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术后感染和出血,导致二次手术治疗甚至死亡,有效地减少胰瘘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因此,PD后胰瘘的防治历来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如患者全身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认识并了解胰瘘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对胰瘘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高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可能导致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胰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高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与胰瘘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量(>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3 mm)是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中出血量大于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小于或等于3 mm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12月完成的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并对围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A级胰瘘62例(31.6%),B级胰瘘53例(27.0%),C级胰瘘11例(5.6%),总体胰瘘发生率高达64.3%,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即B、C级胰瘘)64例,占32.7%.经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是总体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胰管直径≤3 mm和胰液内引流是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胰瘘仍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胰管直径≤3 mm是胰瘘发生的主要独立风险因素,胰液引流至体外可以降低临床胰瘘的发病率并减轻胰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9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5例患者中,发生胰瘘23例,发生率为15.9%。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0)、糖尿病(P=0.046)、残余胰腺质地(P=0.034)及胰肠吻合方式(P=0.039)为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超体质量或肥胖(BMI≥24kg/m2)较正常体质量(BMI<24kg/m2)患者胰瘘的发生率高(P=0.027)。结论 BMI≥24kg/m2、质软的胰腺、套入式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8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2例胰瘘的防治经验,提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时的正确处理,以及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的应用是防治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胰瘘引起的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胰管直径、胰腺质地、假性动脉瘤、胰肠吻合口瘘及胆肠吻合口瘘等众多因素有关。预防和处理胰瘘出血是胰腺外科的难点,也是胰腺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出血的危险因素、防治策略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胰瘘的发生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显性黄疸、胰腺质与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是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8例行PD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的病人作为感染组(21例),未发生感染的病人作为对照组(97例),对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引起PD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示两组病人术后胰瘘、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术前胆红素、术后血红蛋白、围手术期输血、术后空腹血糖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后胰瘘、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后高血糖为PD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D术中应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术后胰瘘、低蛋白血症和高血糖,以避免术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管破裂后,胰液由非生理途径外流者称为胰瘘,是胰腺外科的严重并发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对于胰腺术后胰瘘的定义及对胰腺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尚不统一,本文就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胰腺手术后胰瘘的防治研究作一综述。1胰瘘的定义胰液若流入腹腔则形成胰性腹水,若胰液被周围组织包裹则形成假性囊肿,漏出的胰液腐蚀周围的肠壁或胃壁,导致胰管与胃或肠相通则为胰内瘘,胰液经引流管或切口流出体表则为胰外瘘或胰皮肤瘘,临床上的胰瘘一般指胰外瘘。对于胰瘘国外学者的定义较为具体,B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7年1月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PD)49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8例,重建方式以Child方式52例,以Whipple术式5例。结果病理类型胆总管下段癌13例,胰头癌21例,乏特氏壶腹部癌11例,十二指肠癌6例,胰岛细胞瘤2例,慢性胰腺炎4例。57例中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8.77%,其中胰瘘2例(3.5%),胆瘘1例(1.75%),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病死率3、5%,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胆瘘的防治在于术中选择正确的胰肠、胆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曹占林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7)
目的探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诱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120例PD患者,依据感染情况分组为术后感染组(42例)、未发生感染组(78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术前指标、术中指标及术后指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归入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TB、ALT、白蛋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感染组,感染组的出血量、空腹血糖值及胰瘘发生例数均显著多于未发生感染组,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空腹血糖值、胰瘘发生为诱发PD术后感染发生的四大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出血量、空腹血糖值、胰瘘发生是导致PD术后感染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术中医师以熟练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合理控制术后空腹血糖与胰瘘发生率可有效防止术后低蛋白症、胰瘘、高血糖等症状发生,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D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PD术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胰管直径≥3 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 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术中出血量≥1 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 L组(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P<0.0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组(P<0.05)。 结论 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预后及预防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生胰痿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2年4月―2015年5月,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有患者48例,一组患者接受治疗(观察组),另一组患者不接受治疗(对照组),分析可能导致胰痿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 患者的年龄与胰痿的发生无关(P>0.05);胰痿的发生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P<0.05);接受治疗后的胰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7%)、痿口愈合率(95.83%)、痿口愈合时间(11.12±2.33)d及住院时间(15.52±12.54)d明显优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手术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等,通过采用药物治疗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干预措施,对胰痿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