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1VUS)对有无糖尿病(diabetes mellims,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41例,按是否合并DM分为两组,DM组23例,非DM组118例。用IVUS对两组的141处缺血相关病变进行分析。【结果】共分析141处病变,DM组最小管腔横截面积(LA)明显〈非DM组,而最小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斑块面积(PA)和斑块负荷(PB)明显〉非DM组(P〈O.05)。DM组参考节段管腔横截面积(RLA)明显〈非DM组,而参考节段斑块面积(RPA)、斑块负荷(RPB)则明显〉后组(P〈0.001)。两组病变的重构类型、斑块性质、偏心性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合并DM冠心病的缺血相关病变和参考节段的斑块负荷明显〉无DM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非常严重,并且非常弥漫。两组斑块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hilps brilliance64排128层CT对15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观察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分支的夹角、斑块到LAD与LCX分支的距离,分析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50例患者左冠状动脉LAD与LCX分支夹角平均为(85.2±6.5)°,有斑块患者左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平均为(92.2±9.7)°,无斑块者左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平均为(79.3±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斑块与左冠状动脉分叉处距离平均(13.5±3.2)mm,Sperarmen相关分析显示LAD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又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r=-0.436,P〈0.05),LCX斑块与分又处距离平均(4.5±0.4)mm,Sperarmen相关分析显示LC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r=-0.212,P〉0.05)。结论: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左冠状动脉斑块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万象新  覃群  秦将均  周祥群  林玲 《海南医学》2014,(16):2378-2382
目的 探讨64-MSCT血管密度比值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肇事血管易损斑块价值。方法 追踪随访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临床拟诊冠心病行64-MSCT冠状动脉成像,并同期(一周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28例,其中冠状动脉内置支架术者、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图像质量未达优良者予以剔除,最终纳入随访对象65例中31例在1年内发生了ACS。所有纳入随访对象的MSCT原始数据在45%~85%R-R间期、间隔20%重建后传至AW4.4工作站,多平面图像上(MPR),沿血管长轴测量冠状动脉血管病变,ROIs血管壁、管腔、斑块以及血栓的总体平均密度,并且用主动脉根部的平均血管密度作为比较参考,得出VDR(Vessel density ratio)值。结果 ACS组31例,斑块105个,其中肇事斑块45个,非肇事斑块60个;非ACS组34例,斑块78个。将以上斑块分为ACS斑块组与非ACS斑块两组,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血管混合CT值(PVMV)和VDR值差异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64-MSCT血管密度比值比以往单纯测量斑块CT值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更可靠,VDR对早期识别ACS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并高血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4层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方法 100例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高血压组(HP)及糖尿病并高血压组(DM+HP);分别为32例、31例和37例。使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将下肢动脉分为12节段,分析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并分别对各个节段的官腔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膝部以上大动脉(腘动脉及其以上血管)病变中,三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以混合斑块为主,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三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膝部以下小动脉病变中,三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中DM+HP组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DM组(P〈0.05)及HP组(P〈0.05),且DM+HP组的狭窄积分高于DM组(P〈0.05)及HP组(P〈0.0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M+HP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单纯DM组及HP组患者更为严重,以膝下终末血管受累明显,钙化斑块多见。  相似文献   

5.
张惠娟 《中国医疗前沿》2012,(24):57+2-57,2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的分布、形态及病变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探讨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7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排冠脉CTA原始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多维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病变分布节段、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59支血管,176个斑块节段,其中非钙化斑块31处(17.6%),钙化斑块82处(51.5%),混合斑块39处(22.1%)。结论在冠心病人中非钙化斑块总数低于钙化斑块,但非钙化斑块病变节段的阻塞性狭窄比率高于钙化斑块阻塞性狭窄比率。  相似文献   

6.
