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孙树杰  刘欣 《急诊医学》2000,9(2):84-87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实用、效果好的微创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方法。方法 根据病人术前CT或CT片上提供的颅脑立体定位数据,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微一向颅内置管装置等医疗器械,治疗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66例,包括急诊邓地床边救治21例。血肿位于壳核109例,丘脑51例,脑叶16例,小脑6例,脑干和脑室各2例;血肿小于10ml8例,11~30ml53例,31~50ml52例脑脊液漏和后期10  相似文献   

2.
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通过对169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成内科、微创组;每组根据GCS评分又分重、较重、严重3种级别。微创组83例,采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方法救治。比较内科治疗组(86例)与微创组治疗的近期(1个月)和远期随访(6个月)结果。结果:在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救治方面,微创组中的近期优良率(50%)和远期良好率(42.5%)高于内科组的近期优良率(26.3%)和远期良好率(10.1%);而在死亡率方面,微创组(31.5%)明显低于内科组(65.8%)。结论:微创置管吸引术较内科治疗能显著改善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命预后,并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残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中,按ADL分级法:I级18例,Ⅱ~Ⅲ级21例,Ⅳ级4例,V级3例,死亡8例(死亡率14.8%)。结论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易操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近、远期疗效。方法81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根据治疗情况分成微创组及内科治疗组,微创组(41例)采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比较内科组(40例)与微创组近期格拉斯哥评分动态变化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救治方面,微创组明显优于内科组。结论微创置管吸引术较内科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命预后,降低死亡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525-526
临床纳入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定向置管吸引术,对照组进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观察组近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56.00%、38.67%、5.33%,对照组近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36.00%、54.67%、9.33%,两组优良率、重残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远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49.33%、29.33%、21.33%,对照组远期优良率、重残率、死亡率分别为33.33%、45.33%、21.33%,两组优良率、重残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定向置管吸引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患者重残率及死亡率均较低,是临床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CT下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接受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开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CT下定向置软管吸引术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时间主要分布在14d以上,试验组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时间主要集中在7d以内;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42.4d,平均治疗费用81927.8元;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5.9d,平均治疗费用57912.9元;对照组患者共发生术后并发症30例,发病率75.0%,试验组患者共发生术后并发症20例,发病率50.0%;对照组术后半年痊愈12例,好转12例,较差12例,死亡4例;试验组痊愈22例,好转12例,较差6例,死亡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下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显著降低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时间,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广泛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CT定位引导下接受了微创术。做好手术前消毒区和心理护理,术中的护理配合,术后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基础护理。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效果显著。术后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相应的对症护理后,均治愈。结论微创术简便易行,创伤小,疗效高,并为患者降低了医疗费用,细致周到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术后脑内引流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们开展了微创颅内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新技术,收到良好效果。我们现总现对1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230个靶点微创钻孔置管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5 0例 ,男 2 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大 86岁 ,最小 35岁 ,平均 5 6岁。既往史 :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 30例 ,占 6 0 % ;冠心病史 5例 ,占 10 % ;脑梗死病史 3例 ,占 6 % ;第 2次出血者 2例 ,脑出血、脑梗死并发 2例。出血部位 :基底节出血 31例 ,占 6 2 % ;脑干出血 5例 ,占10 % ;丘脑出血 7例 ,占 14% ;原发性脑室出血 1例 ;破入脑室2 1例 ,占 42 % ;脑叶出血 6例 ,占 12 % ,并发消化道出血 2 8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18~ 12 0 ml,其中 <5 0…  相似文献   

10.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经伦  文武  宋全忠 《临床荟萃》2001,16(5):F004-F004
我科自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4月 ,应用 YL- 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1 ] ,行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34例。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中男 2 6例 ,女 8例。年龄 5 2~ 76岁 ,平均 6 5 .12岁。就诊时间 4~ 72小时 ,平均 32 .4小时 ,所有患者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1.2 临床表现 头痛 12例 ,呕吐 2 5例。入院时血压 >2 0 1/110 mm Hg(1mm Hg=0 .133k Pa)者 12例 ,141~ 2 0 1/ 98~110 mm Hg者 2 2例。意识清醒者 6例 ,昏迷 2 8例 ,其中深昏迷(GCS3~ 5分 ) 16例 ,中度昏迷 (GCS6~ 9分 ) 7例 …  相似文献   

