断。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所收治的20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在手术探查中仍不能确定出血部位时,进行术中内镜检查。结果:均明确了病变部位,为了解病变的性质及彻底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术中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部位的定位准确方便、实惠,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本样本回顾分析2010年1~12月采用ESD治疗的3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性护理后全部缓解。本组ESD术的患者手术基本成功,病灶都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创面少许出血,给予APC电凝止血后未见出血。3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和术中的护理及配合,以及术后护理观察,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术中内镜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术中内镜对于剖腹探查术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3~2009年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因小肠出血不能确诊需剖腹探查的26例患者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检查全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术后26例未见再出血。结论在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术时应配合术中内镜,可提高病变检出率,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儿童病例内镜检查效果,对80例5-12岁小儿消化道出血应用成人内镜检查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内镜检查均获成功,无任何不良反应;内镜检查阳性率略低于成人;出血原因主要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炎症;出血诱因主要为疲劳及精神紧张,饮食不良。分析表明,儿童应用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有助于明确出血病因,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46例再次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再次上消化道出血与首次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相同者35例,病因不明者9例,两次出血原因均不明者,疑血管病变2例,首次出血为良性病变而再次出血恶变者3例。再次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是溃疡病。急诊内镜检查除具有明确诊断、镜下实施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外,还提示我们要加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消化道血管病变的诊断水平,尽量减少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是防治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直肠溃疡综合征(acutehemorrhagicrectalulcersyndrome,AHRUs)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作者医院2004-2012年经临床、内镜表现确诊的AHRUS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均有严重心脑肺疾患;伴有突发、无痛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显示为直肠溃疡,病理检查提示黏膜坏死、脱落及黏膜和黏膜下血管内血栓形成;经积极药物及内镜下止血治疗和对相应原发疾病的治疗,所有患者的出血均止住。结论急性出血性直肠溃疡综合征是以有心脑肺严重疾患的患者,突然出现无痛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为特征,及时的电子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关键,相应原发病的治疗和必要的内镜下处理是治疗必需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刘学民 《吉林医学》2012,33(36):7853-7854
目的:探讨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择158例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2例中青年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出血诱因、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前有无明确诱因、伴发其他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急性胃黏膜病变,且老年患者伴随症状较多,病情严重、预后差等特点,应尽早进行内镜检查,明确病因,及时进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1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伟文 《广东医学》2001,22(11):1055-1056
目的 分析胃肠道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该院1990~1999年间经内镜、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和(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确诊为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住院患者中手术10例,保守治疗5例,均出血停止出院。术后随访,6例术后痊愈,2例二次手术后痊愈,1例手术后仍有间断少量出血。结论 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血管造影和内镜检查,确诊须靠手术和病理诊断。内镜下病灶注射硬化剂、电凝和微波治疗,安全方便,创伤小;手术对胃肠道血管畸形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仅适用于内镜下治疗多次而无效的出血患者以及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Dieulafoy病并消化道出血诊治经过。结果:12例均经电子胃镜明确诊断,10例经内镜下电凝止血,2例经内镜下电凝止血失败后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Dieulafoy病诊断及治疗的首选,若内镜下止血失败,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67例各部位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以指导临床。方法对经纤维内镜、纤维结肠镜、钡透、血管造影、剖腹探查等确诊的应激性溃疡出血62例,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4例,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16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30例,下消化道出血28例及胃肠道血管病变致出血7例,给予支持疗法、内科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法治疗及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除应激性溃疡13例死于原发病、3例肿瘤死亡外,3例消化性巨大溃疡、6例小肠出血、9例结肠肿瘤转外科治疗治愈,其余病例均内科(包括内镜)治疗成功。结论及时明确出血部位,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9.
陈银芸  廖江涛  吴娟 《中外医疗》2014,(12):187-18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常规内镜检查阴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胃肠镜检查阴性患者65例均行M2A胶囊内镜检查系统行消化道检查,评价胶囊内镜检查效果。结果全部65例患者共行胶囊内镜检查65次,检查成功61次,成功率为93.8%;急性大量出血患者检查成功率为85.0%(17/20),慢性显性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97.8%(44/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中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88.5%(54/61),假阴性率为16.4%(10/61);急性大量出血患者检查阳性率为82.4%(14/17),慢性显性出血检查阳性率为84.1%(37/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或慢性出血,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和病变检出率均较高,可作为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钩虫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60例十二指肠钩虫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钩虫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治愈。结论十二指肠钩虫性消化道出血易误诊及漏诊,应引起消化内科医师的重视,内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及时的诊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