马方伟  张蕾  陈首名  何志兵  何杰 《西部医学》2023,35(7):1079-1082 1088
探讨64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就诊的118例疑为冠状动脉狭窄行C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CTA诊断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比较CCTA诊断结果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18例患者检查的冠脉节段共1215段,最终经CA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544段,其中轻度狭窄362段,中度狭窄133段,重度狭窄49段,闭塞0段;狭窄节段位于左主干有139段,左前降支有141段,左回旋支有92段,右冠状动脉有172段。CCTA共检出狭窄531段,漏诊13段,其中511段诊断正确,诊断准确率96.23%(511/531)。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kappa值均较高。斑块性质:CCTA共检出斑块489个,其中脂质斑块136个(27.81%),纤维斑块152个(31.08%),钙化斑块201个(41.10%)。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性质判断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方法5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60mmHg组25例和脉压40-60mmHg组26例,入选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根据相关公式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动脉扩张性,颈动脉僵硬度。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宽块分级的总和计算宽块指数,作为评价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94±0.15)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为(1.46±0.32)mm,颈动脉僵硬度为(3007.3±1022.47),均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1或P〈0.05)。而颈动脉扩张性为(0.12±0.08)、紧张度为(2.31±1.03),明显比脉压40-60mmHg组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2%、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8%,脉压〉60mmHg组升高(P〈0.01或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与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0.752、0.596,P〈0.01或P〈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6、-0.598,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评价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经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受检者资料152例,根据CTA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非钙化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无斑块者为对照组。CT原始数据间隔10%R-R间期在5%~95%R-R间期进行图像重建,利用ADW4.5工作站冠状动脉分析软件测量冠状窦上方约15 mm处升主动脉的横断面积并测量主动脉弹性。嘱对照组于CT检查后2周内利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内径,记录最大、最小内径值并计算主动脉横断面积。CT和超声检查结束后由专人测量受检者的血压。利用公式计算CT和超声测得的主动脉弹性值,比较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钙化斑块组(43例)主动脉弹性低于对照组(60例)[1.829±0.466(10-5/Pa)vs 3.122±0.782(10-5/Pa)](P〈0.001);混合斑块组(31例)主动脉弹性低于对照组[1.718±0.412(10-5/Pa)vs 3.122±0.782(10-5/Pa)](P〈0.001),非钙化斑块组(18例)和对照组弹性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34±0.433(10-5/Pa)vs 3.122±0.782(10-5/Pa)](P=0.254)。超声和CT测量对照组主动脉弹性值的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0.997,P〈0.000 1)。结论 MSCT可以客观评价主动脉弹性;冠状动脉出现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者主动脉弹性减低,出现非钙化斑块者主动脉弹性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对262例有胸痛等症状而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糖尿病者79例,无糖尿病者183例。糖尿病者出现斑块及发生狭窄节段数、非梗阻性狭窄节段数、非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节段数均多于无糖尿病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和〈0.05),混合斑块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重、非梗阻性狭窄节段数多,类型以非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对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 收集7例颅脑外伤病人内减压术后的脑组织做为正常对照组,另选择27例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病人开颅切除术后的脑组织病理蜡块,按其并发症的有无及不同分为单纯AVM组、AVM合并糖尿病组、AVM合并高血压组,计算各病例的肱动脉平均动脉压,HE染色后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层粘连蛋白(LN)和VEGFR-2阳性表达及分布.结果 LN表达量和VEGFR-2表达量在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LN的表达量在各组的两两比较中,正常对照组与各AVM组相比,单纯AVM组与AVM合并高血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R-2表达量在各组的两两比较中,正常对照组与各AV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N和平均动脉压的Pearson相关系数有显著性(P〈0.01),VEGFR-2和平均动脉压的Pearson相关系数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 脑AVM出血的畸形血管能表达过量且分布异常的层粘连蛋白,其表达量与平均动脉压之间存在正相关;AVM出血的畸形血管中VEGFR-2表达量显著增多,其表达量与平均动脉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经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65例中ACS组46例,软斑块37个,中等密度斑块22个,钙化斑块12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8个,钙化斑块22个,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42处;而钙化斑块: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0处,重度狭窄6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CAG相比冠状动脉CTA可出现假性狭窄。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无创、方便快捷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能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筛选的一种优良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98例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24h检测血hs-CRP,冠状动脉造影后对靶病变进行IVUS。分析UAPIVUS下斑块性质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hs-CRP升高组(44例)有软斑块者36.7%、斑块破裂者15.3%、血栓形成者11.2%均较hs—CRP正常组(54例。33.7%、8.2%、5.1%)多见(P〈0.05)。结论: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局部斑块性质有关,hs—CRP升高者冠状动脉局部斑块不稳定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3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结构、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1)IMT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肌梗死组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心绞痛组有明显增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且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3)。