11.
rt-PA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溶栓引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后对血肿溶栓引流的效果。方法71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23例)采用定向颅内置管装置将导管置入血肿腔内,并持续引流;B组(24例)于术后6 h后注入尿激酶,夹闭导管3 h后开放导管并持续引流,每8 h后重复,共3次;C组(24例)于术后6 h后注入rt-PA,夹闭导管3 h后开放导管并持续引流,每8 h后重复,共3次。用术后一周的CT与术前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术后两周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与术前比较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C组在血肿引流效果上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微创置管引流术加血肿腔内rt-PA溶栓引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多点微创硬管抽吸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用多点微创抽吸法解除重症高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颅压高的方法。方法 39例重症病例依CT所见分型,用微创穿颅置硬导管抽吸引流方法治疗,分别在血肿中三点置管2例,血肿两点置管15例,双侧脑室额角置管8例,血肿一点加一侧脑室置管11例,血肿两点置管加对侧脑室置管2例,双侧室体部置管1例。结果 39例全部存活,ADL分级;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8例;Ⅴ级3例。结论 多点微创硬管抽吸引流是缓解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颅压高,排除颅内积血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时机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均采用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式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7 h以内)、早期组(7~24 h)、延期组(24~72 h),分析比较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3个月后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超早期组、早期组及延期组三组再出血率分别为33.3%、9.7%及7.7%。超早期组(7 h以内)再出血率高于早期组(7~24 h)及延期组(24~72 h),早期组与延期组再出血率相当。三组病死率分别为10.4%、11.1%及17.2%,三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远期疗效比较,超早期组与早期组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当,且均优于延期组。三组行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术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结论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手术时机选在7~24 h为最佳,既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又降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59例“碎吸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情况,着重讨论了其中6例术后血肿腔再出血(再出血率9.9%)患者。指出和血肿腔再出血相关的六个因素:1.手术时机的选择;2.术中负压大小的选择;3.术中脑组织切割情况;4.手术前后患者血压高低;5.该类患者凝血机制;6.术后尿激酶冲洗等,并指出相应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小骨窗开颅+骨瓣复位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采用中小骨窗开颅+骨瓣复位术治疗的87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患者术后死亡3例,余84例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I级26例,Ⅱ级28例,Ⅲ级22例,Ⅳ级6例,V级2例。结论中小骨窗开颅+骨瓣复位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暴露良好,视野广,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无颅骨缺损,并发症少,为理想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的标准和影像学检查已确诊。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的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的治疗40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脑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情况、病死率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定位精确和疗效确切等优点,而且能够突出临床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室血肿消失时间及预后影响.方法 对3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血肿且血肿量>30 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立体定向血肿及侧脑室前后角穿刺抽吸组21例(立体定向组)和开颅血肿清除+侧脑室外引流组18例(开颅组).对术后30 d内2组患者生存状况、血肿消失时间、脑室扩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立体定向组21例术后30 d内存活17例(81%),GCS评分平均(10.1±4.4)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3.6±1.4)d,脑室扩大3例;开颅组18例术后30 d内存活11例(61.1%),GCS评分(7.2±4.2)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6.5±3.5)d,脑室扩大8例.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GCS评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脑室扩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立体定向血肿及侧脑室前后角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术后血肿消失早,脑室扩大率低,预后较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内各期血肿的高场强MRI表现,提高对脑内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37例脑内血肿患者均经临床结合GE 1.5 T Signa MRI或/和CT检查确诊并对血肿进行分期,其中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6例。结果 4例超急性期血肿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高信号;10例急性期血肿T1W等信号,T2WI低信号,DWI低信号;7例亚急性早期T1WI外周环状高信号,中心等信号,T2WI仍呈稍低信号,DWI呈低信号;10例亚急性晚期T1WI、T2WI均呈较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6例慢性期血肿由T1WI、T2WI高信号逐渐演变为呈长T1长T2信号的液化灶。结论脑内血肿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各期及慢性期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能较好反应脑内血肿各期血肿成份的演变过程,在与其它占位效应的病变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与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7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前及入院后24 h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变化分为血肿扩大组24例及血肿未扩大组155例。监测入院后24 h的动态血压,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指标,并分析其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血肿扩大组最大收缩压及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血肿未扩大组。血肿扩大与收缩压最大值、收缩压值均相关。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24 h内血肿扩大和最大收缩压、平均收缩压密切相关,舒张压对其影响不大,且与血压变异关系不大,可能与早期降压药物的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