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调查表设计参照美国NINDS使用的卒中数据库研究方案,结合国情修改而成。由北京市七家医院共同完成。抽取观察样本中首次发病的552例卒中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361例,出血性191例。结果: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TIA、心脏病史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组(P<0.05~0.01)。本人高血压史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两组中分别占62.8%和59.0%。入院时血压:出血性组显著高于缺血性组。血糖均值女性缺血性卒中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高。其中男性甘油三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均值女性出血性卒中组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结论:高血压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糖尿病、TIA、心脏病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与出血性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2.
董卫国 《健康生活》2006,(2):30-30,32
卒中在袒国医学称为中风。也叫作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人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高。这里要讲的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也称作小卒中;若不及时治疗会演变成完全性卒中,也叫作大卒中。我们长期随访了72例短暂性脑缺由发作病例达35年之久,1998年最近一次随访。发现大卒中占65.7%,心肌梗死占8.4%;总病死率为72.7%。其中大卒中占59.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将5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腰池置管术,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8%.继发脑积水9例(36%),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6%,继发脑积水2例(8%),两组有效率和并发症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出血性座中安全可行、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4.
《保健医苑》2006,(7):56-56
美国波士顿一项研究,纳入9个城市155503例缺血性卒中和19314例出血性卒中住院患,与当时、当地空气污染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空气可吸入颗粒每增加1个4分位数,当天缺血性卒中发病及住院率就相应增加1.03%;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也呈正相关;空气污染程度与出血性卒中无明显相关。空气中污染水平上升,可能会增加血管的炎症反应,使血管收缩,还会促进凝血因子的产生,加速血栓形成。因此,老年人户外运动锻炼,应参考当日空气质量预报,避开每日早、晚空气污染高峰时段,尽量选择空气新鲜的场地,如郊区、公同、海滨等,以维护自身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 使用北京市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校正时间长期趋势、星期效应、空气污染物和相对湿度,评价日均气温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累积效应。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以评价其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2014-2019年北京市因卒中死亡人数共99 22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9 327例,出血性卒中24 954例,其他未明确分类卒中4 941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性。对于缺血性卒中死亡,与卒中死亡风险最小所对应的温度(MMT,10.0℃)相比,极低温(-6.2℃)存在滞后效应,在滞后0~21 d时达到最大效应(RR=1.26,95%CI:1.04~1.51);极高温的效应自滞后0~3 d出现,到滞后0~14 d时累积RR值为2.13(95%CI:1.72~2.62)。对于出血性卒中死亡,极低温对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以MMT(28.0℃)为参照,极低温在滞后0~21 d达到最大效应(RR=2.14,95%CI:1.23~3.70),而极高温作用较为短暂,只在滞后0~3 d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1~1.2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的出血性卒中死亡效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高温可增加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结论 低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具有滞后性,而对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高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而对出血性卒中影响较短暂。性别和年龄可能会修饰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的效应大小。  相似文献   

6.
卒中在祖国医学称为中风,也叫作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人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高。今天这里要讲的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也称作小卒中;若不及时治疗会演变成完全性卒中,也叫作大卒中。我们长期随访了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达35年之久,1998年最近一次随访,发现大卒中占65.7%,心肌梗死占8.4%;总病死率为72.7%,其中大卒中占59.6%。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与比较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其暴露水平的差异。方法 2003年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农村社区建立卒中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对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基线调查,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按照统一的积分规则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随访卒中的发病。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2种亚型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纳入研究的队列人群10 565例,随访(11.15±2.26)年,新发生出血性卒中103例,缺血性卒中268例。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升高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56(95%CI:1.23~1.98)、2.46(95%CI:1.39~4.34)、1.75(95%CI:1.00~3.07)和1.07(95%CI:1.04~1.10)。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卒中家族史、左心室肥厚和年龄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R值分别为1.43(95%CI:1.25~1.65)、1.52(95%CI:1.13~2.05)、1.51(95%CI:1.10~2.07)、1.89(95%CI:1.13~3.15)、1.74(95%CI:1.07~2.81)和1.07(95%CI:1.05~1.08)。结论 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高血压病史、年龄升高是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史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卒中家族史和左心室肥厚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卒中亚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卒中严重程度和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90例,男性6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6.6±6.3)岁。其中血栓栓塞性卒中46例,腔隙性卒中32例,不能界定类型卒中12例。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IL-6水平。卒中严重程度在卒中发生72h内采用Rankin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腔隙性卒中非阿司匹林敏感(AS)发生率(78%)高于血栓栓塞性卒中(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非AS组患者的Rankin评分[(4.0±1.1)分]明显高于AS组患者【(2.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且IL-6水平【(2.4±1.0)ng/ml】高于AS组【(1.8±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AR和卒中严重程度与IL-6水平相关。腔隙性卒中患者比血栓栓塞性卒中患者更易发生AR。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Essen卒中风险评估量表(ESRS)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ESRS评分和颅脑CT血管造影(CTA)的资料,根据CTA检查结果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39例)和血管狭窄<50%组(52例),评价ESRS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ESRS评分高危比例[30.8%(12/39)]显著高于血管狭窄<50%组[11.5%(6/52)],ESRS评分低危比例[69.2%(27/39)]显著低于血管狭窄<50%组[88.5% (4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4,P=0.023).结论 ESRS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ESRS评分高危患者CTA示脑血管狭窄率高,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0.