结论颈动脉IMT的增厚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监测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能力,分析影响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原因。方法采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对在本院门诊或住院拟诊冠心病的74例患者进行检查,将病变分为钙化、非钙化及混合性病变,分别评估每个病变节段的狭窄程度(分为〈50%、50%-75%、〉75%3种),并分别测定各段钙化病变的钙化积分。以ICA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检查出344处病变节段,其中钙化病变50处,非钙化病变146处,混合性病变148处。双源螺旋CT对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8.4%。双源螺旋CT对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及混合性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0.0%、78.0%、78.3%,其中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明显低于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均P〈0.05)。此外,双源螺旋CT评估准确的病变钙化积分[(160±107)Hu]显著低于评估不准确的病变钙化积分[(391±200)Hu](P〈0.01)。结论双源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对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下降,其中钙化积分明显升高是导致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准确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4.53±17.36次/min(51~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9.21±3.67次/min(2~18次/min)。心率与RCA中段及RCA总体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192,P〈0.05及r=0.210,P〈0.05),心率变异与LCX总体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r=0.191,P〈0.05)。不同心率组间RCA中段及RCA总体图像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心率变异组间LCX总体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很大的心率及心率变异范围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64排MSCTA对2型糖尿痛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0ronary arlery disease,CAD)及非糖尿病CAD患者冠脉病变进行比较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CAD冠脉成像斑块类型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对35例2一型糖尿病ChD患者(DM组),41例非糖尿病chD患者(NDM组)行64排MSCT血管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节段、斑块的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1。DM组76支病变血管,人均2.17±1.1走,共87个冠脉班块节段,人均2.48±1.5节段:NDM组83支病变血管,人均1.88±1.O史,89个冠脉斑块节段,人均2.02±1.05节段:2.DM组混合斑块及冠脉弥漫病变发生较NDM组明显增高,DM纽病变管腔中度以上狭窄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组间钙化斑块、非钙化兜块在冠脉分布上,病变支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混合斑块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高,且管腔狭窄较非糖尿病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ubbard法评价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改变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眼底照相,并采用Hubbard法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详细评价,测定视网膜动脉狭窄程度、动静脉交叉压迫征严重程度和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结果73例(66.4%)高血压患者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组的视网膜动脉狭窄程度和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的严重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狭窄程度、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的严重度均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狭窄者视网膜动脉直径和动静脉直径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视网膜静脉直径并无明显变化(P〉0.05)。另外,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直径与视网膜动静脉比值均明显缩小(P〈0.05)。视网膜动脉狭窄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阳性预测率为76.62%,灵敏度为80.82%;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的阳性预测值为89.74%,特异性为89.19%。结论采用Hubbard法评价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以很好地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该视网膜血管评价方法,可以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普查,并为进一步施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CTA及DSA检查冠心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DS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0级230节段、Ⅰ级71节段、Ⅱ级66节段、Ⅲ级52节段和Ⅳ级31节段;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0级229节段、Ⅰ级72节段、Ⅱ级64节段、Ⅲ级51节段和Ⅳ级34节段;CTA与DS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Kappa值为0.89。 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63%(141/149),特异性为99.01%(292/301),阳性预测值为94.00%(141/150),阴性预测值为97.33%(292/300),准确率为96.22%(433/450)。30例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分支共发现软斑10支、纤维板块9支、钙化斑块31支、混合斑块24支。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行CTA检查可以准确发现冠状动脉的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A可判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种类,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李文学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617-1619,162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早期硬化的价值及其与冠心病分级的关系,以期能为早期发现及诊断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冠心病组,50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ET技术测定颈动脉相关参数:颈动脉血管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1)、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Ds、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B、Ep、AI、PWVB、IMT高于对照组,A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者47例,二支病变者39例,三支病变者14例,不同分支病变阳性的患者Ds、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Ep、AI、PwVB、AC、IMT各组间有所不同,β、Ep、AI、PWVp、IMT随着累及冠状动脉分支的增多有所升高,Ac随着累及冠状动脉分支的增多有所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明显降低,存在硬化变化,冠状动脉累及分支越多颈动脉硬化程度约严重,ET技术监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早期硬化可行,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早期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的趋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