院内卒中21例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院内卒中的发病因素,提高院内卒中的防治意识。方法 回顾分析入院后发生的13例急性脑梗死和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就院内卒中发生的可能诱因进行分析。结果 院内缺血性卒中的诱因主要有:降压过度、外科手术、心脑血管介入检查、肺部疾病、血液病及心脏疾病等;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诱因有:溶栓、降纤酶治疗以及血液病、尿毒症等。结论 院内卒中发病因素多种多样,提高对其发病因素的认识有利于防止院内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广西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脑卒中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频数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西5个县(区)的县级医院收集新发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病例,按照与病例性别、年龄(±4岁)、民族等进行1∶1频数匹配,从普通人群中收集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病例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体重变化情况、行为生活方式并进行体格检测。先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的t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418对病例及对照,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70对和148对,出血性卒中132人,缺血性卒中286人。研究结果显示,现患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一年四季都午睡和口味偏咸均是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现患糖尿病、口味偏咸和油腻是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打鼾、患病前体重变为低体重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外就餐≥6次/周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夏季午睡是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OR=0.5,95%CI:0.2-0.9),居住农村是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OR=0.5,95%CI:0.3-0.7),居住农村、患病前体重变正常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广西地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相关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并可能存在特异影响因素,需根据脑卒中的类型有针对性开展相关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纤溶酶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影响,探讨纤溶酶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纤溶酶治疗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纤溶酶治疗组加用纤溶酶200U,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5d;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ACA、D-Dimer。结果纤溶酶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32/3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7.86%,19/28)(P〈0.05),两组治疗后ACA阳性率和D—Dimer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或〈0.01),纤溶酶治疗组降低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纤溶酶能有效地降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A和D-Dimer的含量,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卒中单元实施前3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8例为对照组,卒中单元实施后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8例为观察组,疗程为4周,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脑卒中,有利于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帕罗西汀治疗组,病程均为30天。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Barthel指数、改良Rinkin评分。结果治疗组SSS、Barthel、Rinkin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帕罗西汀能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促进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卒中单元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医卒中单元治疗组50例和普通病房对照组40例,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纤维蛋白元、D-二聚体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20峋,显效20例(40%),好转12例(24%),总有效率84%;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10%),显效8例(20.0%)好转10例(25%),总有效率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纤维蛋白元、D-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卒中单元治疗中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结核性脑膜炎和缺血性卒中腔隙性脑梗死在基底节区的MRI影像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缺血性卒中导致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根据梗死位置,将基底节区梗死MRI表现分为前部和后部。评价累及基底节区前部和后部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缺血性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的MRI影像分布特点。结果:将78例结核性脑膜炎和20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44例仅累及基底节区的前部;在缺血性卒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148例仅累及后部。结核性脑膜炎腔隙性脑梗死累及豆状核和内囊膝部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在结核性脑膜炎腔隙性脑梗死累及基底节区后部的34例患者中,有26例有卒中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分布取决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基底节区前部的受累,尤其是尾状核和内囊膝部以及病变的多发性常提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性;而后部受累,多提示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和尿激酶动脉溶栓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并发症等。结果rt-PA静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88.0%(44/50)比66.0%(33/5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6.0%(3/50)比28.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1,3,10,30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溶栓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仅血管再通率高,且溶栓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及其外科和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大大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而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各种神经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和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和治疗策略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高分辨率的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